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本就是非常可耻的一件事。

4月1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第一批次的学术不端通报,正是因此让那些高校的“潜伏者”推上了风口浪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报内容更是让人触目惊心,竟然有15所高校都牵扯其中,其中还包括了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5所顶尖985高校,3所211高校,以及7所"双非"高校。

这些坐拥丰富学术资源、师资力量雄厚的名校,理应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如今却也沦为制造学术不端的温床。

更令人唏嘘的是,此次通报中直接曝光了长达32篇存在严重抄袭、篡改数据等问题的论文,犹如一记重拳,将学术界的"伪君子"们狠狠揭下了可笑的面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个引以为傲的教授、博士生,竟然也在为了名利,蓄意铸就如此骇人听闻的学术丑闻。作为一名学者,他们理应以谦逊的姿态虚心求学,勤勉治学,而非沦为投机钻营之徒。

短视的造假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学术界的诚信基础,也将误导无辜的后学阻碍了学科的健康发展。眼下的震惊和愤慨,恐怕只是全国学者的冰山一角。

知名学者卷入学术不端丑闻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诸多内幕也浮出水面,可让人大惊失色的是,这次被通报的人员中,竟然包括多名国内的知名学者以及权威专家

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有名的讲师刘志奎和刘青光,他们两个人在教书的过程中一直是“业内楷模”。

学生们对他们也都是毕恭毕敬,可这些学生怎么也没想到,一直尊敬的教师竟然存在严重的抄袭剽窃等行为。

根据学校的学生反映,刘志奎经常将他人的数据和成果直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且将文中的图片顺序打乱以防他人认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刘志奎跟刘青光相比,那可算是九牛一毛,刘青光经常在网上盗取图片自己稍微修改,然后便以“原创”的标识发布出去,可以说两人的行为真是毫无下限,根本没有作为人民教师该有的道德底线。

除了导师们的学术不端,还有学生的学术不端,就在郑州大学的申思宁,而她的论文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内容,并且对文中的数据和图表进行篡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申思宁遭到了全校通报批评,而且并取消了她五年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参与资格。

其他学者也将受到相应的停职、撤稿、处罚。但这仅仅是最起码的惩处,相比于他们犯下的过错,这些代价微不足道。

2006年更是有中科院女博士造假论文,正是因为这篇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被德国一个科研单位录用。

2007年林国强院士发现了她的论文竟是造假的,并当时就进行了戳穿,随后证据确凿之后,中科院也撤销了她的博士学位,而德国方面也是与她解除了聘用合同。

2014年9月,媒体报道除了重庆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刘洪彪发表的2009年《重庆大学学报》中的论文,是抄袭1995年的其中一篇论文,而两篇文章只有标题做了小小的改动,其余的文章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因此2014年12月,竟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撤销刘洪彪2010年获得的历史学博士学位,随后刘洪彪也为自己的错误做出了深刻的检讨,可事情已经发生,为时已晚,不久后他便被罢免了所有的职务。

国内外对学术不端的认知和打击

学术不端的危害,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一个全球性难题。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打击学术不端同样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澳大利亚为例,当地学者将抄袭、作弊视作最不能容忍的学术不端行为。具体而言未经允许便使用他人成果并标注为自己原创的做法,被视为严重的剽窃行径,同样还有在考试或作业中使用不正当手段的作弊行为。

加拿大则更为"精细"一些。不仅将数据篡改作为学术不端的一种表现,还将重复使用旧资料而未声明视为违规行为。据报道,曾有加拿大学者为了"蹭"完成新的课题,将之前的研究成果重复提交,仅改动了标题和背景介绍,实属行径可耻。

面对如此泛滥的学术造假行为,西方国家均在不遗余力地加大打击力度。

比如英国曾爆出多所名校学生利用人工智能作弊的丑闻,至少有100多人因此被判定为学术不端,受到相应处分,可以说即便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发达国家,学术失范也是一种顽疾。

不过,我国在遏制学术不端方面的决心是坚定的。根据有关法规,一旦学术造假被查实,当事人将被取消未来几年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格,严重者甚至会被开除、撤销所获荣誉。可以说这是对学术造假者的严惩重典,立规与维权并重。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还建立了高效的审查监管机制

比如本次学术不端通报,就是经过层层筛查甄别后的结果,杜绝了一切伪造和疏漏。这种严格的审核流程,确保了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学术诚信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结论

一旦学术界失去了基本的诚信操守,整个学术体系将因此丧失公信力,陷入瘫痪和动荡之中。这不仅会阻碍人类知识的进步,更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灾难。

对此,您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