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识越高,越容易深沉吗?

我觉得跟受教育程度没有关系,而是跟受什么样的教育有关。

比如,如果我们受到的教育,在潜意识层面灌输了一个信念是,如果我们见多了之后,一定要变得悲观。见识多了,对人性的了解多了,知识多了,我们就应该变成一个深沉的、不会开玩笑、没有幽默感的人,好像这样才配得上我读的那么多书。

显然这是认知扭曲。

我们见过那些受过非常好教育的人,或者是身居高位的人,他们非常有幽默感。

在老布什的追悼会上,每个人上去都是讲段子。在这样一个应该表达悲伤的情况下,他们讲很幽默的段子,大家都笑。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最好的纪念,而不是都哭,那就有点假了。

但是,这种幽默也有可能是用来掩盖悲伤的。幽默的程度越高,被掩盖的悲伤程度可能就越重。这是被某种特定的文化允许的,因为这个文化看人性看得更透。

我们幽默的时候,有可能是在掩盖悲伤,而这个悲伤表达的是爱。

如果一个人受了很高的教育之后,他就变得不那么幽默,或者不那么乐观的话,那他受到的不是教育,而是压抑。这个教育不仅没有丰满他的人性,反而压抑了他的人性。

有很多的教育,实际上就是干这个事情的。

比如在很多家庭里,孩子只要一高兴,爸爸妈妈就会说“你高兴个什么?”“作业做完没有?”

你一高兴,父母就觉得你不稳重。这些教育,不是我们欣赏的教育。这些教育是反教育。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保护人性中天然的部分。保护的方式不是压抑,而是让它升华。

在原生家庭遭遇的失望,可以在网络世界得到满足吗?

有些人在生活中无法被真实的父母满足,但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各种方式来获得相关的满足的。

但是这样的满足,有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当下的满足。

我现在口渴了,马上就有水喝;我肚子饿了,马上有东西吃。这是解决此时此刻的问题。

但是以精神分析的角度,我们可能还是更在乎比当下的满足,更深刻的那些东西。比如,持久的、高品质的、有规律的满足之后,产生的人格层面的变化。

它满足的不是我当下的这一次需要,而是满足了我的人格成长。

一个人在家里呆着的时候,他肚子饿了,有人给他一餐饭吃,这的确能够解决问题,但是这不是心理治疗的目的。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他自己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做饭。

这有点像“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之间的区别。前者是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后者是解决永久的问题。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人格的成长和自我功能的成长,需要知道现实和虚拟之间的区别。

我要满足此时此刻的需要,我就做了。但是我需要知道这是虚拟的,如果我沉溺其中,认为它完全就是现实,以至于我逃避真正的现实,用这种虚拟的关系替代了我所谓的现实关系,这是危险的。

这个危险程度,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一个人没有办法分清楚虚拟和现实,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病的状态。如果我们在这件事上丧失了现实检验的话,就需要去看医生了。

对一切都毫无感觉,是为什么?

真正的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但是这位朋友能提这样的问题,就表示他没有完全地感觉不到自己的情绪。他是在感觉到自己的情绪之后,发现自己的情绪起伏太平,才提出这个问题。所以这位朋友,没有到前面所说的那种非常危险的程度。

我甚至会觉得,这位朋友对自己情绪的敏感度,比一般人都要高一点点,有可能比我更敏感。

因为我提不出这么高级的问题来。

我猜测你有可能处在这样一个情况:你在试图用别人的眼光来观察和判断你的情绪,所以你认为,好像我作为旁观者,有能力来判断你现在怎么了,你的情绪到底对不对,或者说你对情绪的感知到底对不对。

要从这个状态中间出来,几乎唯一的方法就是,抛弃掉潜在的别人对你的情绪的判断和要求。好像对你来说,别人给你设了一个标准,你应该是什么样子。

比如应该是快乐的,或者应该是悲伤的;应该是羡慕别人的,或者应该是跟别人没关系的。

你如果能够觉察到,哪些东西是别人对你的情绪,是对你的要求,把那些去掉之后,再看看自己是什么样子。

我猜提这个问题的朋友,他可能读了很多的书,或者听别人讲了很多关于情绪、心理的东西之后,他开始拿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符合这些标准。

但是,要让自己舒服,或者处在更加正常的状态,是抛弃这些标准。

-咨询师长程能力培养计划-

正在招募中

还在为咨询师之路困扰吗

还在为脱落的来访者感到懊恼吗

听听这门课

是否能打开你的心

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学研究生,多平台签约爆文作者,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

编辑 | 大虾

BREAK AWAY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