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彼此信任,坦诚相待,我们和娃相处得才能舒服。

孩子也能真正成为一个替自己做选择,且自我负责的人。

作者:小树妈妈;本文来源: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一、“我点糍粑,你又不让”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一种情况,我们既温柔又坚定,但是遇到一些事儿的时候,孩子就是软硬不吃。

前两天,我刷到这样一条微博,是一位叫@黑尾鸥1998 的网友,吃火锅等位。她旁边有一对父子也在等位,顺便商量等会儿要吃什么。

父亲看起来“很民主”,让孩子选道自己爱吃的菜。

儿子选了红糖糍粑,结果被一口拒绝,爸爸的理由是“点一些能涮的”。

孩子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解释:你说点我最想吃的!

爸爸接着反驳:就你自个儿乐意吃,吃不完,回回剩下还浪费。

话都说成这样了,孩子点菜的兴趣也没了:“随便吧,你看着点。”

结果爸爸不乐意了:“说好每人选一个,就差你了。”

儿子有点挂脸了:“我点糍粑,你又不让”。

接着爸爸又是一通反驳,还建议儿子点个“小酥肉”。

扯皮半天,孩子的情绪已经彻底低迷下去,“你爱吃你就点呗,我都行。”

反观爸爸呢,还是情绪很稳定的样子,甚至还在劝孩子,出来吃饭别闹情绪,快挑一个。

孩子这会儿已经被弄烦了,菜单一扔,“什么都不想吃”。

爸爸慢悠悠捡起菜单:“你这样有意思吗?不就是个糍粑吗,行行行,让你点,行了吧?”一边说一边往菜单上打勾。

孩子瞬间暴走,高声嚷嚷着:“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吃了行不行……我不在这儿了!”

还是这位爸爸,突然严肃起来,攥住孩子的手腕教育:“你怎么回事?咋呼什么?你看看周围,谁像你似的,那么没素质?”

当家里其他人来问,爸爸是这么回应的:“非要吃糍粑!让他看点别的菜吧,偏不。还闹上脾气了。”

只看到孩子发脾气的长辈,自然一起教育起孩子来,让他“懂点事儿”,有话好好说,不该跟爸爸使性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这位爸爸质问孩子: “后来是不是让你点了?那你还生什么气,你告诉我?”

二、怎么都点糍粑了

孩子还在哭?

不知道大家看完是什么感受? 我是两边都能理解。

站在爸爸的角度,不就是点个菜吗?怎么就能崩溃成这样? 而且我全程态度很温和,也给了孩子选择权呀?控制也不行,专治也不行,父母怎么这么难?

但站在娃的角度,这个事儿又不一样了。 爸爸是让自己选,又不听自己的,说话不算数。刚开始自己也没发火,不过是选择逃避躲开、不去选。

孩子情绪崩溃,不完全是因为那道菜,或者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他已经妥协了,只希望事情能赶快过去,不要再和爸爸发生争执。而爸爸呢,就像一个复读机一样,死活不肯翻篇,给自己扣上“闹情绪”的大帽子。

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儿,娃起码遭受了“三重暴击”:

第一重:自己的想法被否定。

第二重:父亲的说话不算话。

第三重:来自周围人和家人的指责。

现在吃不吃得上糍粑还重要吗?所以情绪失控了,用大叫来宣泄自己的委屈。

有句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咱们之前也聊过这个事儿,一个家庭想要过好,一定得知道一个原则就是“真相不唯一”。

咱们大人看到的是一个是不懂事,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的孩子。

孩子看到的是一个表面民主,其实很霸道的爸爸。

这俩都是真相,谁也别想着说服谁,最重要的是的相互理解。

三、你以为的温柔而坚定

有时候并不都是真的

其实说实话,比起上一代,我们这届父母明显更开明,更愿意听从孩子的意见了。

以前看教育类书籍的父母都凤毛麟角,现在基本每个父母都多多少少看过听过育儿讲座、会在家长群里唠唠怎么养孩子。

很多父母都在执行“温柔而坚定”的养娃策略,给娃一定的自主权,想尽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比如这位爸爸,肯定是想民主一下,但是又希望孩子能满足自己的预期,不断出手干预……

所以就有点翻车。

但是这种假民主呢,对孩子伤害其实还挺大的。因为它比直接控制多了一道程序: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

有些孩子发现,“反正我怎么说都不对,那我干脆不发表意见了。” 慢慢的,他们就会变成那种“没有主见”、“没有欲望”的孩子。

是的,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有些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比较敏感,他们可能会不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说得再严重一点,如果父母总是假意让娃做决定,又质疑他的每一个选择, 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反应性虐待”,或者叫“吹狗哨式虐待”。

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父母把孩子逼崩溃了,然后再和别人一起指责他。 时间一长,孩子的委屈无处宣泄,又无法自证,只能用愤怒来自我保护。

这种手段不仅出现在亲子关系中,夫妻、职场关系也相当常见。 就像婚姻里,一个冷漠责备的丈夫,往往有一个歇斯底里的妻子一样。 许多人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敏感暴躁,总是不自觉的强势,丧失了与人正常相处的能力。

突然就想起,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父母这样的求助:

“怎么好好的,我儿子/女儿突然就变脸,发脾气了?” “我对孩子一直是温柔而坚定,为什么孩子老是懒得理我?”

其实往深了去挖,都可能是这种“假民主”后的应激反应。

四、

不过这个事儿也不是无解,谁养孩子也不能十全十美, 发现自己有假民主的迹象或者遇到“软硬不吃”的孩子,可以尝试下面这几步:

  • 第一步:抽离

某种程度上,“假民主”就跟“吼孩子”一样,是一种惯性行为。 所以比起改变,更重要的是觉察。

我觉得有个方法很好用,就是停下来,从当下的场景抽离出来。 假装不是自己的娃,用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和孩子的交流。 你会看到,有个大人在问孩子的意见,其实他并不想这么做。

为什么心口不一? 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标准答案。

当无意识的行为被正视,改变才有可能。

  • 第二步:换位

还是那句话,有理解才有沟通。想要避免上头,最快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孩子。

如果我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没得到回应,会不会难过?

如果我是孩子,面对父母的出尔反尔,会不会觉得被背叛?

如果我是孩子,被父母倒打一耙的指责,以后还愿意相信他们吗?

当注意力从强烈的自我满足转移,你就会看到很多自己习惯性忽视的事情,从而产生转变。

  • 第三步:探究

想从根上解决问题,还要去多探索自己的内心。 比如说自己和孩子相处,为什么用这种行为模式,把原因列出来。

可能是你的父母就是这么对你的,你不过是在复制原生家庭。 那这本身与孩子无关,要做的就是课题分离,别让上一代人影响孩子。

也可能是你问孩子的这件事太大,他压根就做不了主。 那这时候,你应该先理清楚这几个问题:

这件事情,有没有得让孩子选? 真正能让孩子做主的范围在哪里? 如果孩子的选择不合我的预期,我会有什么反应,我又能托底多少?

不是所有事,都能和孩子商量的。 如果就是不想让娃给出期待之外的答案,可以直接给几个选项,说明原委。

彼此信任,坦诚相待,我们和娃相处得才能舒服。 孩子也能真正成为一个替自己做选择,且自我负责的人。

作者:小树妈妈,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点击卡片,预约精彩直播

长按复制ID, 添加好友, 申请加入

  •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