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还有明天》一开场女主迪莉娅就被丈夫家暴。此后,家暴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早上醒来跟丈夫问好被打,家里马桶坏了被打,把别人送的巧克力带回家被打……

从这里可以看出,她被家暴,只因为他丈夫是个暴力渣男,他想打就打,根本不需要理由。

面对家暴,迪莉娅已经习以为常,其他人也已经习以为常。

只有一个人除外,那就是她的女儿玛塞拉。

玛塞拉是这个家里唯一爱妈妈的人,所以她无法看着妈妈被打无动于衷。

每次,妈妈被打,她都坐立不安,好几次她想挺身而出,却都被妈妈推出门外。

但是,每次看到妈妈被打后,像没事人一样,玛塞拉就非常愤怒。

有一次,丈夫打完迪莉娅,还使唤伺候好自己,然后人模狗样地出去和其他女人约会。

女儿看到后,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看着妈妈在厨房忙碌的背影发誓说:“我宁愿死也不要过你这样的生活”

然后大声质问母亲:"你为什么不离开?为什么不逃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女儿也替观众问出了这个问题。因为看着迪莉娅那样被打也不反抗,观众都替她着急,替她愤懑。

明明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在等着她,她为什么不跟他一起逃跑,去过幸福的生活?

而电影接下来的走向也在有意诱导观众往这个方向猜测。

她在路上偶遇初恋后,对方告诉她打算去北方生活,并问她是否要一起离开。迪莉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但是回家后她收到一封信。

然后,她背着丈夫把这封信带回家,小心翼翼地拆开,脸上是按捺不住的激动和喜悦,好像那封信就是一封情书,然后被她珍藏在抽屉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她好像在为这个“逃跑计划”做准备。

比如她给自己买了新衣服,并让自己最好的朋友帮忙打掩护。

本来计划周日那天实施,结果那天她公公死了,于是,她的“逃跑计划”泡汤。

看到电影最后,你会发现她根本没有打算逃跑,而是选择去投票。那是历史上的1945年,那一年意大利妇女终于获得了选举权。

所以,迪莉娅收到的那封信不是情书,而是选取票,但她却把它看得像情书一样珍贵。

那么,她为什么没有逃跑,而是选择去投票呢?

其实,这个问题迪莉娅已经回答过了。

当女儿大声质问她为什么不逃跑时?迪莉娅说“我能逃到哪里去?”。

这又回到“娜拉出走之后”那个经典问题上,娜拉出走后,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对迪莉娅来说,这就是现实,因为她生活在1945年,而且她是一个意大利底层妇女。

当时整个妇女群体都受到结构性压迫,她一个人摆脱这种命运?从一个男人身边逃离奔向另一个男人就能改变这种命运吗?显然,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迪莉娅看似麻木的外表下,其实一直在细心观察这个社会上各个阶层女性的处境。

她给人打针的那户人家,一看就是上流社会,但是当丈夫和十几岁的儿子讨论社会议题,妻子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被丈夫要求“闭嘴,不要谈论与你无关的问题”。

她的亲家拥有一件酒吧,算是中产阶层了,但是在饭桌上,当亲家母想要说话的时候,依然被她丈夫制止了。

她兼职的那家内衣店 ,明明是个女老板。但是需要签字的时候,别人要求让她丈夫来签字。

她打工的那家雨伞店,明明她工作更出色,却还没有一个学徒工资高,只因为她是女人。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整个社会,不管哪个阶层,女人都没有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经济地位。

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社会结构性地改变。

所以,她没有逃跑,而是选择去投票。她要行使法律赋予女人的权利,为自己为女性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家里,她知道只有女儿爱她,而她也一直爱着女儿。

所以,她每天从要上交给丈夫的工资中留下一部分攒起来当做给女儿买婚纱的钱。她想要女儿在结婚那天成为最漂亮的新娘。

后来,她发现女儿的未婚夫根本不是良配。

就因为玛塞拉化了妆,未婚夫就掐着她的脖子说“以后不准画,你是我的,你只属于我”。

那一刻,迪莉娅在准女婿身上看到了丈夫家暴的影子,她预感女儿会重复自己的命运。

为了不让女儿重复自己悲惨的命运,她请美国大兵帮忙炸掉了准女婿家的酒吧,这样两个人婚事就告吹了。

而她也把留给女儿买婚纱的钱当做女儿的学费,希望她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才是对女儿最好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玛赛拉早上醒来,看到妈妈留给她的钱和信时,一下子就明白了。

所以,当她看到妈妈不小心落在家里的选举票,立马跑着给妈妈送了过去。

等到迪莉娅擦掉口红准备投票的时候,发现票不见了。她在人群中慌张地寻找,有个人轻轻拍了她一下,递给她一张票,她一回头,发现那是自己的女儿。

然后她被人群簇拥着登上高台,投下那历史性的一票。

最后,她站在高台上和人群中的女儿相视一笑,那是女儿跟母亲的和解。

这一刻,她们是一个群体,她们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她们跟着时代步伐一起向前,重新书写自己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