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4日

安徽日报10版整版刊发

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

高质量发展看淮北特别报道

淮北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

向“新”而行、能源结构向“绿”转变——

煤城向“新” 转型提“质”

4月15日,伊特纳能源科技(淮北)有限公司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举行投产仪式。“我们生产的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采用先进工艺,BIPV光伏组件可替代建材。”伊特纳公司总经理朱坚武说,随着一期项目投产,二期项目也在推进,整个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值可达29.55亿元。

如何加速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淮北市围绕“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新型能源基地”定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力新兴产业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重点。怎样引入布局潜力大且效益高的新兴产业?淮北市瞄准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绿色食品等四大重点产业集群,开展引育提升行动。

走进位于淮北高新区的安徽国轩象铝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的焊接车间检测流水线上,一台台铝合金箱体依次通过。该公司生产运营部部长王宁说:“眼下动力电池新型铝合金箱体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正组织生产赶订单。”

淮北市聚焦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深耕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瞄准产业链高端和头部企业,派出专业化团队精准高效招商,目前已集聚29家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相关产业重点企业。

位于濉溪经开区的安徽弘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国内首台连续式生产石墨毡设备,实现碳纤维保温毡国内供应。“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稳步发展,作为直拉单晶硅热场材料的碳纤维保温毡需求大增。”弘昌新材料公司总经理罗学军说,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的直拉单晶硅炉内部件,去年产量2500吨,实现销售额4.8亿元。

淮北市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抓光伏产业技术迭代升级、新型储能加快应用的发展机遇,积极抢占新能源赛道,有限聚焦、久久为功,现已集聚55家锂电、20余家光伏上中下游企业,初步形成系统完备的产业生态;该市还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形成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先进高分子结构和精细化工材料、新型建材三大产业集群,集聚规上企业201家,去年实现产值410亿元;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集聚规上工业企业74家,去年实现产值141.4亿元。

依托相山经开区、烈山经开区两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淮北市还深度培育核心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PCB电路板和电子终端产业链。2023年,该市规上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59家,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8.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3.8亿元,增长5.12%。

今年一季度,淮北市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9.1%,同比增长19.5%,增速居全省第2位。

借力数字赋能

激活传统产业向“新”力

安徽曦强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相山经开区一家传统乳制品加工企业。近年来,曦强乳业把全新的数字化管理理念融入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重塑生产流程、经营模式,打造阳光、透明、高效的产业链,加快形成强劲活跃的新质生产力。

曦强乳业总经理王昌岭告诉记者,公司已完成550多个低代码应用场景搭建,所有业务均可通过二维码呈现,每年沉淀数据量超100万条。通过数字化建设,公司年产值从3000多万元提升到1.4亿元。

2023年,濉溪经开区以铝基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获批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省工信厅给予园区1800万元数字化改造项目资金扶持,其中270万元用于建设铝基产业“行业大脑”,1530万元用于6家涉铝企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淮北临涣化工园区加快工业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改造,积极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创加速器中试基地开工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2023年,该园区新增8家高新技术企业,8个省科技创新平台,5家省专精特新企业,4个省数字化车间,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7.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2%,提升了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淮北市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快推进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转型项目291个,为企兑现资金8258.9万元,12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数字化典型示范项目,2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023年数字化改造进度居全省第5位。

数字赋能传统制造业,形成更强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今年,淮北市将继续培育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引领带动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全面提升,力争实现全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知尽知”“愿转尽转”“能转尽转”,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力。

创优营商环境

打造近悦远来“良田沃土”

经济发展的好与坏,拼的就是营商环境。淮北市牢固树立“服务企业贵在无事不扰、支持企业就要有求必应”理念,围绕“政策、服务、流程再造”等方面打出组合拳,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增强环境“磁吸力”。

“各级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当作永不竣工的重大工程,让企业办事不求人,办事真方便。”今年淮北市“新春第一会”上,市委书记覃卫国说。

淮北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确保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线应答”。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营商环境好不好,感受最深的是企业。

伊特纳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缘何不远千里从东北投资落户淮北小镇朔里?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镇长高丽说:“我们不仅有普惠政策,还精准施策,企业一年有多少产值,要缴纳多少税费,政府能反馈多少优惠,我们把概念性的‘普惠’变为实在的利益算给企业听,让企业心里有本‘明白账’,感受到我们是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

“项目签约后,我们成立工作专班,从规划、立项、环评到办证,只要企业有诉求,都会第一时间给反馈,全程帮办代办。”高丽表示,项目从开工、建设到一期投产,用时不到一年,预计到年底可实现产值5亿元。

今年,淮北市把营商环境的评判权和发言权交给企业,设立“骏马奖”“蜗牛奖”,对推动本地区、本领域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提名“骏马奖”;对不作为、严重影响或破坏营商环境的人和单位提名“蜗牛奖”。该市深化“综合查一次”改革,探索开展入企检查备案制度,坚决杜绝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真正让监管“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企业家当亲人,当城市发展的‘合伙人’,支持更多企业来淮北投资、更多企业家在淮北创业,做到一家人、一条心、一起拼、一块赢。”伊特纳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投产仪式上,淮北市市长汪华东说。

安徽日报记者 吴永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特纳能源科技(淮北)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安徽日报记者 李季 摄

一粒种激活“芯”动能

4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的柳丰种业试验田,只见绿油油的冬小麦长势喜人。

试验田属于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1年,拥有科研试验用地240亩,是濉溪县首批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

“我们累计投入研发资金200余万元,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柳丰种业公司总经理刘国浩说,企业常年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育种种质资源1万余份,共育成新品种(系)36个,其中5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柳丰种业先后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长春研究员为小麦育种技术总指导,与安徽农业大学专家合作组建“533”产业创新团队,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实施大豆育种项目,与濉溪县农科站建立玉米育种科企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合作,为种业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濉溪县紧紧围绕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育、繁、推”关键环节,攥紧农业“芯片”,培育种业龙头企业,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作为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国家级制种大县,濉溪县扛稳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同时,全力推进种业振兴,支持各类优质种业企业落地,引领种业提档升级,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濉溪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8.49万亩,占全县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4%,2023年小麦单产居全省第二,总产居全省县域第三。”濉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周维江告诉记者,通过实施“一粒种”工程,该县加快国家级制种大县奖励项目建设,已培育种业企业19家,育成农作物新品种45个,其中20个通过省级以上新品种认定,制种面积达52万亩,良种覆盖率100%。

安徽日报记者 吴永生

淮北市杜集区朔西湖景区水云间民宿。安徽日报记者 李季 摄

沉陷区变身风景区

曲水环抱,湖光如练。春天的淮北市杜集区朔西湖景区,目之所及皆翠,行之所至皆景,游客纷至沓来。

如果不是湖面上特意保留的斑驳墙影,让人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宛若江南水乡的地方,曾是一片因采煤形成的沉陷区。

“朔里煤矿采煤沉陷,致房屋倒塌、农田受损、道路桥梁断裂等,朔西湖景区曾经是煤城的‘伤口’。”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高级经济师梁继清介绍。

淮北市因煤而建,缘煤而兴,又因煤而“困”。采煤形成的沉陷区,一度成为城市的最深“伤疤”、发展的最重“难题”、民生的最大“痛点”。

“2017年,淮北市启动朔西湖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项目,以‘市属国企引领投资、区属国企充分进入、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方式,因地制宜对朔西湖开展生态治理。”梁继清介绍。

从煤城“伤口”到美城“窗口”,朔西湖之治,折射的是淮北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昔日煤灰蔽日的矿山城市,打造成为“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公园城市的决心。

近年来,淮北市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路径,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大治理、大修复、大保护,形成“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等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朔西湖景区总面积14500亩,其中湖面7300亩。因此,景区内的水云间民宿,便以枕水而眠的生态优势为特色“卖点”,不断吸引长三角等地的游客,前来体验“朝观日出湖光,夜听蝉鸣蛙声”的浪漫。

“自今年初开业以来,水云间民宿长期处于‘一房难求’状态,订单已排到6月底。”朔西湖保护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峰说。

近两年,朔西湖景区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0余万元。“接下来,我们将不断丰富相关业态,争取将朔西湖打造成为皖北地区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面对未来,杨峰充满信心。

安徽日报记者 方舢

淮北城市新貌(航拍)。安徽日报通讯员 黄鹤鸣 摄

一扇门化解“千千结”

日前,淮北市烈山区居民张璐办了一件痛快事。

去年底,张璐在工地值班看守电梯时,被乘坐电梯的工人砸伤眼睛。当时,双方说好由工人所在公司赔偿,但该公司只在张璐住院时交了部分费用,后续治疗花销迟迟没有赔付。

事后,张璐来到烈山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寻求帮助。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涉事公司当事人,并召集区人社局、司法局、法院等相关部门派驻人员,共同坐到调解室里,通过摆事实、讲法律,涉事公司当场支付了张璐的治疗及误工费用。

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就痛快解决困扰自己将近半年的烦心事,张璐忍不住感叹:“这里真不愧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近年来,烈山区创新成立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区信访局、司法局、公安局、法院、人社局等5家单位常驻,区民政局、教育局、卫健委等17家单位轮驻,“一站式”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以婚姻家事矛盾纠纷为例,很多时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单说法理很难说通。”烈山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孙涛说,每到这个时候,他们就会邀请妇联等部门适时介入,发挥专业优势,进行联动联调。

数据显示,去年,烈山区依托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指导各类调解组织排查矛盾纠纷48次,收集矛盾纠纷线索2359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24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7%。

线下有一扇门,线上有一张网。为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烈山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建立矛盾纠纷在线化解平台,将该区63个村(社区)划分为356个网格,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四级组织体系,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我们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烈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强表示,今后该区将以强化调解队伍能力建设为重点,促进各类调解方式高效衔接,奋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调解品牌。

安徽日报记者 方舢

初审:陈艺星

审核:王伟

审签:刘永忠

推荐阅读HOT NEW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赞+在看告诉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