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东北局和东北野战军对华野的鼎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1月10日,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2万人马除陈章的63军在窖湾被歼灭外,其余4个军约8万残部被华野5个主力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团团围困在碾庄圩的20几个村庄里。

华野在碾庄圩围歼黄百韬兵团的同时,在徐州以东地区对国民党援军邱清泉、李弥部展开了顽强阻击。

奉命驰援黄百韬第7兵团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的4个军,此时被华野4个纵队阻截在团山、寺山、魏集、邓家楼一线,进不得半步。

被困碾庄的黄百韬认命了,既然出不去,那就拼吧!

淮海战役发起之初的这两场战役,史称“碾庄战役”、“徐东阻击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中原野战军王秉璋的11纵、钱钧的鲁中南纵队,以及豫皖苏地方部队奉总前委命令也加入到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中,由华野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治委员吉洛指挥,从东南方向对徐州攻击前进,侧击邱清泉、李弥来援兵团。

如此之多的部队聚集于徐东一线作战,我军的弹药补给工作受到了严苛的考验。大兵团作战,如何保障数十万参战部队的弹药补给,成为了关乎战役胜败的头等大事。

华东野战军仅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的战斗中,由陈锐霆、张藩指挥的特种兵纵队,平均每天就消耗各类口径炮弹3万余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华野这么多的炮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首先,1948年3月,华野在洛阳战役中缴获了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邱行湘部5万余发各类口径炮弹,以及国防部联勤总司令部驻洛阳补给区的3个辎汽团负责运输的10万余发105口径炮弹。

但这15万发炮弹,华野也就仅仅用了5天便全部耗光。

自11月6日发起淮海战役至11月10日黄百韬率第7兵团残部逃入碾庄的短短5天时间里,华野特纵及各纵队炮兵破天荒的豪横了一回。

粟裕如此豪横地使用炮兵,其底气来自于东北林彪所部的鼎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1946年9月,山东军区兵工三厂厂长刘振奉陈毅命令,赴大连与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萧劲光接洽,探讨在大连生产军火的可能。

当“一贯穷怕了”的刘振在大连见到各类日军工厂时,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刘振向肖劲光说道,日本人在大连遗留下了完善的军工生产体系,化工厂可以生产火药,钢铁厂可以供应钢材,机械厂可以完成总装。总之,一切都是现成的,在大连建立军火生产的基本条件非常好。

东北局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林彪接到萧劲光、刘振提交的报告后非常重视并表示支持,以东北局的名义向中央发去电报,提出了在大连建立兵工厂的构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11月13日,中央军委回复林彪并签发黎玉、陈毅、张鼎丞、薄一波、邓子恢、聂荣臻、贺龙等人电文——

林彪同志来电如下:

一、大连没收日军工厂二百余家。

二、在兵工上有最新式设备,而且有数个能生产炮、机枪、步枪、弹药厂开工。

三、这里有大量的日本技术人员,如有得力干部来主持,数月即可开始生产。

据以上情况,该地较有保障的制造枪炮弹,你们可派干部携带一部分资金前去该地开办兵工厂及生产医院设备作为营业生意,除自用外,各解放区可向其订货,随时也可偷运。如何办理,由你们自定。

接军委电报后,关内各解放区相继派员奔赴大连,与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进行商榷,确定各自的军火生产门类和规格,按需求接收并进驻各类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华北、华东、华中各解放区主力部队均在东北民主联军的大力协助下,在大连建成了自己的兵工厂。这其中,又以华东局领导的山东军区所建成的兵工厂规模最大。

华北的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和晋绥军区贺龙司令员,因所属部队缺乏重炮,故选择了在大连设立的兵工厂里生产步机枪子弹、手榴弹和小口径前装式迫击炮弹。

唯独华东局在与东北局商榷办厂事宜时,黎玉、陈毅前瞻性地选择了制造大口径后膛装填式炮弹。

东北局书记林彪认为在市区内生产大口径炮弹存在安全隐患,故而将位于大连市郊的甘井子海茂村龙头山和老虎牙的两所原日军兵工厂拨归华东局使用。

这两个兵工厂不仅是原日军在大连的炮弹生产和存储基地,更设有可供爆炸评估的炮弹发射试验场。

1947年7月1日,华东局与东北局联合创办的大连兵工厂正式成立,对外称为“大连建新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东局派往大连的技术骨干基本来自新四军时期的流动兵工厂,其落后的工艺制造水平只能生产用于游击战争的迫击炮等小口径前膛炮弹,而此时的形势则需要生产适应兵团级大规模战役的大口径后膛炮弹。

因此,引进高技术人才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东北民主联军和旅大市委的帮助和说服下,一批原日军兵工厂的日籍技术骨干和日侨技术人员被挽留下来。

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仅用一个多月时间,华东局甘井子海茂村龙头山兵工厂和老虎牙兵工厂就成功生产出日式“三八”、“九四”山炮野炮炮弹。

晋绥军区司令员贺龙专程赴大连参观华东局大连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后说道:

“看了你们华东的炮弹,我的腰杆也硬了!”

自此,人民解放军开启了兵工史上生产后膛炮弹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功制造出炮弹是一回事,怎样将生产出来的炮弹安全运回山东,这又是另外一回事!

这样一个十分棘手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难坏了华东局大连炮弹制造厂。

想要将炮弹运送到山东解放区,走陆路是行不通的,中间隔着由国民党军队控制的“国统区”。

走海路是唯一可行的选择,但海上也同样面临国民党海军舰艇的封锁,走海路同样冒着极大的风险。

经过反复策划,华东局大连兵工厂将生产出来的炮弹分批装在伪装的商船上,为了规避国民党海军舰艇的封锁,商船首先向东驶往北朝鲜港,将要抵达时却掉头直奔山东半岛东端的俚岛。

华东野战军在俚岛驻有部队并设有物资转运站,商船抵达俚岛,炮弹卸下来再由山东支前民工用小推车运至华东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秋,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上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首次大批量使用这些来自大连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后,其火力系数获得了成倍数的增长。

此举,令山东国军将领从此对我军华东炮兵火力刮目相看。

1948年1月24日,华东局大连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式105口径榴弹炮炮弹。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这批炮弹的铜壳上喷涂了“一二四”三个大字,故被我军各部队称为“一二四式”炮弹。

“一二四式”炮弹被就近送往东北野战军各部队使用后,其安全性能、爆炸半径、破片损毁等等技术指标受到了前线官兵一致好评,称赞其质量高、威力大、杀伤广。

淮海战役中,30余万发“一二四式”炮弹从大连海运至俚岛后,被山东人民的小推车一发一发地推到了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的张震将军,建国后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淮海战役中,我们的后勤部就是老百姓。

一位老人家参加支前大军,推着小车,车上装着两发105口径的炮弹,从山东推到淮海战场,推了三四百里,半路上下起雨,怕炮弹受潮打不响,老人家把衣服脱下来盖在炮弹上。

小车推到战场后,老人家并不急着回去,一直跟着那两发炮弹走,他是想看着炮弹打出去了才放心……”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的碾庄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的8万残兵紧紧围困在碾庄圩20几个狭小的村落里。

1948年11月19日20时,粟裕下达命令:以8纵从东南、9纵从南、6纵从西、4纵从北,同时对黄百韬兵团部所在的碾庄圩发起总攻。

随着华野集中特纵以及4个纵队的炮兵部队两轮齐射后,各纵队对碾庄圩展开了致命的最后一击。

由于碾庄圩内的黄百韬部兵力集中,随着我军不断压缩敌军防线,包围圈内的敌人越发稠密。华野炮兵随便一发105榴弹炮炮弹落下,便有成片成片的敌人倒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徐东阻击战”中,华野7纵、10纵、11纵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恶劣态势下,同样是依靠猛烈的炮兵火力,对增援碾庄圩的邱清泉、李弥兵团总计4个军的援兵进行阻断射击。

我炮兵部队集中火力一段一段地拦阻射击,形同一道密不透风的钢铁火墙,使得徐州东援之敌邱清泉、李弥兵团始终攻不进去。

特别是11月15日从早到晚打了整整一天,华野3个纵队把敌人的4个军死死挡住,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未能前进一步。

徐东阻击战进行到第3天,邱清泉、李弥兵团的增援部队仅仅向前推进不到十公里,这样的结果令国军从上到下大感意外。

最后时刻,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带着作战厅长郭汝瑰赶到徐州,乘飞机在碾庄战场上空观察战局时不由得感叹道:

共军从哪里弄来了这么多的大口径炮弹呀?

徐东阻击战的完胜,为华野主力碾庄围歼黄百韬第7兵团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奠定了淮海战役开局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淮海战役来说,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第7兵团是整个淮海战役的开篇佳作,且对其后双堆集围歼黄维,陈官庄歼灭杜聿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碾庄战役的胜利,不仅有来自东北大连兵工厂炮弹的支援,还有东北野战军大连公安总局被服厂生产的棉军装随运送炮弹的船只送至华野部队,这些棉军装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据被俘的黄百韬第7兵团官兵供称:

总攻开始后,头一批冲上来的解放军官兵戴着狗皮帽子,更有一些军官身上穿着皮大衣。大家都以为是林彪大军打过来了,军心随之动摇,官兵开始放弃抵抗四处逃窜,全军立呈崩溃之势。

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攻上来的部队并非东北野战军,刚刚结束辽沈战役的东北野战军此时正在休整,尚未入关。

这是华东野战军的8纵和9纵,这两个纵队首批穿上了东北野战军支援过来的,来自东北军区大连公安总局被服厂生产的棉冬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野8纵、9纵官兵的头上统一戴着狗皮帽子,团以上干部还每人配发了一件制式皮大衣。一眼望去,这身行头确实和东北野战军官兵的装扮别无二致。

战至清晨5时30分,华野部队攻占了整个碾庄圩。

黄百韬率兵团直属队撤到位于碾庄东面的第64军军部,继续负隅顽抗。不久,这里也被我军攻破。

11月22日,黄百韬撤至碾庄东北面的吴庄。下午16时,华野各纵队对吴庄合围,敦促黄百韬投降,被黄百韬拒绝,继续率部拼死顽抗。

战至傍晚时分,64军残部向西北突围,一出村子就被华野将其击溃,其部悉数被歼,中将军长刘镇湘被俘。

64军突围之时,黄百韬带着几个人趁乱侥幸逃出吴庄,自己却在途中被流弹击伤。

绝望中的黄百韬举枪自毙,第7兵团就此覆灭。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华野“打黄计划”,圆满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粟裕作为淮海战役负军事指挥总责的一线指挥员,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时说道:

“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粟裕将军的这句评价十分中肯,整个淮海战役,华野、中野的炮弹消耗量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炮弹消耗量总和的2倍。

而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碾庄战役和徐东阻击战中,华东野战军炮兵部队的日均耗弹量就超过了3万发,远超第二阶段的双堆集战役和第三阶段的陈官庄战役。

如果没有1946年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在大连对华东局和华东局大连兵工厂的巨大支持,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野围歼黄百韬时日均3万发炮弹的消耗量,就根本无从谈起。

碾庄战役,我华东野战军与黄百韬第7兵团在碾庄圩连续血战12天,最终全歼黄百韬兵团8万余人。

试想——

碾庄战役和徐东阻击战中,如果华东野战军没有这每天3万发炮弹的对敌杀伤,光靠步兵手中的炸药包和手榴弹,华野即便在12天时间里既能挡住邱清泉、李弥兵团4个军10余万人的东进援军,又能全歼困于碾庄圩仍在做困兽犹斗的8万余黄百韬残部,但华野自身的损失势必也将会是十分的巨大。

回顾战史,淮海战役中我军以60万对敌80万,华野、中野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仍然完胜国民党军队,胜局的背后离不开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在大连对华东局和华东局兵工厂的绝对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资料引自:

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

党史博览《大连建新公司——我军第一座现代化兵工厂》

吴运铎著《把一切献给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