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井山是棒峧的骄傲

棒峧村的大,主要大在西井山。

西井山村由东辿、西辿、演武地、油凹岩、三岔口、张家凹、西井、黑松树岭、北岭、陋头、东香凹、三道凹、四道凹、西岭、崖长岭、西井、东井等17个自然庄组成。

西井山村山大沟深,山套山,沟套沟,山磊山,山摞山,而且是山崖陡峭,沟深且狭窄。老百姓的传言就很形象:“上了西井山,一溜老崖边,对面能讲话,走走得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西井山和棒峧离得很近,怎么讲呢,比如你从西井山上往山下扔一块石头,几秒钟后就会落在了棒峧村。棒峧和西井山同在一个山,只不过棒峧在谷底,西井山在山尖,好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人间与天上,是天然隔绝的,漫长的过去时,棒峧和西井山之间并无关联。而西井山众多的山头坡地竟然都是归属于远在山那边再那边再那边然后过河才能到达的豆口里。

西井山的人种地得给豆口里的地主交租,山高土薄缺水,一年收不下几个籽,但是地主不满足。1918年,西井山人勇敢奋起,和豆口地主打起了官司,足足过了三年,1921年,经省府才三审终结,判地主“永不许加租夺佃”。

组织起来的胜利,或许是太行山的基因所在。这种基因特性将在20年后,在太行山的沟沟卯卯、南北东西大放异彩。

西井山村整体处在太行山巅,缺水是主要问题。老百姓常摸黑到沟里山泉处挑水,抬头处明星满天,因此这一条有泉水的沟就叫成了明星沟,民国时期西井山村还被叫成了明星村。

因缺水,西井山人对水特别的爱惜,对水井就特别的敬重。西井庄有一口整个西井山全村难得的水井,人们立碑纪念,盖庙敬祀。给水井立碑、盖庙,实不多见。

水井庙上的对联:三代井为上,五行水居中;横批:常涌清泉。碑是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立的,记述重砌西井山村水井台阶并加以石券的经过。王家庄的王春章撰文,张承义书丹,豆口里丰聚公大家族施钱三百文。

西井山不仅缺水,最主要是山高路少。

旧时候老百姓养猪、养牛,都是猪娃子、牛犊子抱着上来山。养大后牛就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主管耕地,但是猪运不到山下去,只好就地杀猪,分解成肉块由人一片一片把肉运到山下出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井山石多土薄,人们爱惜土地,甚至死后都舍不得占用寸土,因此形成了一个奇怪的规矩就是山上的人去世后都要千辛万苦埋到山下。

西井山村民多是河南林县移民,因为山上土地金贵,多数村民在百年之后选择了埋回林县的祖坟。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埋在了山下的库峧、棒峧等村,但是绝对没有埋在西井山上的。

简单的说一个“千辛万苦”你其实根本不了解是有多难,如果稍微说详细一些,真的很震撼。因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埋人的时候只能是死人和棺木分开,由人分别背着下山,到了墓地再进行合棺,入殓,埋葬。

把死人埋在山下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只是现在条件好些了,所有一切都可以用汽车运输,不再是由人肩扛背驮。但是这样的风俗,你以前听说过吗?

我没有,我是第一次听说,心里不自觉地一阵颤抖。也只有在西井山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条件下才会出现这样异于常态的习俗。

民国时期实行区村制,西井山随豆口里归三区(四区)管辖,后来因地理位置距离棒峧、库峧等村更近,划归六区管理。解放以后,西井山单独建村,归虹梯关乡(芣兰岩乡)管理。

在生产队时期,在西井山村有几户老百姓对于豆口有很深的认同感,不愿归西井山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成为豆口村在西井山的一爿插花地。据说直到十几年前,这几户才搬走。

西井山和豆口,远隔多重山,外加一条漳河水,却胜在一脚宽的路也算有路,而西井山和棒峧,近在咫尺,却是天上和人间,除了坠落,没有任何道路可走。

西井山人在明星沟里挑水吃,水流下来就成了棒峧河,成了棒峧村的生命水。西井山和棒峧,山水相连。这条河沟本来是连着的,只是走出西井山村地界时突然断落出几十丈高的悬崖,成了两个村庄天然的屏障。

现在屏障已不再,悬崖峭壁上修出了钢铁栈道,既联通了西井山和棒峧上下,也成了旅游景点。水流在棒峧河沟后,修建了水库蓄水以及引水上山工程,清凌凌的河水引到了西井山高处的蓄水池,全村通上了自来水。

棒峧和西井山之间,也修通了“太行天路”,来往十分方便。西井山上开发了“人间仙境”旅游,人来人往,成了热闹的网红打卡地。

太行天路以及西井山的名气也比棒峧要大得多,西井山就是棒峧村扎扎实实的骄傲!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dn035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