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第一心理主笔团

编辑 / 汤米

一些案件,哪怕过去已久,回忆起来仍足以让人感到害怕和唏嘘。

在刑事案件中,许多都与心理障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类案件常常被用来进行心理学的分析研究。

接下来要介绍的案例正涉及到一个经典的心理障碍——恋母情结。

畸形的恋母情结到底会有多可怕?

看完这个案例你就明白了。

2005年4月10日,位于云南省的凤庆县公安局接到了报警,案情涉及多位中年妇女被性侵并杀害,而嫌疑人竟是一名仅18岁的少年,名为茶文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对于茶文平选择中年妇女作为袭击目标的原因颇感好奇,实际上,这与他的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这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母亲的缺席,那么,为何母亲的缺席会导致他的心理扭曲呢?

在云南省的一个小县城里,茶平文出生并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个常年酗酒且性情暴躁的人,茶文平的童年常被父亲的暴力笼罩,对他和他母亲都是如此。

这种连续不断的暴力行为最终使他的母亲无法忍受,于是在他11岁那年决定离开这个家。

而茶文平则是每一天都希望母亲能够返回,但同时对她的离开感到怨恨,对母亲既充满爱意也充满怨气,这种复杂的情感使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痛苦与挣扎。

他在这种心理的矛盾与冲突中逐渐成长,对中年妇女形成了一种畸形的观念:

一方面极端渴望与他们接触,一方面又对他们持有偏见,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不值得信任。

茶文平的心理问题在一次为钱杀人的机会中得到了极端的体现,他在杀戮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病态的快乐,自此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根植于他扭曲的恋母情结,也称为“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或“俄狄浦斯情结”

这一心理学术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Oedip-us),他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母亲。

心理学中的恋母情结并非指现实中的父母,而是指孩子心中的父母形象。

根据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

每个男孩从出生开始就会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这种情结通常在3到6岁期间初次显现,此时男孩会因为原始自我的需要而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如果在这关键时期母爱缺失,孩子的心理发展可能会受阻,恋母情结的解决也将因此被推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小,茶文平就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不仅他自己,连他的母亲也常受到父亲的殴打。

在这种情况下,他母亲所能提供的爱远非“无条件的”,而更像是“脆弱的”爱。

因为她连自身都难以保护,更不用说保护小小的茶平文或给予他所需的精神慰藉了。大多数时间里,母子俩的关系更多是基于相互之间的同情。

随着茶文平步入青春期,他遭遇了第二次恋母情结的冲击。

此时,他的母亲选择离开,抛弃了过去相依为命的儿子。这种背叛使得茶文平内心充满了怨恨,他不愿意接受母亲会真正“抛弃”他这一事实。

因此,他在渴望母亲的爱的同时,也在期盼她的归来,但现实是她能回来吗?

即使母亲真的回来,她也变成了需要儿子照顾的人,而不再是他曾经依赖的那位母亲。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时的恋母情结的焦点已经不再是他的亲生母亲,而是那些能在情感上给予他支持的其他女性,比如家庭之外的女性长者、父母的朋友或是他的女老师。

因此,茶文平对这些年长女性的看法逐渐改变了,他的恋母情结并没有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也没有转移至对同龄女性的性吸引。

相反地,他把对母亲的复杂情绪转嫁到了和母亲年纪相仿的中年妇女上,他既极度渴望与这些女性建立性联系以弥补情感上的空缺,同时又认为“这个年龄层的女性不值得信赖”。

这种爱与恨交织的复杂情绪成了茶文平犯罪动机的核心。

在心理学领域中,

恋母情结被认为是最基础的也是形成最早的人际关系模式,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许多人际互动都会受到其影响。

可以认为,恋母情结是之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模板。

茶文平的恋母情结并没有顺畅地转移到同龄女性上,反而主要集中在了中年女性身上,这实质上是对母爱的一种过分补偿。

如果说茶文平的恋母情结似乎是命中注定,那么他内心的杀戮欲望和恨意绝非偶然。

在茶文平的成长过程中,正是他的父亲将他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一个经常对女性施暴的父亲,很难从内心深处尊重女性。

茶文平自小就目睹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虽然他年幼时就努力想要保护母亲,但是长期见证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使他在潜意识中接受了一种观念

女性是男性的从属,不配受到尊重。

加之他自己也曾遭受父亲的虐待,母亲的离开更加强化了他对女性的负面看法,认为她们是“忘恩负义”的,没有一个是好人。

所有迹象都显示,即使茶文平未曾走上杀人的道路,他也可能变得和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彻底的对女性施暴者。

在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对孩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任何一方的缺陷和不当教育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的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世上原本无仇恨,但仇恨却因爱而生;地狱中本没有愤怒,只是受嘲弄的婴儿的愤怒——所有的恨都源自于爱。

我们很多人对原生家庭的教育不当感到“恨”,其根本还是因为我们爱着父母,并对他们寄予期望。

然而像茶文平这样的孩子已经失去了这样的机会,这种恨意完全摧毁了他的生活。

有时候,我们无法避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但幸运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爱远大于恨。

我们无需因家庭不完美而烦恼,因为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说:

“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大多数人比茶文平幸运得多,有的人尽管仍在为童年的创伤而努力,但我们有机会解开这些怨恨,接受爱。

因此,不要继续怨恨你的父母,带着恨意生活,不仅不能走出童年的阴影,还会给自己和未来的家庭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