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直击北大内分泌论坛,聚焦T1DM新进展

整理:Nina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腺β细胞被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导致胰岛素的产生严重不足或完全缺失。截至2022年,全世界已有875万T1DM患者[1],疾病负担严重。

在今年召开的第十五届北大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规范化诊疗论坛上,来自青海省人民医院的姚勇利教授讲解了T1DM的疾病负担和发病机制,并对现有的分型系统、监测和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也对未来有前景的T1DM治疗方案进行了分析。

中国T1DM上升趋势明显,以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为主

我国研究[2]显示,2010至2013年我国全年龄人群T1DM发病率为1.01/10万人年,发病高峰在10-14岁年龄组。值得注意的是,低于15岁人群T1DM发病率在过去20年间增加了近4倍,儿童青少年T1DM绝对患病人数居世界第4位,年龄20岁者占新发T1DM人群的65%,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上升的同时,患者人群也正在年轻化。姚勇利教授指出,LADA是我国T1DM的主要类型,我国有约1000万LADA患者,居于世界首位。与逐渐上升的发病率和庞大的患病人群相反,我国T1DM患者的管理现状并不理想,仅有20.2%的患者达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7%的目标,平均HbA1c水平高达9.1%[3]。

近年来,随着对T1DM发病机制的探索,学界基本明确了CD4+和CD8+T细胞在T1DM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T1DM的患病因素的探讨则明确了遗传易感性、年龄与性别、特定病毒(如柯萨奇B病毒)感染、饮食、居住地环境(季节与纬度)等因素对T1DM发病的影响[4]……这些发现促使新的T1DM分期系统被提出。

T1DM新分期:“亚临床T1DM”,让诊治关口前移

根据自然病程研究及国际共识,T1DM在临床上可分为三期——1期是免疫紊乱期,出现2个或以上胰岛自身抗体,但血糖正常;2期是血糖异常期,存在胰岛自身免疫,处于糖尿病前期,尚无临床症状;3期是糖尿病期,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出现临床症状[3]。我国新版T1DM指南首次提出了“亚临床T1DM”的概念,将原本的1期和2期囊括其中,旨在推动T1DM的早期诊断及预测、预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T1DM的临床分期(来源讲者PPT)

姚勇利教授表示,亚临床期是T1DM患者筛查和进行免疫治疗的关键时期,在显性糖尿病之前开展胰岛自身抗体筛查和遗传风险评分,可早期发现T1DM高危个体与亚临床患者;在患者进展到需要胰岛素治疗之前(3a期),可使用适当的免疫治疗或/和β细胞保护措施,以延缓疾病进展。

那么新诊断3a期患者如何管理呢?姚勇利教授认为提出“教育+干预+监测”是3a期患者的管理重点。其中教育的目的是降低生活方式和疾病认知不足相关的疾病进展风险,干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残存的β细胞功能,合理、适度、规范地监测不仅有助于掌握病情,也可及时为病情进展的患者加用胰岛素。

图2 新诊断3a期T1DM患者管理建议(来源讲者PPT)

优化筛查流程,这些指标很重要

T1DM患者的1级亲属是T1DM的发病高风险人群,这类人群应格外注意筛查T1DM风险。姚勇利教授指出,胰岛自身抗体筛查、易感基因筛查和代谢指标筛查是预测T1DM发病风险的常用筛查项目,我国指南也明确提出了基于T1DM临床分期的高危人群筛查流程[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基于T1DM临床分期的高危人群筛查流程(来源讲者PPT)

基于更为科学、规范的筛查体系,T1DM患者的早期干预变得更加可行。姚勇利教授认为,在过去,胰岛素是T1DM的主要治疗策略,而随着新兴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的涌现,未来免疫治疗、细胞治疗和抗病毒治疗等方向都具有前景。

站在风口上的免疫治疗,未来可期……

不同免疫治疗靶向T1DM的不同发病节点,目前在研的靶向路径包括Tact消耗与衰竭(CD3抗体)、细胞因子拮抗剂白介素(IL)-6、IL-1抗体等、T细胞活化抑制剂、B细胞拮抗剂(抗CP20)、β细胞再生、检查点抑制剂等。其中,抗CD3单抗Teplizumab已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延缓临床T1DM发病,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获批该适应症的药物。

更多2024北大医院内分泌代谢疾病规范化诊疗论坛精彩内容哪里看?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打开/下载医生站APP,进入论坛专区,即可学习更多内容~

专家简介

姚勇利 教授

中国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医师奖、青海省优秀技术人才
青海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 主任、主任医师
青海省西宁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青海省西宁市糖尿病科普研究会会长
青海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内分泌学会高尿酸血症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常委
海医会内分泌糖尿病专委会常委
成都高新医学会西部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
亚太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联盟青海省分中心负责人
中国西部精神协会糖尿病暨内分泌专委会常委
白求恩研究学会肥胖专委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

参考文献

[1]https://idf.org/about-diabetes/type-1-diabetes/

[2]Weng J, Zhou Z, Guo L, et al. Incidence of type 1 diabetes in China, 2010-13: population based study. BMJ. 2018;360:j5295. Published 2018 Jan 3. doi:10.1136/bmj.j5295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等.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 [J]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11) : 1143-1250. DOI: 10.3760/cma.j.cn115791-20220916-00474

[4]Huo, L., Deng, W., Shaw, J. E., Magliano, D. J., Zhang, P., McGuire, H. C., Kissimova-Skarbek, K., Whiting, D., & Ji, L. (202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1 diabetes patient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Journal of diabetes investigation, 11(6), 1575–1582. https://doi.org/10.1111/jdi.13282

责任编辑:冯梓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