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女性专注于职业发展,在事业取得一定成就后,通常已超过40岁,这时候寻找合适的伴侣变得相对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例如王女士的情况。

她在大学期间主修医学,经历四年的课程学习和一年的医院实习后才获得了毕业证书。即便如此,她仍然面临就业困难。

在当前就业市场形势不佳的背景下,王女士,一名本科毕业生,甚至在小县城的医院也难以找到工作。因此,她决定花一年时间在家准备考研,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王女士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成功考入中南大学继续深造,并在完成三年的研究生学业后,已步入2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历为她敲开了就业大门,她顺利成为了一家三甲医院的规培医生。

规培期为期两年,这段时间她没有正式上班,领取的是较低的工资。

在规培期间,她的临床技能得到了规范化训练,逐步掌握了临床思维能力,并能够独立负责病人的全程治疗,从入院到出院她都全力以赴。

她的职业心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她立志成为集医疗、教学、研究为一体的医务人员,

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临床技能,还要学习沟通技巧,进行无障碍沟通,并且要掌握科研和创新思维。

因此,她不断阅读国内外的专业文献和书籍,参与科室的培训和技能考试,这使她几乎没有时间去谈恋爱,对年龄问题也没有太多顾虑,总觉得时间还很充裕。

然而,转眼间,王女士已经33岁,她的父母焦急万分,认为她已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再不积极寻找伴侣将更加困难。

事实上,父母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王女士在积极寻找伴侣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诸多挑战,她欣赏的人不见得喜欢她,即使有人喜欢,也可能因为她的年龄而退缩。

至于王女士还需在这条寻爱之路上奔波多久,尚未可知。

类似王女士这样的大龄未婚女性在我国并不罕见,许多女性比她年龄还大,依旧单身。

她们中的大多数都在40岁左右,面临“大龄剩女”的相亲困境——即便在相亲时降低了择偶标准,年龄依旧是她们无法回避的障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听到一些刻薄的评论如:

“40岁不是已经没有月经了吗”、“40岁已经不适合做妈妈了”或“40岁满脸皱纹谁还会要”

这些言论或多或少都伤害到了她们,她们只能带着苦笑离开。

对于男性而言,究竟什么样的女性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男性通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依赖他们、甚至崇拜他们的女性作为伴侣。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父权制的社会体系中,流行“白幼瘦”的审美标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对独立自主的女性可能不太感兴趣。

男性通常具有强烈的保护欲,倾向于在女性面前展现自己的男性特征。

相较之下,40岁的女性往往具备深厚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在以男性为主的职场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这些特点无疑对男性的社会地位和男性主义构成挑战,对他们的自信心构成潜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的外貌变得次要;

即使极具吸引力,如果存在动摇其家庭或社会地位的可能,男性也会反复考虑。

因此,那些在多方面都超越男性的大龄单身女性获得男性的“认可”和“依赖”成本极高,她们成为男性伴侣的可能性极小。

知名心理学家莎拉·布拉弗·赫迪(Sarah Braver Hedy)指出,

在男女关系中,通常是女性拥有选择伴侣的决定权,女性的择偶标准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种的进化方向。

在自然界中,雌性通常是选择配偶的决策者,无论是选择何时交配、交配的频率等,都是由雌性决定的,而雄性大多服从雌性的选择。

由于女性在选择伴侣时拥有决定权,她们在选择伴侣时往往更加挑剔,优先选择基因优良的男性,这样做也是考虑到后代的成长和优化。

此外,我们的社会对于“女大男小”的恋情持有偏见。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支持“姐弟恋”。

我们通常倾向于选择年龄相近的人(一般指年龄相差三岁以内)而非年龄悬殊的人(年龄差十岁以上)作为恋爱对象,而选择年龄较大的男性作为伴侣似乎更为普遍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尽管网络上充满了质疑,像谢娜和张杰这样的姐弟恋婚姻不是也幸福吗?

为什么要怀疑他们?

你了解他们的故事吗?

仅因为他们的年龄差异,就认为他们的关系不合适,这又有何道理?

最后,我们应当倡导爱的平等观念:

恋爱观不应该那么僵化,年龄差异并非绝对障碍,男性是否占主导地位也不应过分重视。

因为一个健康和谐的伴侣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持——两个独立的个体共同努力,而独立的女性不应仅被视为挑战男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