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音lili 编辑: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我感觉自己是个躯壳,没有灵魂,内心总是缺乏力量。”

来访小D对我说。

有一天,她参加公司团建旅行时路过一座山,山的风景绝美,大家嬉笑聊天,无比开心。

而她,却仿佛被一股悲伤笼罩,笑不出来,也无心欣赏美景。

“似乎习惯了机械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生活看似平静,可平静底下却是一种更深的绝望。

无法感知自己的真实存在;

无法充分投入现实;

强大的空虚感,似乎在绞杀着这一代的年轻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空虚”到感觉不到活着?会因为无意义感而无所适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01

缺少

这种特质,很容易空虚

我的另一位来访w对此深有体会。

他是一个工程师,也在今年升级成了奶爸。

w却毫无征兆地抑郁了,甚至一度严重到无法工作,只能辞职在家休养。

他说,我就是觉得人生毫无希望。

在公司埋头加班,抬起头已空无一人时,他会问自己:

奋斗是为了什么呢?

参加部门聚会,明明很热闹,大家笑的也开心,他却什么情绪都感觉不到。

越热闹,越落寞。

别人不解:这样的生活,你到底有什么不满?

经过数次咨询,w慢慢找到自己抑郁的原因:

当初约自己一起去留学读艺术设计的好友,创办了自己的品牌和工作室。

初期十分艰难,但慢慢做了起来,越办越好。

好友在朋友圈写道:“我庆幸,当年的自己迈出了那一步”。

“他过得越好,我就越糟糕”。

来源:pexels

但w分析,自己并不是嫉妒好友,而是对方的成功唤醒了自己内心强烈的渴望。

那也曾是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曾经,他也有机会去迈出那一步,却没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其实那时候,他都在准备手续了,身边人却苦苦相劝:

“你这个工作那么好” “你别折腾了” “你会后悔的”

最终,w选择了留下。

可内心深入,他却无法放过自己:

为什么你不敢做,为什么你做不到。

“我始终无法做自己,这让我感到痛苦。”

在和不少有类似的人交流之后,我发现空虚感强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无法忍受现状,很想做自己,却无法做。

或者说,他们失去了“做自己”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在心理学上,这样的情况称为缺乏“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在于清楚地知道,我有什么优势,想做什么,并能够自主地行动。

我是一个自我决定的独立主体。

而过度被“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牵着鼻子走,过度在意外部声音,会让我们的主体性越来越弱。

失去了这种主体性,人会变得不像自己,远离自己,即“我不知道,我是谁”。

02

主体性

是如何丧失的

那人的“主体性”是如何丧失的呢?

w发现,他不敢做自己,源于内心的恐惧与焦虑。

这种恐惧与焦虑,自他孩童时期起,就一直存在。

从小,父亲对他说过最多的话是,“你不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你成绩不好混的不好,会被看不起;

你这样做人,没人会喜欢你;

你这个机会把握不住,就没有下一次了;

在这样威胁式教养方式之下,w说:

“最后,我成了父母期望的那种人。而当我要去做什么,我总能听到内心强烈反对的声音。”

来源:pexels

威胁式教养方式和过度保护的环境会产生两种后果:

一是让人无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

你永远有种感觉:

“所有的东西是设定好的,我一定要这么做。 我不这么做,就会遭受惩罚。一旦被打破某个标准,我就会万劫不复。”

这种恐惧深深印在人的内心,它神出鬼没,裹挟一切。

所以,w极难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二是你会无意识地讨好他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

做自己,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优先满足他人,比如父母的需要。

这么做,最恐怖的后果不是来自未知。

而是,你很可能会失去对于一个孩童最重要的东西——

安全感。

这份安全感源于父母的欣赏和爱。

来源:pexels

很多时候,父母的表达蕴含的潜台词是:

“你不听我的,做不到我希望的,我就不爱你,不喜欢你了。”

于是,获取他人喜欢,成了一个人优先的心理目标。

所以,无法做自己,那种限制并不主要来自现实层面,而是来自心理上安全感和爱的需要。

当我所说,所向往,所渴求,都不再发自本心,而是获取他人的喜欢和认可时。

而我真正想做的,却没有勇气去做。

长此以往,人必然不再拥有生活的动力,陷入到空虚的无意义感中。

03

做自己

即使可能被讨厌

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已然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恐惧和焦虑,我们又该如何去克服,找回做自己的精神自由呢?

首先,关键的第一步是,要允许自己被讨厌。

很多时候不敢做自己,就是会担心别人的看法。

我明白,获得他人的喜欢,对一个本就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如同呼吸。

但要拥有内在的力量,你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破除空虚感,重建“主体性”最重要,最必要的一道坎。

即使这意味着,你可能会“被讨厌”。

“被讨厌”是十分难受窒息的体验,但人必须做出选择:

选择真实的存在,还是选择被虚假的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还记得,在读书时期,我遭遇了一些小团体的“排挤”。

在对一件事发表看法时,我说了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人不一致,从此,我被隐形地孤立了。

实际上,即使你没有攻击任何人。

只是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真实想法或展现出不同的气质,甚至只是做自己平时做的事。

说的话,都可能被评价,被讨论,进而被孤立,被讨厌。

这种在关系上的“创伤性体验”会让我开始隐藏真实的自己,与人交往时斟字酌句,揣测想法。

来源:pexels

在一场活动结束后很久后,我会反复地自我审查有没有言语或行为上的过失:

“他是怎么看待我刚刚所说的话”

“我好像多说了什么”

“我刚刚不该那么笑”....

这种担心被人讨厌的恐惧刻进了人的DNA里,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人无意识地扮演“讨好他人”的角色或从此远离关系。

但如此一来,你会变得非常小心翼翼,无法自我接纳,更不要说发展自我了。

我决定打破这样的循环。

来源:pexels

在一个心理团体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有针对和批评任何人。 但有位朋辈却私下找到我,对我“善意地提醒”。

她告诉我,我说话的语气让她感到不舒服,希望我尝试改变。

这一次,我没有因他人而对自己进行又一轮的“自我反思”,而是提醒自己,这不是我的问题,还可能是她的心理投射或情感转移。

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决定做真实的自己,并接受真实带来的可能性的风险。

最终,对她回复道:

我会坚持我表达的方式,你可以讨厌我,没关系。

来源:pexels

这时,我内心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开始觉得,“被讨厌”并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我开始没那么在意他人的想法,也可以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我的内在突然升腾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像一块熔岩慢慢坚固,铸成坚硬的石头。

自信、流动且强大。

是的,没关系。

某种程度上,我们必须明白,“被人讨厌”,如同被爱,几乎是伴随我们出生就必须经历,且会经历一生的事,是我们作为人的宿命之一。

而要想做自己,你必须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绝对不要希望所有人,甚至大部分人都喜欢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pexels

不断地练习“做自己”,一次,两次,三次......

只要经历几次“被讨厌”的历程,在其中你可以直面冲突,表达真实的想法。

艰难地存活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变得不一样了,变得自主、自律、自由。

不要害怕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碰撞,没有碰撞,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这就是“自我”塑形的过程。

拥有了主体性,你的内在评价体系将得以重建,才有了自我接纳。

人本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

当一个人开始迈向接纳自己的体验时,他会珍视欣赏自己及他人的本然实相; 会真正地开始爱自己,他也会迈向接纳他人,有可能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当人的自我坚固了,与他人的关系有了实际意义。

在工作生活中能延伸和发展自己的潜能,那么空虚感定会大大减弱,不再侵蚀人的内心。

来源:pexels

空虚感,本质是源于无法做自己,没有做自己的能力。

我常想,当我们说“做自己”的时候,是在说什么呢?

其实,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如我所愿,按照我的计划一路狂飙;

也不是一定要与谁为敌,故意不去和人搞好关系,无端叛逆。

反而是当人或事不如我所愿时,我们还能有坚持自己,保持真实的勇气。

这才是“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爱好者考证/副业推荐

可从事心理行业,可增加额外收入

可成为有执业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人才

↓戳图,添加老师咨询↓

含1对1指导规划 + 课程体验

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服务,可以考虑壹点灵的心理服务,这里有4.5万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进行线上或线下咨询服务,他们专业、真诚,且已经准备好,识别下方二维码可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