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负好春光,自当踏歌行。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土湾站附近,有什么地方值得一去呢?那就不得不提一下藏在土湾新生村的重庆抗战纺织博物馆。小小的博物馆只有四间房,但这里珍藏了一群闪闪发光的人的童年、青春和回忆……

4月21日,重庆晚报记者乘坐9号线到达土湾站,从1A出入口出站,按导航步行,来到重庆抗战纺织博物馆。

小小博物馆 只有四间房

记者刚走到门口,想确认一下走对了没有。坐在里面的大叔王水庆(69岁)热情地打着招呼:“欢迎进来参观,免费的哦!”

土湾相传是因有江心之双石,沙土交相堆积,年深日久而成湾口,故而得名“土湾(塆)”。而新生村取工人得到解放获新生之意,故名“新生”。

王水庆介绍,土湾新生村的别墅群原称豫丰里,建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豫丰纱厂管理层及高级职员住所,原有40多栋,现存7栋。在1952年以前,新生村的别墅住户基本是一巷一户。随着重庆市纺织公司成立,住户逐步增加,一栋别墅分给两户人家居住。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1990年,共计有171户在新生村居住过。

80多年过去了,青砖灰瓦,依然静谧动人。

前几年,王水庆和20多位原住民将一栋别墅腾出来,将家里珍藏了几十年的物件捐赠出来,成立了重庆抗战纺织博物馆。

博物馆有四间房,20多个小伙伴中的一位女士,以前就住里面。当时里面住了两户人,一户两间房。

三样藏品 三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水庆:

“比如这个旧照片,右边一位是解放后的老厂长张宝斋。抗战时期,河南‘豫丰'、湖北‘裕华’等13家大型棉纺厂迁渝,主要集中在土湾,为大后方提供了很多必要物资。张宝斋厂长的儿子张吉良,就是刚刚打招呼让你慢慢看的那位,是博物馆的馆长。张厂长曾经参加过抗战,如今不在了,他的夫人还在,已经90多岁,她是此地最好的见证人。但她不久前摔伤,张馆长得赶回家照顾她。”

王水庆:

“再看看这木梭,是原重棉一厂织布车间木梭。梭子是织布牵引纬线(横线)的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形如枣核。在当时的纺织厂里,木梭子是用机械力飞速投射的。如今采用喷气织布机,纬线靠气流喷射的,就不用梭子了。

说起重棉一厂,这话就长了。1919年,豫丰和记纱厂由穆藕初、薛宝润等人在河南郑州创办。1939年2月,内迁重庆土湾建厂,取名为‘豫丰和记纱厂渝厂’,它是抗战内迁重庆最大的现代纺织工厂。

豫丰和记纱厂渝厂在1949年重庆解放后改名为西南纺管局610厂。1964年,分为三个厂,重棉一厂,重棉二厂,重庆印染厂。四厂在合川,是支厂。”

王水庆:

“这个蓝色、白色、红色、绿色等颜色的布样,看着是上世纪90年代的,似乎也没有多久,但都是各家保存了至少30年的布料,很珍贵,外面没有了,这在以前算很时尚的产品。

这些都是重棉一厂二厂生产的,重庆印染厂印花、染色的。

我记得有位小伙伴的工作就是按键,用机器将染的布拉平。这既考技术,又不是那么考技术,掐时还是很厉害的,拉过了布料容易坏,拉皱了颜色不均匀。”

旧时的书本、发黄的相片、珍藏的搪瓷杯、织布的木梭、彩色的布样……王水庆说,这里面的每一样展品都有故事。

美好童年 如花又如树

在这里,记者还遇见了王水庆的姐姐王孃孃。

她告诉记者,弟弟是在这里出生的,她不是,她是在两岁时跟着父母到的重庆土湾。

在她的童年记忆中,这里没有树,只有半人高的各种花。她记忆最深刻的是花园中的假山,上面有“楼房”,但隔着水,小小的她从来都没有摸到过。如今,新生村周围开花似雪的苦楝子树,大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的,黄葛树则是大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种植,枇杷树则更晚些……

打卡Tips

博物馆开放时间:下午2点到5点(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周边耍事

龙泉洞道观

附近的平顶山上还有新修的龙泉洞道观。道观悬空而建,由无数立柱支撑,有“重庆悬空寺”之称。

传说因元始天尊在嘉陵江畔降龙而得小龙坎、化龙桥等数个地名,困龙之所,龙口吐清泉因得名“龙泉洞”。

王久影视城

王久是位演员,在附近租了些房屋,供有需要的剧组租赁。有的地方是免费参观,很多人来拍剧取景、作画。有一间明星拍摄过的取景地想进入参观,收费10元。里面放了王久从农村、旧货市场、家具市场淘来的宝贝。

“重庆之蛙”

这附近还有抗战时期大名鼎鼎的“重庆之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遗址。在日本飞机长达5年半的轰炸中,“重庆之蛙”“蛙声”不断,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摄影报道

编辑:蒋丽霞

校审:李琅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