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刚刚访问了北京,这次访问背景下,德国国内关于如何应对与中国未来关系的讨论愈加激烈。

二十多年来,中德两国曾经享有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但近年来这种关系出现了裂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香港知名国际媒体《南华早报》刊文,探讨了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和变化,以及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德国在中国的经济足迹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德国公司Webasto便在上海设立了第一家工厂。该公司最初生产天窗,后来扩展到制造供暖、空调及电池系统,为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提供配套服务。

这一时期,中国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工场,吸引了包括Webasto在内的众多外资企业。

与此同时,德国的出口业也因新兴的中国市场而蓬勃发展。德国企业不仅帮助中国伙伴学习和成长,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使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连续的经济危机中,这种合作关系为德国提供了缓冲。

然而,过去几年中,这种情况开始改变。随着市场需求下降和竞争加剧,Webasto宣布全球裁员1600人。

该公司的董事长表示,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正在变得更加严峻,许多新的市场参与者和具有完整供应链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对Webasto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上升,德国工业的供应商和客户开始面临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德国汽车工业的缓慢转型,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给德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显示,德国经济可能已经开始感受到所谓的“中国冲击”。Rhodium Group的报告指出,德国的大型公司为了扩大在中国的投资,正在本土市场裁员,这引发了工会的强烈反对。

例如,巴斯夫公司在德国裁员2600人,同时在中国扩大投资。博世公司也是如此,裁员数千人,却在中国增加了数十亿欧元的研发和生产投资。

此外,德国对中国的出口也在下降。2023年,与前一年相比,出口下降了4.2%。到了2024年,这一趋势加剧,第一季度出口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6.6%。

这种趋势表明,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减少,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中国竞争者在第三方市场的压力。

德国的政策应对与挑战

在面对与中国经济模式的竞争时,德国的策略似乎正在发生转变。德国机械行业协会的经历显示,虽然中国市场曾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但现在德国制造商在本土及第三方市场都面临来自中国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不仅仅是价格战,更是技术和创新的较量。

德国政府和工业界的一些声音正在呼吁采取更为坚决的措施来保护本国工业。包括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和惩罚性关税等政策工具可能会被更广泛地使用。这些措施旨在抵御被视为不公平的竞争,尤其是在机械制造和其他工业领域。

然而,这种保护主义的倾向并非没有争议。德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和自由贸易倡导者警告说,过度依赖贸易保护措施可能会损害德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因为这可能导致贸易伙伴采取报复性措施。

中国的制造业产能和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疫情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有所增加,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继续。这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德国的未来策略

面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和竞争策略,德国需要审视其经济政策和全球战略。这可能包括加强国内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多样性,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寻求更多的合作而非对抗。

同时,德国也需认真考虑如何平衡其经济依赖,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如汽车和机械制造业中的依赖。多样化市场和创新伙伴关系可能是未来德国工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总之,中德经济关系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存在机会。

香港观察人士认为,德国需要灵活应对,既保护国内工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侵害,同时也需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市场,以应对全球经济中的新变局。这场经济与政治的博弈将是漫长而复杂的,但对德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全球经济重新平衡中寻找新定位的德国,以及一个正在重新定义国际贸易规则和经济力量版图的中国。

两国的未来关系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