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从分级治疗、特点分析到前景展望、注意事项,减重药物知识之荟萃,尽在下文!

整理:charm

肥胖症是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积聚的代谢失衡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控制过多的身体脂肪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医疗挑战之一。

肥胖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大多数肥胖者并不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人体的危害,能够长期坚持控制热量摄入的人更少,如果仅靠生活方式干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通常需要其他手段辅助治疗。手术减重短期效果显著,但存在禁忌证和并发症,且有些术式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药物治疗策略,了解目前减肥药的种类及使用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在今年的北大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规范化诊疗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陆迪菲教授带来了题为“肥胖的药物治疗进展”的主题分享。本文撷取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遵循金字塔原则,肥胖分级治疗,合理用药

关于减重分级治疗,陆迪菲教授表示,在多学科减重门诊治疗过程中,我们并不主张一开始就给患者用药。通常情况下,对于身体质量指数(BMI)位于24~28kg/m2之间的超重患者,我们会优先采用饮食和运动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在这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如果患者的BMI数值较高,且经过3至6个月的饮食和运动干预后,体重减轻的速度仍然非常缓慢时,我们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对于稍大体重基数患者而言,每周体重减轻0.5kg,这样的减重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这时,使用合适的药物来帮助减肥亟需提上日程。如果BMI高达35kg/m2或以上,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减重手术。

自1990年起,减重药物进入陆续研发状态中。最初,安非他明和甲状腺激素曾被用于减肥,但因甲亢的毒副作用等被迫停用。在此期间,还有很多药物曾用于减重如麻黄碱、阿米雷司等,它们曾被尝试用于短期或长期减肥,但因出现脑出血、肺动脉高压死亡及心律失常等问题而停用。部分药物因增加自杀意念而被停止使用,例如利莫那班。

氯卡色林、芬特明/托吡酯、纳曲酮/安非他酮、利拉鲁肽以及在2018年获批的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剂型,也具有减重效果。

减重药物分类明晰,其中内涵乾坤

通常,我们将减肥药物分为三类,其中大多数药物的作用是抑制食欲,例如芬特明、氯卡色林(可能会导致心血管方面问题,从而影响它们在市场上的应用)。另外,从减肥的角度来看,安非他酮、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食欲抑制剂;目前几乎没有增加能量消耗的药物(均未获批);此外,抑制吸收药物是独一无二的(奥利司他),是一种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关于各类减肥药物的减重效果,有Meta分析汇总结果显示,芬特明/托比酯效果最强,体重较基线降低能够达到7.97%。在应用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药物进行治疗时,患者平均体重较基线可减轻5.76%。其中,2.4mg司美格鲁肽可令体重较基线减轻11.4%(未排除安慰剂效应)。然而,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分别只能减轻4.68%和3.72%。

接下来,陆迪菲教授分析了药物的不同特点:

向上滑动查看

①奥利司他——肠道脂肪酶抑制剂:

  •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获批的唯一减重适应证;青少年可用;建议短期、不可避免的高油脂饮食期间应用;平均减重3kg;OTC,药店有售;不良反应:脂肪泻。

  • 真实世界研究(The XENSOR Study)奥利司他组(n=400)减重3.3kg,27.4%减重超过5%;利拉鲁肽组(n=100,最大剂量3.0mg每日一次)减重7.7kg,64.7%减重超过5%。

②二甲双胍——有减重作用的降糖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

  • 改善胰岛素抵抗,推荐用于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单用不造成低血糖,用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者。

  • 二甲双胍减轻体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证据:DPP研究,1073例糖尿病前期患者应用二甲双胍850mg每日两次,1082例安慰剂对照依从性好者体重平均减轻3kg(2.06%),腰围减少2.13cm。

③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恒格列净:

  • 仅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减重3kg;机制:促进血糖从尿中排出单用不造成低血糖;心脏、肾脏保护作用;不良反应:泌尿系、生殖道感染。

  • SGLT-2i的RCT证据:日本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应用luseofglifozin 1年平均体重减轻1.97kg;内脏脂肪、皮下脂肪面积均下降,但无显著差异。

④GLP-1RA——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艾塞那肽、利司钠肽、洛塞那肽:

  •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可用于肥胖患者:利拉鲁肽3mg每日一次,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我国仅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0.6-1.8mg每日一次,司美格鲁肽0.25-1mg每周一次);减重3-7kg以上;机制:中枢性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单用不造成低血糖。

未来已来——新型减重药物未来可期

正如上文综述结果所显示的,GLP-1RA司美格鲁肽2.4mg减重效果可人,其三期临床试验数据也证实了该观点。STEP 6研究主要针对来自特定地区的T2DM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受试者,该研究以东亚人为观察对象,结果显示,高达86.4%的患者体重减轻5%以上,69.1%患者体重减轻10%以上,而那些体重减轻超过20%的患者更是达到了32%的比例。此外,司美格鲁肽可使受试者腰围显著下降,腹部内脏脂肪面积亦明显下降。

陆迪菲教授表示,司美格鲁肽2.4mg剂型可能马上进入我国,口服司美格鲁肽的剂型也备受医患双方关注。

口服司美格鲁肽可以说是多肽类药物的里程碑式尝试。PIONEER 1研究显示,治疗26周后,与安慰剂对比,口服司美格鲁肽14mg每日一次可减轻体重2.6kg。口服司美格鲁肽还进行了另一项关于剂量的更新研究,分别设定了25mg、50mg和14mg每日一次的降糖剂量,在这些剂量中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当口服司美格鲁肽剂量达到50mg每日一次时,其减重效果可以达到8-9kg,提示其具有较强的减重疗效。

除了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欲,关于GLP-1RA减重机制的探索从未止步。一项针对口服司美格鲁肽进行的RCT研究结果发现,口服司美格鲁肽治疗后可减少零食和摄食行为、减少高脂、高糖食物偏好,同时保护肌肉量。

除了GLP-1RA类药物外,也有很多新型减重药物值得关注。

向上滑动查看

①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双受体激动剂

Tirzepatide替尔泊肽,已在美国FDA获批用于治疗成人肥胖或超重,也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剂量滴定:2.5mg-5.0mg-7.5mg-10.0mg-12.5mg-15.0mg;SURMOUNT-1研究:非糖尿病超重/肥胖人群,大剂量(15mg)组72周减重24kg。

②GLP-1/胰高糖素受体(GCGR)双激动剂

  • Survodutid,减重2期临床于《柳叶刀》发表,剂量滴定:20.6mg-2.4mg-3.6mg-4.8mg,46周减重6.2%/12.5%/13.2%/14.9%。

  • Mazdutide,减重2期临床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两步滴定至最大剂量6mg/9mg,24周减重11.4%(6mg)。

GCGR能够增加肝脏中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酸氧化、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以及脂肪的分解。

探索不断,减重药物之二三事

本次论坛上,陆迪菲教授还针对儿童青少年用药以及停药反弹等问题进行了讲解。

向上滑动查看

①儿童青少年是否可以应用减重药物

奥利司他:美国获批用于12岁以上;

二甲双胍:美国获批用于合并2型糖尿病+10岁以上;

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美国获批用于12岁以上;

大多数中枢神经系统食欲抑制剂:美国获批用于16岁以上;

减重手术:美国获批用于12岁以上+BMI>35kg/m2或大于120%的95百分位BMI+存在代谢合并症。

所有的治疗方式都需要基于生活方式的调整,只有在积极尝试后才可能考虑使用药物治疗,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

②停药反弹(以GLP-1RA为例)

STEP1延长研究显示,应用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治疗68周后,司美格鲁肽组减重程度达到17.3%,生活方式干预组减重2.0%;停药1年后,司美格鲁肽组体重复胖11.6%,最终净减重5.6%;生活方式干预组复胖1.9%,净减重0.1%。

该试验提示我们,GLP-1RA在减重中作为一种中枢食欲抑制剂,并非一劳永逸之减重药物。

关于怎么长期维持减重效果?此类药是不是能长期应用?怎么去解决减重维持的问题?这些均是我们未来临床研究需要去考虑的内容,陆迪菲教授总结道。

更多2024北大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规范化诊疗论坛精彩内容哪里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打开/下载医生站APP,进入论坛专区,即可学习更多内容~

专家简介

陆迪菲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医师
2015年毕业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学位
主要方向为肥胖、糖尿病
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15篇,核心期刊文章8篇
参与《北京市代谢手术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临床诊疗规范》《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临床专家共识》的撰写
获得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医师英文大赛一等奖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内分泌外科分会 秘书
北京医师协会减重与代谢专科医师分会 理事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参考文献:

[1]蒋亮,汤旭磊,关聪会,等.肥胖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14):1923-1927.

责任编辑:冯梓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