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阿若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最近,朋友兰兰被一件很小的事情搞崩溃了:

买iPad的保护壳。

好看的款式太多,放在收藏夹里挑花了眼,都买回来又着实没必要。 好不容易选中一个,却在小红书刷到说散热不好会变形。 而质量好评价高的,价格又贵出好几倍......

兰兰对比来对比去,越挑越心累,结果平板买回来半个多月了,壳子还迟迟没下单。

兰兰的经历其实很多人都有过。

有数据显示,一个人平均一天会做80多次选择,一生会面临的选择则多达100万次。

小到黄焖鸡还是盖浇饭,大到考研还是就业,人的「选择困难症」无处不在。

很多人纠结得薅下大把头发,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思考,却还是做不出决定。

为什么我们面对某些决定,会如此犹豫不决。

难做决定,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01

有的人,‍‍‍‍‍‍‍‍

‍‍‍‍‍‍‍‍‍‍‍‍‍‍‍‍‍‍‍‍‍‍‍‍‍‍‍‍

从小就做不出决定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

小时候总是被否定的人,做决定时,非常害怕说出真实想法。

我的来访者小田,前几年刚毕业时,不知道该考研,还是该找份工作。

她偏向于马上工作,但父母让她考研,苦思冥想半个月,她决定听父母的。

考研第一次失败了,她觉得就差10分,想奋斗第二次。

但这时父母说:家里没钱供你考研了,反正你也不是这块料,还是去找份工作吧。

她内心非常纠结:

“最开始是爸妈让她考研,现在又说没钱供她考研,她到底该继续听父母的,还是遵从内心?”

小田很羡慕室友,考研考到不喜欢的专业,能果断退学,重新考研。

她觉得自己和室友完全不一样,室友的父母一直很开明。‍‍

而她的想法,从小到大都得不到父母重视。

图源:pexels

像小田一样,很多人小时候,人生的决定权其实都不在自己手里。

小田小时候看上一条裙子,父母不喜欢,但不会直接表达不喜欢,而是会给她施压:

“你穿这条裙子不好看、你腿太短了不适合、颜色太亮了不衬你。”

小孩尚未形成独立主见,听到父母的否定,会信以为真,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条裙子。

由于从小被父母施压、指责、控制和否定,她已经习惯了“把决定权交给别人”

每当她心里有一个答案倾向,比如考研,就会打从心底感到自我怀疑:

“我这样选真的对吗?万一错了呢?”

这份被父母长期否定造成的自我怀疑,让她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确决定,生活中大事小事,都得问过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但小田的父母,其实也不喜欢这种模式。

他们也希望女儿能独立做决定,而不是事事依赖父母。

但小田觉得,这太难了。

因为她发现,由于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帮她做决定,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由于从小到大都是父母逼着做选择,哪怕有比较向往的目标,但没人推一把也缺少动力去和父母商量。

小田很奇怪:

生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愁呢?

02

为什么我们迟迟‍‍‍‍‍‍‍‍‍‍‍‍‍‍‍

做不出决定?‍‍‍‍‍‍‍‍‍‍‍‍‍‍‍‍

原因之一,是我们缺乏安全感和掌控感,害怕承担选择的后果。

小田从小就没有选择权,缺少做决定的经验。再加上父母的打压,她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决定。

决定都是父母做的,所以她可以理所当然地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

“我本来不想考研,你们非让我考研!现在我想考研,你们又非让我找工作!”

此外,内心难以做出决定的人最大的痛苦在于:‍

做了一个选择,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可能。

选择质量好的保护壳,就意味着要花更多的钱; 选择老家稳定的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了大城市的自由和包容。

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的“前景理论”中,有一个定律是: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有选择恐惧的人,往往看不到做选择时所“得到”的那个部分,只关注了“失去”的部分。

因为内在匮乏、缺乏安全感,所以太在意失去的东西。

我们太害怕自己选错、怕一步错步步错、更怕无法承担选择的后果,所以才反复对比,犹犹豫豫。

图源:pexels

其次,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总是吹毛求疵,难做决定。‍‍‍‍‍‍‍

完美主义者总是希望做出最完美的选择,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差错。

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如果走错一步,他们就会产生“我不够好”的挫败感。

朋友小英毕业那会,就到处打听不同人的去向。

她问留在北京找工作的同学未来是怎么打算的,还有老家公务员朋友的工作体验,以及研究生学姐学长的建议。

小英暗戳戳对比大家的工资和工作内容,希望通过这些搜集来的“情报”,来选择一个完美工作。

结果就是,小英心猿意马,一会准备考研,一会准备考公。

毕业第四年,她什么都没考上,也看不上其他任何工作。

小英在纠结中消耗了大量精力,最后干脆停在了原地。‍

毕竟不做决定,就意味着永远不会出错。

图源:pexels

你发现了吗?以上两种原因,本质都是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愁: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但觉得说出来会被耻笑指责。

就像我们身边常见的一幕:

大家一起聚餐,你想吃烧烤,但有人提议在西餐和粤菜里面选一个。

除你之外的人都不想吃烧烤,还有人说:“烧烤不健康,还是少吃点吧。”

外界环境无形向你施压,使你认为说实话会四面碰壁、引发冲突。

于是陷入纠结:西餐和粤菜都不是我爱吃的,可必须得选一个。

当一个人陷入“隐约知道选择倾向,但受到外界阻碍”的困境,就会产生双重冲突:

趋向于选A,但想避免被嘲笑指责,不然不敢说出心里话;

趋向于选B,但想避免委曲求全,不然过不了自己心里那关。

是不是非常复杂?

这就是做选择最难的地方:

不只是在选择最优项,也是在竭尽全力权衡好自己的人生。

03

如何果断做决定,‍‍‍‍‍‍

担起人生的责任?

如果你正在为选择发愁,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改变现状:

练习“分心”。

心理学中有一个无注意思索效应(deliberation without attention effect),指我们做决定之前,先抽离反复摇摆的现状一段时间。

分心,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满意的选择。

比如,两个追求者条件都差不多,你不知道该选那个,父母还在一边催婚催得你心烦。

索性把这事丢开,跑出去旅行一段时间。回来之后分别见见这两人,看看跟哪一位更有眼缘、交流更舒服。

最后,选择体验更好的那一位。

分心背后的动力,其实是给自己更多时间,摒弃杂念,捕获真正的心声。

就像一直盯着一个字看,最后会不认得这个字,越看越陌生;

把眼睛移开一段时间,再盯着看,就会立马认出这个字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exels

如果你担心,凭直觉做决定不太周全,还有一个更周全的办法——‍

用纸和笔记录每个结果的优缺点,然后问自己:

要是只能选择一项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优点,会选什么?

想到答案后,圈出来。

比如,择偶时最重要的优点是责任感。

那么,梳理、统计、对比追求者们的优缺点,然后圈出最有责任感的一位。

这个人就是最优选。

这个决定,也是你当下最好的选择。

图源:pexels

最后,我们可能会发现:

选择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说服自己接受这个选择。

有选择恐惧症的人,无论选什么,脑中都有很多自我否定的声音:

“你选错了;你这样不对;你确定这样做好吗;万一错了爸妈会不高兴的……”

如果实在做不出决定,不要逼自己。

害怕做决定的根源,是害怕脑海中自我否定的声音。

这时,我们需要分心,从选择中抽离出来,做一些提高自信和力量的事情。

当内在充满力量,面对自我否定声不那么害怕,可以看清自己想选什么、该选什么了;

脑海中纠结的“毛线团”,也会慢慢理顺成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什么样的人,面对选择不会纠结?

不是足够聪明强大的人,而是能够看清自己的人。

看清自己,意味着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选择、受什么影响变成这样、会在什么情况下纠结; 也意味着愿意主动探索: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想收获什么、理想的人生是什么……

对自己足够了解,就不会被外界牵着鼻子子走 。可以权衡好自己的人生,始终做到平静自洽。

这样的人,才能真正让人生顺利起来。‍

而一个有能力理顺人生的人,自然可以理顺人生中的所有选择。

如果此刻的你还在因为纠结选哪条路而停在原地,不如先走起来。‍‍‍‍‍‍‍‍‍‍‍‍‍‍‍‍‍‍‍‍‍‍‍‍

与其浪费时间,绞尽脑汁地做出正确的决定。

不如让你的决定变得正确。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