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克清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她一直兢兢业业、奋进不息,她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克清

她一生无儿无女,将朱德与前妻的孩子们视作自己的亲生骨肉多加照料与培养。在弥留之际,她躺在病床上,周围的亲朋好友们拉着她的手,问她有什么未了的心愿。

康克清费力说了六个字,其他人听完莫不是鼻子发酸,眼含热泪。康克清究竟说了什么?她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从童养媳到红军身份的转变

罗塘湾里弯又弯,穷人苦楚说不完;朱毛领导闹革命,桂秀当了“花木兰”。

这是当初康克清去当红军的时候井冈山上流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准确的描述了康克清前二十年的生命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1年9月7日,家住在江西生病万安县罗塘湾的农民康年苟得了一个千金,想到如今是桂花飘香的季节,于是康年苟给这个女婴取了一个乳名叫“桂秀”,也就是以后的康克清。

康年苟一生忠厚老实,安守本分,为人善良,只是旧社会农民的日子不好过。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旧社会穷人头上三把刀,苛捐杂税租难交。”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灾难也突然降临到了康年苟的家中,那个时候康克清出生还不到两个月,康年苟就因为交不起渔税而被衙门抓去坐了牢。

在牢中,康年苟认识了难友肖庆仲,两人互诉衷肠,康年苟向肖庆仲诉苦说家里揭不开锅,孩子没有奶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肖庆仲回答道:“孩子与其饿死,不如送给别人当童养媳,我正好有一个姑父,名字叫做罗奇圭,他忠厚老实,有一个儿子,想要个童养媳。”

出狱之后,康年苟和妻子商议,决定将康克清许给罗奇圭的儿子,就这样尚在襁褓中的康克清做了罗家的童养媳。

好事不长久,罗家的儿子没过多长时间就患病夭折了,没有孩子的罗家夫妇就将康克清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看待,一应吃穿用度没有苛责过她。

康克清本人也十分地懂事听话,小小的年纪就会下地帮助养父母干活了,村里的人都夸赞这孩子知恩图报,是个良善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康克清长到十几岁,到了该说媒成亲的年纪,媒婆去她家里想要为她牵线搭桥,可是接受了新思想熏陶的康克清不愿意走包办婚姻的道路,将媒人给气走了。

从此,十里八乡,大家都知道罗家有一个新派的女儿,也没人再动过给她说亲的心思了。

大革命时期,康克清所在的罗塘湾农运工作良好,村民们接受革命新思想的人也比较多,康克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928年的秋天。陈毅从井冈山上来到了万安县的罗塘湾,在陈毅的影响之下,不少革命青年都争相报名要去井冈山上当红军。

康克清早就盼望着有这么一天,她听到消息之后,自告奋勇的要去井冈山参加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很快,她的一腔热情被一盆火给浇灭了。因为负责报名的同志告诉她说:“不行呀,不知道上级要不要女的当红军。”

井冈山上结情缘

康克清听完这句话当时就不乐意了,她理直气壮的回道:“革命不分男女,女的也可以做革命工作,我既能烧火做饭,也能扛枪打炮,古时候花木兰都能从军,现在我怎么就不行了?”

康克清一顿说出,那个小伙张着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这时候在旁边听完全程的陈毅噗嗤一声笑了。

陈毅看见康克清身强体壮,且要当红军干革命的意念又那么坚定,就破格收了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毅

当年九月份,康克清拜别了养父母,和80个农民一起跟随陈毅浩浩荡荡的上了井冈山。后来,在毛主席的选集《井冈山的斗争》中,他也提到了“万安八十个农民上井冈山”的故事。

康克清生父给她取名为桂秀,现在闹了革命,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她就为自己改名为“克清”了,康克清从此就由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女成长为了一名红军战士。

刚上井冈山的康克清年纪还很小,十七八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只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婚对象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朱德。

当曾志来找康克清询问她对朱德的看法,并且说出想要为两人牵线搭桥的时候,康克清的脸一下子就红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志

朱德当时是军长,康克清只是一个小小的红军战士,虽是如此,两人也早就有了交集。

那是在一天傍晚,朱德在曾志的带领下去看了一下女兵们住的宿舍,康克清也在里面。当朱德进屋的时候,女兵们连忙站了起来,只是都有些拘束。

朱德见此,就跟她们开玩笑,说:“敌人怕我,你们怕我干什么,还不是两只眼睛一个嘴巴。”

如此幽默的话瞬间缓了气氛,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德看着康克清年纪不大,便问她多大了,为什么要出来干革命,怕不怕牺牲,康克清睁着一双闪亮的眼睛,铿锵的说道:“报告军长,怕死就不出来当红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德听完连连夸赞,当时就对这个女兵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康克清也因为朱德这与众不同的一面而心生好感。

虽然那个时候朱德看上去表面无恙,只是他的前一任妻子刚壮烈牺牲,他心中的苦痛无法与其他人说,只能藏在心里,所以曾志她们为了让朱德快快从伤痛中走出来,起了要给他介绍对象的心思。

该介绍谁给朱德呢?曾志与贺子珍她们想了一圈,想到了来参加红军的康克清。

他们两人,一个十七八岁,一个四十岁左右,年龄的差距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吗?这些红娘的心里都泛起了嘀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相差二十岁不算什么,年纪大才会疼人呢!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曾志私下去找了康克清。

康克清想了一天一夜,终于下定了决定:她要嫁给朱德,嫁给这个大英雄。当朱德明白了康克清的心意之后,又去找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朱德将自己的过往经历悉数告知给了康克清,康克清被他的经历所打动,也被他的人品所吸引。

1929年3月初,在结束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之后,康克清与朱德正式成婚,结为夫妻了,这也开始了她跟朱德长达半个世纪的相伴相随的情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濡以沫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了,康克清也踏上了漫漫征途。

跟其他被编在休养连中的女同志不同,康克清不仅呆在朱德身边,负责朱德的保卫工作,甚至还一起指挥过作战。

刚开始的时候,男战友们看康克清是一个女子,便要帮她去扛枪扛东西,可是康克清却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她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背着三四把枪,甚至每天走完一半的路程,她还会主动落在后面,担当收容掉队战士的任务,帮他们背枪、背包。

时间一长,战士们都对她刮目相看,尤其她还是总司令的夫人,如此吃苦耐劳就更加的让人钦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之前为了朱德与张国焘起了冲突,所以张国焘在朱德不知情的情况之下,要把高烧40度的康克清留在当地,让她自生自灭。

幸好有一个战友偷偷跑去告诉了朱德,朱德带着警卫员和医生赶紧赶了过来,这才救了康克清一命。

事后,朱德对着张国焘十分强硬的说道:“走,跟着部队走,走不动就抬,用担架抬着走!”康克清看着一脸坚决的丈夫,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他们就这样一路扶持,相互依偎,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年代,朱德在前方奋战,康克清在后方默默的努力,她积极组织广大妇女踊跃投身支前工作,发动群众成立了妇救会和妇女自卫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康克清一直关注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工作。建国后,康克清积极的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儿童权益,组织开展妇婴卫生人员的培训等自卫运动。

她为提高新中国的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和降低儿童死亡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展示我国妇女的良好形象,增进世界各国妇女的友好交流作出了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关心着我国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对别人,她总是掏心掏肺,真诚以待,可是对于她自己,她却无欲无求,当别人问她还有何心愿的时候,她只说:“我什么都不要。”

永远怀念康克清同志!怀念那个质朴大方、和蔼可亲又平易近人的“康大姐”、“康妈妈”和“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