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追风者》的评弹,民国上海为何常有评弹声声,吴侬软语?

《追风者》中出现评弹声声,小人物魏若来大上海金融追梦。

不由想到,很多谍战剧中,讲述老上海故事,常会伴有评弹声,似乎咿咿呀呀软糯的吴侬软语,暗藏玄机。

为何评弹,会成为民国上海司空见惯的背景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30年代,评弹演员在上海红是真红

评弹来自苏州,却在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发展到鼎盛时期。

那时候,大大小小的书场遍布整个上海,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评弹声。

这座城市的茶楼,饭店和舞厅,到处都有评弹。

除了书场演出,全市广播电台的评弹节目也不下一百多档。

上海作为江南以及全国的经济中心,评弹演员只有在上海红才算是真正红了。

这样的背景下,评弹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常事。

这也是弄堂故事,烟火气息中,常常伴有评弹声声的原因吧。

谍战剧,难得平静的生活中,总会伴有一些评弹背景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用灵动评弹讲述新故事,自带一种隐喻

评弹经典有哪些?

《三国》《水浒》《封神榜》《珍珠塔》,还有《白毛女》《青春之歌》等红色主题。

可以看出评弹不仅传承经典,更讲述时代新故事。

也因此,在民国上海的谍战剧,用评弹段落进行再创作,似乎更容易代入情感,还能深入到时代的氛围中。

《追风者》魏若来的这段评弹唱词,用的应该是一人单档,就是一个人说和唱。多讲述历史演义,英雄豪杰。

还有两人双档,三人三挡,多为儿女情长,民间故事。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评弹,是江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灵动的活的艺术,充满创新精神。

用评弹讲述新故事,自带一种隐喻,让人探寻,和谍战剧本身的悬疑感不谋而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草根评弹讲弄堂故事,很对味

还记得《追风者》中,爷叔的对联“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其实这个对联,更像是30年代流浪艺人说的话。

很多评弹艺人,是苦出身,凭借一两部书,从乡村到市镇,再到苏州,上海, 慢慢发展起来。

以前还有个说法叫做"走码头”。

评弹在1930年代,虽然在江浙沪大为兴盛,但评弹艺人生活并不容易,能到上海赚钱难上加难。

相比优雅的昆曲,评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更接地气。

也因此,在《追风者》还有一些谍战剧中,当主角隐身弄堂中,评弹是最好的背景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后面

评弹声声,吴侬软语。

如今的上海评弹,也许不似过去遍布大街小巷。

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固守书场。反而有更多空间。

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带队参加香港艺术节,更上演高博文说繁花。

比如七宝古镇,还有远赴联合国总部的演出。

评弹,不止草根街巷,也有高雅殿堂,文化交流。这里显现出评弹的创新和包容性。

甚至,在B站也有年轻人喜欢的评弹表演。

评弹作为传统江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是文艺的轻骑兵。这个轻骑兵有更多可能性。

谍战剧,年代剧中的评弹只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其中一环。

@怡居城市,一起探秘,你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