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文

之前发了一个朋友圈,竟然很少有人能看懂,还引发了“着相”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文如下:

“其实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外,古道边。那些真正要走的人,吝啬得连声再见都不愿意说。突然明白,真正的道别是没有道别,真正的告别从来都是不辞而别,只有共情的人才会真正的道别。”

关于文中的“共情”,有人回复我一句:大师兄着相太深了。

还有一次,有个人说要告诉我一个比佛教还厉害的修行方法,还给我发了个链接,打开一看,我对他说,文字不但写的不好,像酒里掺了白水一样索然无味,简直就是“歪理邪说”。他说:“你不要着相”。我去,我这个大学生都不知道文章作者在表达什么,怎么就着相了呢。如此,那我们就不用读书学习、念诵经典了。为什么我反对你的观点就是着相,而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就不是着相呢?既然文字也是相,那我们是不是就不写、不吃、不喝、不画、不言、不语、不作、不为……啥也不干了?

看来,着相一词的使用是有人对该词原意的误解与滥用。

“着相了”在佛教中用来形容人们过于执迷于事物的表面形式,而无法洞察其内在的真实本质。

简单的说,不执迷,何来着相?不动心,何来着相?菩萨也戴璎珞珠宝,能说菩萨也着相吗。人人都喜欢穿花衣、住高楼,寺院的住持也想着把殿堂修得富丽堂皇。我本人穿西装扎领带是为了庄严其身,谁也不愿意披着麻袋片子上大街,这也是对众生的不尊重。不能抛开我执谈着相,也不能丢弃着相谈我执。如果把酒做成马尿味儿,把美食做成粑粑样,我想谁也不会吃吧。钟情于山水花鸟的人何尝不是“着相”,如果在这种“着相”中能悟出道理,也是有思想有情怀之人。问题的关键是,无论你是否着相,只看你能不能保持初心。

如果庄严道场、庄严自身也被说成着相的话,那就是在名相上起了妄心分别。

有人说,我从没见过菩萨戴璎珞珠宝啊!我只是见人戴过。哈哈,我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璎珞,又称华鬘。是一种挂于项颈,垂于胸前的饰品,是印度古老的项式。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在绘画中,为佛像、神仙、天女所佩用。《维摩诘经讲经文》中有“整百宝之头冠,动八珍之璎珞”。璎珞应由世间众宝所成,寓意为“无量光明”。菩萨身上的璎珞,是为了庄严其身,不是俗人的穿金戴银,花枝招展。

着相一词,不是你拿来随便就可以乱说的。而且这么一大顶帽子,学佛之智慧的人也戴不起。

如果想知道自己无知,就需要用很多知识来证明无知。

说他人在着相的人,其实是他自己在着相。你认准了一件不正确的事,还在那不停的诡辩,难道这不是在着语言的相吗?生活中,你不着相,你化妆干什么?你不着相,你挑漂亮的物件买?你不着相,你咋不住土坯草房呢?你出门为什么要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为了破衣服的相,你咋不光腚上大街呢?

写出的文字不就是为了或表达观点、或教育后人、或记录历史、或传递文化、或说明事件吗?你说我不要着文字的相,你的文字都没表达清楚,那你还写它干什么?

凡是故弄玄虚的文章,都不是好文章。你的文章让人看不懂,那就是在迷惑众生。

有时,着相没什么不对。着了相以后是否还要住心,这是个问题。

我是艺术家,我不着相,我怎么分别艺术品的好坏?景像的优美?

生活中,我看远山不是山,我看美女不是美女。

我,着相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