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根据亦舒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再一次翻车。这些年从《我的前半生》《流金岁月》到如今的《承欢记》,师太的大作到了大陆就水土不服,让人觉得不是多了什么,就是少了什么,总之浑身别扭。

这次的《承欢记》也是一样,把香港背景的女主一家直接移植到上海。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似乎觉得上海和香港是一体两面,可以互相承接对方的一切。然而三十岁的上海女孩子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大的弟弟?完全无视独生子女政策,生搬硬套的结果就是剧情全面的架空和不接地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编剧的魔改把原著中独立清醒,最后视男人为玩物的麦承欢变成了围着男人兜兜转转的恋爱脑,为她感到可惜。我反而觉得何赛飞演得母亲更是被改得面目全非。

编剧把何赛飞演的麦太太设定成了一个嫁到上海来的安徽女人刘婉玉(似乎很多编剧跟安徽人有仇,《都挺好》里苏大强的保姆女朋友蔡根花是安徽人,《乔家的儿女》里戚成钢和他的出轨对象都被设定成安徽人),身上同时携带了农村人的蛮横和小市民的狡诈与斤斤计较。

基于这个恶意满满的设定,刘婉玉自然就成为了女儿麦承欢爱情和成长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亦舒的这本《承欢记》只有短短不到七万字,却被编成了长达38集的电视剧,要知道被改成76集的《甄嬛传》原著可足足有一百五十万字。

注水就成为了拉长篇幅的不二法门。

在这个方面,编剧们自有一套法宝:

1,加深原生家庭对女主的迫害,尤其是母亲对女儿的迫害,特别要出重男轻女(eg.电视剧《都很好》里的苏妈妈)。这一点放在上海尤为可笑,如果要评选全中国最不重男轻女的地方,除了有口皆碑的东三省,上海绝对是其中翘楚。九十年代上海男人甚至因为擅长做家务和惧内遭到全国人民嘲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加深男女主之间的误会,要把男性角色和他的家庭写得越坏越好,要么是高高在上,要么是冥顽不灵(《双面胶》里的恶婆婆至今是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在原著中辛家根本不像电视剧里那样过分,对麦承欢一家始终很客气。

3,给女主安排金手指,让她得到阶级跃升。本剧中没有那位出神入化的继祖母麦承欢永远只是个普通打工人。因为不靠金手指,就连编剧本人都不晓得怎么让女主角摆脱困境。就像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把罗子君描述成不依靠贺涵根本无法独立的傻女人、小女人,而不是原著中靠着自己打拼和觉悟。

何赛飞老师接到这种歇斯底里,仿佛注水猪肉一样的角色,也只能演一个疯疯癫癫,满肚子算计的老年妇女了。

当然何老师的演技是很好的,能把一个面具化的人物演得层层递进,让观众信服。

然而如果编剧稍微有点良心和水平,能创作出一个稍微正常点的剧本该多好。毕竟对上了年纪的女演员来说,留给她们的好角色真的太少,时间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