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二十四节气中第6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进入到这个时节,江南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谷雨前后春雨绵绵,为谷物茁壮成长提供充沛雨水。正所谓 雨生百谷,万物并作。

4月19日上午9点59分,谷雨时刻,《江南风物农业数字色彩系统》将在产业园区通过“DAYUN数字文旅元宇宙平台”及“中国好美·远见工厂抖音号”并机直播发表。这是中国地方风物色彩系统的开创之作。

焕新江南专属色彩,开启农业遗产美学。

江南数字化进程又进一步,这次是以崭新的方式。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在一万个人眼里,可以描绘出一万种模样。我们的记忆和喜好,决定了江南的颜色。

碧螺春的绿,桃花的红,看起来都一样,但是当一个画家用笔画出来,只能呈现他眼里的江南。再画第二幅,色调就很难一致。那么我们在描绘江南风物时,如何才能够准确实现呢?答案只有一个,色彩的数字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远见文旅数字文旅新基建实验室(DCTI)创作发表这套《江南风物农业数字色彩系统》,旨在对存在于中国太湖流域江南地区千年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生产方式关联的地理环境、植被、动物等素材,如碧螺春、大闸蟹、茭白等,提取其自然之色,探究其自然色彩的色域和标准化色调,形成存在于江南地域,特别是苏州太湖流域独特文化遗产内的色谱系统。

江南作为文艺繁盛,诗词画作频产之地,有着独特审美和文人群体。江南风物数字化色彩系统的开发,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精准把握江南韵味和风物调性。

对于服饰、美术、建筑、印刷包装领域的商业机构而言,将有助于降低设计创作和消费者识别成本,更精准贴近用户心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远见文旅数字文旅新基建实验室(DCTI)研发创作的这套《江南风物农业数字色彩系统》,在2022年开始启动研发,在苏州吴江吴中一带,长期跟踪农业文化遗产和自然风物成长历时两年,目前已经获得江苏省与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并登录国家文化大数据华东区域交易平台和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数字文化资产(IP)交易平台。

开发结束,对于一套数字化色彩系统来说,只是生命周期的开始。伴随着市场应用和使用场景的拓宽,将近乎无限丰富数字色彩的内涵。

在使用中传承,是最好的文化传承。

截至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共18项,数量居世界首位。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的实践积累,蕴藏着传统的生态农业知识与技术精髓。

苏州作为江南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因地制宜创造了塘浦圩田、蚕桑养殖等特入选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耕系统。苏州农业文化遗产位居江苏第一。其中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处,入选省级文化遗产名录5处。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史城镇可持续发展项目(UNESCO HTSD)的技术支持下,江苏远见文旅数字文旅新基建实验室(DCTI)以知识图谱的核心技术,充分利用数字文化资产IP研发工具,对苏州市域重要文化遗产进行IP化开发,促进区域内农业文化资源(数字文化与生活场景)的关联融合再生。

通过建立不同农业遗产色彩数据,建立色彩数据库,分析其色调色域,运用色彩学的规律,构建苏州锦绣江南鱼米之乡色彩系统的可视化品牌体系。

特别是这次即将要发表的《江南风物农业数字色彩系统》以人为本,充分重视人类在农业生态中的作用,以江南水乡服饰的“蓝”为起始,对江南地区十八种农业遗产和地理风物产品进行了充分解读提取。

数字色彩系统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发轫阶段。不只是江南风物,中原农耕、西安唐宫、大漠雄风等,中国地大物博,地域特色鲜明,有着大量可发掘可创作空间。

《江南风物农业数字色彩系统》也将入驻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国内第一个以数字文化IP研发供给和数字化展示应用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深入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试点“数实深度融合”,打造可消费、可体验、可产业的创新模式。

此次《江南风物农业数字色彩系统》在产业园区的发表,将助力入驻产业园区的丝绸纺织服装企业提质升级,赋能盛泽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通在地经典历史产业与数字文化IP相结合的最后一公里。

丝路盛泽·数字文化产业园区还将继续挖掘更多底蕴深厚、代表性强的数字文化IP,为本地纺织服装产业注入新活力,并持续提供数字文化IP在确权、评估和交易方面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更多IP需求和整套产业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