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说《偷书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时,九岁的德国女孩莉泽尔发现书的诱惑比食物更难抗拒,忍不住开始偷书,凭借着读书的力量,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

那个艰难的时代早就远去,讨论读书的意义这件事也不再时髦,但我们仍想老套地,在一个属于书的日子,再讲一遍关于读书的故事。这是因为,读书从不关乎流行,它伴随我们的文明历程,也伴随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我们总可以一次又一次翻开书、讨论书,正如书一次次地教会我们什么一样。

2024年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番茄小说将举办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阅读直播。作家李敬泽、乔叶,学者汪民安、严飞,诗人欧阳江河,翻译家余中先,作家李海鹏,纪录片导演周浩,科技媒体人骆轶航,小说家孙一圣,番茄小说巅峰榜作家三九音域等嘉宾,会接力参与这场“读书马拉松”,分享他们与书的故事。

我们希望,无论是点进直播,还是翻开书页,您都能收获书带来的乐趣与滋养。在下面所讲的一些嘉宾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书是如何影响、塑造一个人,如何带领他们在海海人生里找到航道。

一个诗人的“煤油灯大学”

70年代末恢复高考时,因为参军,诗人欧阳江河错失上大学的机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但他调侃,自己上的是“煤油灯大学”:当知青时,他每周向图书管理员借一大包书,用布票、烟票、肉票换来煤油票,挑灯夜读,弥补白天不能读书的时光。后来,他在诗里写下这样的句子——“我真正的葬身之地是在书卷”。

多年以后,看书已不再是件难事,他的足迹也已遍布天南海北,但对书籍、知识的饥饿感,一直保持至今,他说,自己一辈子“见到书就要买,到现在有好几万册书,都是早期那个‘疾病’遗留下来的。”

从贺敬之、戴望舒、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到基辛格传记、弗洛伊德专著……在书的启发和滋养下,没上过大学的欧阳江河成为了国际诗歌界眼中“中国最好的诗人”。如果说旅行是人生的旷野,读书就是心灵的旷野。4月23日,他将与旅行作家刘子超对谈,分享如何通过读书,拓宽人生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茅盾文学奖得主的经典阅读课

书的载体在更新迭代,经典却是每一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番茄小说的书库里有23万部经典出版书籍,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理想国》,到几百年前的《红楼梦》《哈姆雷特》,每一部都有数以十万计的读者。读书日直播中,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和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将与读者们一起探讨“如何阅读经典”。

李敬泽不仅是写作者、文学评论家,更被誉为中国“90年代文学教父”,发掘了一批颇有潜力的作家。这样的文学品鉴力和前瞻力,来自于他从少年时代就接受的经典文学作品熏陶。巴尔扎克、高尔基、塞林格......都让少年时期的他产生了不小的心灵震撼。成年后,他从《史记》和莎士比亚中读懂人性,晦涩的福柯哲学论著,在他眼里像小说一样有趣。

茅盾文学奖得主乔叶对此深有同感。她曾说,好的长篇小说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比如《红楼梦》,“里面既有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有深刻的人性描写,林妹妹、宝姐姐、贾宝玉,不过是换了个名字,依然生活在现在的人群中。”

左:李敬泽 右:乔叶

经典文学积蓄了一个文脉的宝藏,如何依托这样巨大的宝藏,将审美、知识和梦想带给所有人,值得每个人深思和努力。巴金先生曾寄语:“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传给别人。”两位文学大咖对谈“如何阅读经典”,恰似一团火种,照亮心灵的一片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设边界的人生基本法

这一场对谈的嘉宾是三位“高智商斜杠青年”。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人生背后,读书如何影响和支撑他们的选择?骆轶航和柳智宇、戴敦峰将在“人生不止如此”主题对谈中,解答这个问题。

开发AI帮自己写作的星云奖科幻小说家

在番茄小说,科幻是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在科幻作家的笔下,人类得以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桎梏,进入神秘的宇宙,探索不可预见的未来。读书日直播中,科幻作家陈楸帆、糖匪将与番茄小说巅峰榜作家杀虫队队员一起,带领科幻迷们“读取未来”。

生于1981年的陈楸帆,是中国科幻新生代代表作家之一,已获得9次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3 次中国科幻银河奖,多个欧美科幻大刊上,“Qiufan Chan”都是第一个出现的中国名字。

陈楸帆

除了以上篇章,还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领域的作者与读者,分享自己与书的奇遇:

从0点开始,航空发动机工程师卢西,国际报道主笔王磬,艺术史学者、斯坦福大学美术史博士曹星原,将接力分享各自领域的见解和经验;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曲炳睿,将与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经纬,一起回顾悠悠历史长河里的典籍;作家韩松落、孙一圣,铸刻文化总编辑陈凌云,将讨论什么是“理想读者”和“普通作者”。

哲学家汪民安将与媒体人张之琪谈论“爱、真实和语言”,汪民安教授重视将哲学放回生活的坐标系,让思想具体地着陆于日常,在著作《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中,他这样阐释都市现代生活的辩证法:一方面,复杂而缤纷的现代生活不断地对个体进行刺激,煽动个性,“它们仿佛将人置于一条溪流里,而人几乎不需要自己游泳就能浮动”;另一方面,个性难以为继,它被劳动损害,被物质生活吞噬。

进入傍晚,曾获法国政府文学艺术骑士勋章的翻译家余中先,将带领读者领略“翻译之美”;媒体人、作家李海鹏,纪录片导演周浩,两位同为记者出身,却选择了不同记录载体——文字和影像的非虚构创作者,将讨论一体两面的“两种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左至右:余中先、李海鹏、周浩

在这一天的最后,阅读推广人李一慢带来“读给孩子们”的感悟;社会学家严飞,则会以“作为人类的沉思录”为题,为这场24小时直播拉下帷幕。

文化大家金克木说,到老才知读书真不易。虽不易,却坚持了一生。

读书本就非一日之功,我们重视世界读书日,是因为它提醒我们,每一天都可以是自己的读书日。每一天,都可以翻开书页,走入心中的山海。

来读书吧!就在今天,不止在今天。

附4月23日抖音@番茄小说 直播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