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华夏历史漫长的演进过程中,有两个女人无疑曾是历史聚光灯下的主角,用手中的权力主导了历史的进程。

她们便是武周女皇武则天以及清朝西太后慈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都是当权者,且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而慈禧却将大清帝国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二人的是非功过众说纷纭,学界对二人的评价同样褒贬不一。

本文拟从二人的用人之道切入,来一窥武则天和慈禧两人在用人手段上的特征与差异。

武则天的用人特征

武则天用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良莠不齐。

换而言之,武则天一朝的吏治其实是较为混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武则天在高宗朝就已经大权在握,而她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在这一阶段就已经暴露无遗。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时,负责选拔、任免官吏的礼部官员刘祥道,就给朝廷上书指出过武则天滥用官吏的问题。刘祥道在奏疏里表示“今之选司取士,伤多且滥”。

这里的“伤多且滥”,既透露出所任命的官员中有一批人能力低下,同时也揭示其中不少人修养不足。

在这份奏疏中,刘祥道表示武则天一脉的势力每年要封官1400多人,这些人的成分大多是市井之徒,里面罕见正直之士。

而朝廷则在完全在没有考核的情况下就轻易授予他们官职,显然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

而当时就连普通百姓也看出了这一点,于是编了顺口溜:

“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椀脱校书郎。”

因此武则天手底下既有狄仁杰魏元忠这样的谋国之臣,也有许敬宗李义府这样的投机小人,更有周兴来俊臣这样的酷吏。

总体来说,武则天一朝奸佞小人的比例要高过能臣干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残酷嗜杀。

由于得国不正,武则天对待官场采取的是高压统治。

清代著名史学大家赵翼就曾惊呼武则天为“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直言武则天比石虎、符生、朱元璋等以残酷著称的君王更加嗜杀。

武则天之所以落下这样一个名号,主要源于其两个方面的做法。

其一是大兴“酷吏政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一朝的酷吏政治可谓前所未有,其时间广度之长、波及范围之广、手段方式之残酷都是史所罕见的,甚至连后世大明朝的锦衣卫都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酷吏办案无须任何事实依据,全凭在狱中屈打成招。

在武则天的默许下,武周朝的酷吏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把整个国家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中。

据记载,当时只要有人被下狱,这个下狱之人不管冤不冤,只要一见到酷吏,还没开始审讯就早已“战栗流汗,望风自诬”了。

其二是武则天大肆打击异己,诛杀政敌。

武则天的决绝是有目共睹的,为了除掉王皇后不惜亲手扼杀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武则天又对支持王皇后的长孙无忌等关陇勋旧进行残酷打压。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疑天下人多图己,欲大诛杀以威之。”于是上到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后嗣几乎被武则天屠戮殆尽,下至徐敬业、裴炎等宿将元老几乎也被逐一清洗。

仅仅因为追查越王李贞的党羽,武则天就曾一天内连杀2000余人。

足见武则天用人的残酷一面。

武则天用人的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多疑动荡。

武则天掌权的半个世纪中,她所提拔任命的宰相多达119人,其中难求善终的有81人。

这些人或是被贬,或是被杀,原因都与武则天猜忌多疑的性格密不可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时期朝局的动荡,就连养在深宫的宫女都看得出来。

据史料记载,每当一批新的宰相被武则天任命时,宫女们私底下就会感叹:

“鬼扑又来矣。”

果不其然,过不了多久这些官员就会被武则天一个个清洗掉,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史学家普遍公认为,武则天一朝的政局处在较为动荡的一段历史时期。

慈禧的驭下之道

相较于武则天用人的杂滥而言,慈禧的用人就显得规范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的统治阶层主要由满、汉、蒙三族官僚所搭建。而慈禧重用的官员几乎清一色是进士出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

左宗棠虽为举人出身,但慈禧重用其人,从后续历史的发展来看属于慧眼如炬,不拘一格。

而在宗室内,慈禧重用的如奕劻、荣禄等人也均为皇亲贵胄,是品级较高的贵族,不存在权力下放的问题。

据统计,在慈禧任命的39名军机大臣中,有24位汉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仅有2名贡生和一名举人,其余一律是进士出身,可见慈禧手下官员提拔相对而言要比武周一朝规范得多。

慈禧对下属的第二个特点是相对宽容。

与武则天动不动就搞株连不同,慈禧虽然对待首恶分子表现得极为残酷,但是对待余党通常手下留情,不会赶尽杀绝。

如在“辛酉政变”中,慈禧处置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时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慈禧将为首的肃顺、载垣以及端华三人处以极刑,而另五名从犯则革职查办,留下了他们的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在镇压“戊戌变法”的过程中,慈禧虽然痛下杀手处决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但是多数余党并未遭到清算,就连光绪帝也只是被囚禁,并未“暴毙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对待有特殊标签的大臣,慈禧往往也能够表现出足够的平恕。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后功高震主,甚至具备了取代清朝的名望。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的处理手段十分高明,她只是威慑曾国藩令其剪除羽翼,待曾国藩主动示好后继续加以重用。

又如丁宝桢曾在山东巡抚任上,诛杀了违背祖制偷偷出宫的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

慈禧鉴于丁宝桢能力出众,因而并没有给他穿小鞋,反而在曾国藩去世后提拔丁宝桢为两江总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宝桢

可见,慈禧在对待反对势力的态度上是保持克制的,这一点相比武则天而言要相对宽容一些。

慈禧驭下的第三个特点是能够维持好局面的平稳。

在慈禧任命的39名军机大臣中,只有徐用仪一人被杀,大多数人得以善终。

军机大臣的平均任期为5.8年,超过历代王朝许多盛世时期宰相的平均任期,显然这有利于大清在风云激荡的乱世中保持政局平稳。

细较二人之殊途同归

同样是统治国家将近半个世纪的女主,为何武则天与慈禧在用人的理念和手段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

这就要从二人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究其原因。

武则天出生在商人家庭,在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视角下,虽然其父颇有资产,但是社会地位仍旧低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太宗时期编修的《氏族志》就以这个原因“便不叙武氏本望”。因此渴望权力的武则天天生内心就带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受。

而此后武则天曾以才人的身份侍奉过唐太宗的这一段经历,更加让她的内心感到自卑。

这两种心理构成日后她性格扭曲的先决条件。

而在后宫的不断争斗中,武则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刺激,这些外在的诱因最终使得武则天成为残酷的政治机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反,慈禧的早年经历要比武则天平稳得多。

慈禧祖上三代都是朝廷中级官员,虽说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是饶有地位的官宦之家。

慈禧入宫仅两年后便深受皇帝宠爱,受封为嫔,再过两年又为咸丰帝诞下皇子,也就是未来的同治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她的人生要比武则天顺畅得多,因此慈禧的心态相对武则天而言也要平稳很多,对待政敌时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致于赶尽杀绝。

此外,二人所处的时代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外部环境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两人的用人方针。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个王朝往往都会经历四个阶段。

即建立期、上升期、平稳期以及衰落期。

武则天所处的历史时期类似于西汉文景时期,为唐朝的上升期。

经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的奠基,整个国家正朝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释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相对蓬勃的环境下,武则天的手脚自然可以放开一些,经济的繁荣可以缓解一部分武则天杀伐造成的社会矛盾。

对于武则天来说,更为有利的条件在于此时的唐朝基本上不存在内忧外患。

对内少数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的势力难以形成对中央的持续性威胁,对外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的军功已经对四夷形成基本震慑。

所以,这也是武则天能够为所欲为却安然无恙的一个重要条件。

反观慈禧则是另一番景象。

慈禧处在清朝末期,属于封建王朝典型的衰落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清朝晚期似乎都处在“天人交恶”的态势下:

人地矛盾紧张最终酿成太平天国、捻军和义和团起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令清政府不仅财政崩溃,同时难以维系经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致命的是,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威胁。

洋人的洋枪洋炮纷纷瞄准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慈禧想要掌握政权不仅要稳定内部局势,还要讨好外部势力,几乎是在夹缝中生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她迫切需要赢得官僚集团的鼎力支持。

诚如李鸿章所言,慈禧面临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唯有谨言慎行,如履薄冰方能苟延残喘。

虽说慈禧在一些外交方针上也闹出过笑话,但总体而言她的大多数政令都旨在缓解矛盾,而非制造争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需要重点指明的一点,便是二人所扮演的统治角色不同。

武则天是名副其实的摄政者,登基称帝成为一代女王。

这就严重触碰了古代男性权力结构的红线。

所以武则天一朝反对力量此起彼伏,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武则天,也不得不采取高压统治来捍卫手中来之不易的权力。

反之,慈禧一生都在当幕后操盘手,她巧妙地以“听政”的方式来摄取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官僚看来,至少台面上自己还是效忠于皇帝了,这一招显然更加高明,极大地缓和了双方的对立情绪,所以慈禧的政治身份能够获得大多数官僚的认可,民众的反对心理也不如武则天一朝时来得那么激进。

这就是二人殊途同归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