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回村的“湾”有引力

80后、90后、00后,开民宿、卖茶叶、做电商、当村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大城市返乡回乡创业就业,他们放歌乡村、服务乡亲、助力振兴,这是金寨大湾村的青春图景,也是乡村振兴的活力密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大湾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为老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八年来,大湾村党员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让这个昔日贫困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日新月异中仿佛有股“湾有引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回到家乡扎根村里,为大湾村带来了青春之智、青春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携程度假农庄店长郑亚明 90后

为什么爱上大湾?

四月的大湾,微风和煦,草木葱茏,满山杜鹃花映着春山遍地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5日,位于大湾村的携程度假农庄里,店长郑亚明正忙着为订房的客人布置生日惊喜,让他们绿水青山红土地的大湾村过一个难忘的生日。

90后的郑亚明,是一名合肥人,之前一直在上海从事酒店行业,来大湾村三年,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2021年10月,我入职当天来的时候是晚上,一路上我心里也在犹豫,想着这里能做好民宿吗,直到第二天天亮,满山青绿,特别美丽,我就知道,我来对了……”郑亚明坦言,在大湾村待了三个月后,发现大湾村村民身上的活力,是他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有事情做,也愿意干事情愿意吃苦耐劳,这对于一个30多岁的人来说有很大的启发和感染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立项到建成开业,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仅仅用了75天,政府还帮我们修路搭桥,有问题也是第一时间帮忙解决,这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郑亚明介绍,目前携程度假农庄已经扩建2期,2023年实现营业额近300万元。

“现在很多外地的客人预定我们携程度假农庄,武汉、江浙沪、北京、最远还有新疆过来的,五一现在都已经订满了。”郑亚明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大湾,看看美丽乡村,去马鬃岭徒步,吃吃农家菜,这片红色土地正散发着越来越大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亚明通过新的经营理念吸引更多客流来到大湾村,还受邀定期为全村其他农庄和民宿进行培训,带动全村的民宿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目前,大湾村共有54户群众发展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旅游民宿,年均营业收入达2000余万元。2023年,大湾村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十大最美茶旅线路”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外地来大湾村的年轻人,郑亚明在这片土地上付出了青春和汗水。“我喜欢大湾村的风景,我也喜欢大湾村的活力,我也将做好本职工作,为游客推荐好大湾,让更多人爱上大湾村。”

“小何村官”何杰 90后

为什么回到大湾?

高高的个子,清秀的脸庞,文雅的眼镜,他就是老乡口中亲切的“小何村官”。

出生于1996年的何杰是大湾村里的特派村官、村民委员会委员,他也是地地道道的大湾人,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上,看着家乡的产业步步发展,何杰十分自豪。

2020年从安徽财经大学毕业后,何杰去到了专业对口的苏州银行上班,隔年的11月,何杰了解到金寨县的“四乡工程”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乡村任职,何杰考虑再三决定回到家乡“试试”。

这一试,就是4年……

4年里何杰走村户、助兴产、脚步遍布大湾。2022年,村民汪达特想在屋后的地里盖一间养蚕室,由于不清楚土地政策,于是找到“小何村官”。

二话不说,何杰就联系上了乡里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当天下午便开车带着人带着工具来到汪达特家里,丈量、确权,最终确定好汪达特屋后的地可以盖蚕室。

于是何杰又马不停蹄的带着汪达特买材料,还带着他去考察别人的蚕室,到了蚕苗发放的时节,何杰领取蚕苗送到汪达特家。“一开始在蚕室里养,我担心他技术上有困难,还找乡里的养蚕专家去帮他解决问题,现在蚕养的很好。”在何杰的全程带帮下,汪达特靠养蚕实现了年增收大幅增长。

“如今大湾村的交通、医疗、居住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也引进了很多产业,村民山上种茶、家中迎客,腰包也鼓了起来。”

看着家乡越来越好,留在家乡,为家乡的乡亲们做点事,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何杰回到大湾的理由,也是村委里很多年轻人的理由。近年来大湾村不断拓展青年留乡途径,目前全村共有青年大学生特派村官1人,村后备干部4人,青年教师和乡村医生15人。同时,对留乡青年定期开展业务理论知识培训,年均开展培训10期以上,不断提升乡村青年干事创业能力。

“我的同事们中有很多年轻人,也期待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何杰说。

金寨县蝠牌茶旅销售经理南英平 80后

为什么留在大湾?

清明后,谷雨前,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里一片繁忙景象,销售经理南英平一边接着客户的订购电话,一边与制茶车间的师傅确定明天的出货量。每年春茶上市,位于大湾村里的蝠牌茶厂游人如织,产业兴繁。

“这是我以前从没有想过的画面,这么多企业,这么多游客来到我的家乡。”采访中,南英平说的最多的就是“从没想过……”

2019年以前,南英平一直在上海一家日企上班,金寨县蝠牌茶旅有限公司入驻大湾村后,南英平的妈妈就劝她回来发展。“我是学管理和营销的,当时的茶厂经理主动和我联系,那年五一假期,我刚好有假期回来看孩子,于是我就想着来茶厂看看。”

这一看,可不得了,家乡的变化令南英平太惊讶了。“4月30日晚上我从上海开车回来,一直到五一当天的下午2点多才到家,第一次在家门口堵车这么长时间,看到这么多游客和茶商来到自己的家乡,这一幕令我一生都很难忘。”南英平当时就决定留在家乡,来茶厂上班。

“5年来,家乡的路变宽了,农家乐变多了,附近的企业也多了,身边的年轻人也多了,以前都出去打工,现在我的同学、邻居、亲戚大部分人都回来了。”南英平细数着身边的这些变化,说:“我很开心,我觉得我选择对了!”

南英平所在的蝠牌茶旅依靠茶叶和农文旅结合模式,年产值达400万,带动大湾村农户种茶年均增收近5000元。近年来,大湾村利用“金凤还巢”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在外能人信息库、返乡创业项目库。目前,大湾村在库人才2307人,招引返乡就业创业人才近20人,签约落地招商引资项目8个。结合大湾村产业发展需要,累计认定各级产业带头人9人,获评优秀产业带头人1人,共计创办农业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38家,完成有机认证1个、绿色认证3个。

老屋民宿和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负责人漆钰 80后

为什么选择大湾?

青砖黛瓦,古朴雅致,大湾老屋民宿是当地一家独具特色的民宿,位于有400多年历史的汪家老屋之内。

这里不仅是一家民宿,还有一个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经营者漆钰的父亲——漆威,在33年间走遍大别山革命老区,收藏2万余件红色藏品、农耕老物件,又举家迁往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为国内外游客免费讲解藏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

“这栋老屋早先比较破旧,当年政府出资将汪家老屋收过来进行改造,并邀请我父亲来这里建造民俗博物馆同时经营汪家老屋民宿,我以前在南京做建材生意,想着在外面始终是漂泊在外,现在能回到家乡,有一个自己的创业平台,一个能回报家乡为家乡做一点事,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锻炼和提升。2020年回来之后,我就接下了父亲的接力棒。”

漆钰说,当他们拿到装修好的汪家老屋后,政府已经把房间里所有设施全部配齐,博物馆的展柜都装好了。“政府的细心贴心,让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们的老屋民宿,带动了村民就业务工,在展览馆,我们免费为游客讲解,也让更多人了解大别山,爱上大湾村。”

4月的大湾村游人如织,老屋民宿也是客房和餐饮爆满,以江浙沪和武汉方向来的客人居多,外地来的游客纷纷夸赞老屋民宿的屋子有特色,食材新鲜好吃,他们在这里赏美景,吃土菜,了解文化,发在社交媒体上吸引更多人来到大湾村打卡。

漆钰告诉记者,经营老屋民宿和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在游客口中零差评,介绍更多的游客来玩,是他最大的骄傲。“我们选择了大湾,在这里创业,我们是新大湾人。”。大湾村集体产业,也在像诸多漆钰这样的青年人才经营下,经济收入由2016年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41.33万元,群众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7120元增长为2023年2.2万元。继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之后,2022年大湾村获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 余静 80后

为什么是大湾?

“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时候,大家一定要沉下心来,参与进来,来到基层才有机会了解更多的知识……”4月16日,合肥师范学院学生金寨红色实践活动上,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为年轻人讲述这几年大湾的变化,邀请大学生们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我作为驻村干部,我觉得未来发展最大的底气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了大湾村,这里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和产业,不仅自己把产业做得很好,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余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八年来,大湾村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先后建成“光伏发电+木耳种植”示范基地、大湾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等农业项目,不断强化龙头带动,先后引进携程、俏俏果等一批优质企业,通过建设高质量民宿、电商直播带货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2023年,大湾携程度假农庄实现营业额近300万元,俏俏果等电商企业网销农产品2000余万元。同时注重本土培育,注册大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农户种植小香薯和南瓜种植500余亩。通过产品加工、展示销售、餐饮体验,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0余个。

“我们经常和老百姓宣传,来了企业,就像农村俗语嫁过来的媳妇,过来都是想和你过好日子的,所以我们当地的群众和干部都是全力支持他们来发展,只有他们发展好了,日子才会越过越好,这个家才会越过越兴旺。”余静说,企业发展好了,大湾村的引力才会更大。

大湾村还紧扣“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的“四乡工程”,村集体经济翻几番,人均收入大幅增长,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余静说:“我们结合政策要求,邀请各地、各领域的专家走访群众、开展培训,积极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让过去离开大山的人重新认识大山、选择大山,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有资源、有产业、有政策、有岗位,青年人才自然能引得来,留得住。

筑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大湾村的发展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机遇,给了他们回乡发展的信心,留住了年轻人,就留住了劳动力,就留住了活力。大湾村的回报让年轻人看到了“淳朴乡村也能有诗和远方。”在这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中,青春奋斗和乡村振兴焕发出勃勃生机,召唤出更多的“湾有引力”……

策划:台运俊 王政

监制:朱天明 王丽

记者:兰天 袁慧 张孟舒 高磊

设计:杜婉婷

编辑/袁慧 监制/兰天 终审/台运俊 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