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参军打仗,很多人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个热情似火的男青年,似乎战场距离女性很是遥远。至于原因,则与男性、女性的身体结构、体能等都是分不开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54年解放军裁员百万之前,解放军部队其实是有着多达11万名女兵服役的。她们与男兵一样苦心孤诣,为新中国的成立了立下了赫赫战功。

只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等一系列因素,让中央意识到军队的现代话、正规化也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1953年12月,当时负责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怀便开了一次军事系统高级干部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就是裁汰兵员。

而在谈及剩余的1万多名女兵时(1952 年时已经裁撤10余万女兵),大多数人是持有肯定的意见的(通过了除医院工作保留,其他 女性离开军队)。但其中也不是没有“意外”,李贞将军便是其一。廖汉生甚至找到彭老总表态别人能走,她却必须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过1952年和1953年的裁减后,10万名女军人离开部队,剩下了1万多名女军人。

但剩下的1万多女军人却几乎都是有资历、有能力、有德行的优秀女军人,其中部分人又有大战功,如果就这么让她们全都复原,在感情上有些难以接受。

尤其是其中一些特别优秀的女军人,离开部队其实是一种损失,例如当时正在担任防空军干部部部长的李贞。有人提出作为老同志,她应该带头复原,配合组织的大局方略,但也有人认为应该为她破个例。

李贞生于1908年,老家是湖南浏阳。她从小家境贫寒,父亲因病早世,母亲独自照顾六个孩子,负担特别重。

迫于现实,母亲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活下去,就把她送到别人家去当童养媳。虽然包办婚姻注定难有好结果,至少有一口饭吃。

但她和其他逆来顺受的女子不同,在19岁那一年,她决定反抗自己的命运,报名参加了游击队,打起仗来和男孩子一样勇敢。同年入党,五年后担任了妇女团政委,之她去瑞金接受了思想教育培训,开始在部队里任职,先后担任了红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和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务,性格果断刚烈,堪称“军中花木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从事组织方面的工作,她还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作用,跟着二方面军走上了长征路,翻山越岭历尽艰险,期间从未掉队。

正是因为这些,到了抗战时期,组织上任命她担任八路军120师直属政治处主任以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等职务,这些职务都相当重要,可见上级对她能力的认可。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又安排她担任西北野战军直属政治部主任,协助彭德怀司令员在西北地区作战。

到了抗美援朝期间,她出国作战,担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经历了抗美援朝的洗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美援朝结束后,她回国担任了防空军干部部部长。从这段履历来看,她在部队里绝对是资历比较老的干部,很多军职很高的男同志都不能和她比资历。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时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廖汉生总觉得她如果复员离开部队,是一件很遗憾很可惜的事情。

另外还有多位出身红二方面军的老战友也有类似的想法,因为大家对她在部队的经历和贡献都心知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廖汉生找到了彭总,谈了这一问题。彭总其实也很认可她的能力,无论在西北战场和抗美援朝战场,她都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应该留在部队。

一向铁面无私的彭总最终决定给她破了例,不把她列入复员女军人名单,安排她出任军事检察院检察长一职。

后来在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她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成了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她的丈夫甘泗淇将军获得了上将军衔,这对历史上罕见的“夫妻将军”,也成了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