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升级和消费观念的迭代,消费者们的需求已然发生了显著转变,他们愈发向往的不再是单纯的购物行为,而是能够在消费过程中享受到深层次的文化熏陶和情感寄托。"逛"商业街区的过程,正在被赋予一种全新的价值——从简单的消费满足升华至精神享受,从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商业街区转型与升级的紧迫需求。

尽管大多数商业街区的运营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市场趋势,但在现实操作中却往往会遇到矛盾的困境:文化元素对于提升商业街区的品牌形象、吸引客流及增强客户黏性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但过多投入文化内容可能导致经济效益下滑,陷入“做文化等于赔钱赚吆喝”的尴尬境地。如何将文化内涵与商业逻辑有机融合,使商业街区在彰显文化个性的同时实现商业上的成功,正是本文亟待探讨的核心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文化融于商业,需要通商业懂文化,是更难驾驭的新课题

位于美国洛杉矶的知名商业街区The Grove,曾遇到过典型文化投入失调的问题,一度在打造文化氛围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包括定期举行各种艺术表演、音乐会、电影首映式等文化活动,目的是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者,提升品牌价值和顾客忠诚度。

圣诞时节的The Grove,营造出如同童话世界般梦幻璀璨景象,让人彻底感受圣诞节的温馨浪漫节庆气氛 ©网络

然而,反馈到实际运营中,这样的策略并没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提升。尽管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聚集人气,增强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口碑传播,但高额的文化内容投入往往伴随着显著的成本增加。比如,策划和组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需要聘请专业团队、支付艺术家酬劳、搭建临时场地设施,以及承担相关的宣传推广费用等。这部分文化投资未能有效转化为长期稳定的客流量增长和更高的消费转化率,使项目出现了经济效益下滑的现象。

还有一些项目引入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这虽然能提升街区的文化内涵,但在短期内难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更多时候扮演了城市文化公益的角色。这就使得运营者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不做文化运营,街区将失去独特性,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而如果坚持文化投入,又恐将面临沉重的资金压力,商业效益受到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不应局限在商铺中承载,可以实现“小身材,大味道”

面对文化与商业的结合难题,可以考虑一种文化表达策略——“题材宏大,空间精巧”。这意味着在筛选文化主题时要看重大题材下的大影响力,而在实际落地应用时,则需以最小化的空间占用,最大化地发挥文化效能。

以RET睿意德团队从策略、招商到运营的全程服务项目大唐不夜城为例,是以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度认同感的盛唐文化作为核心题材。盛唐文化以其包容开放、繁华盛世的形象深入人心,为街区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和高势能的传播基础。然而,团队并未让宏大的文化题材占据大量的商业空间,而是将盛唐文化内化为街区的设计细节、活动策划以及节庆安排之中。

大唐不夜城的户外演艺不断升级迭代,融合"网红+文创"理念,深挖传统与唐风,打造文旅IP爆款 ©网络

街区内的建筑装饰、雕塑艺术、街头演艺等形式,无一不是盛唐文化的具象体现,形成了浓厚的文化场景,营造出穿越时空的历史氛围。而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和节庆庆典,如不倒翁姐姐、唐诗盲盒等,则将静态的文化符号动态化,极大提升了街区的观赏性和互动性。

这样一来,原本宏大而抽象的文化题材不仅没有挤占宝贵的商业空间,而是借助公共空间的渗透和延展,将文化影响力辐射至整个街区,吸引了大量人流,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无缝衔接。消费者在品味文化韵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入商业空间,推动了商业活动的开展,实现了文化影响力的高效转化,解决了文化投入与商业效益间的矛盾,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效果。

文化母体的源头,不必执念于在地,可从更丰富的视角着眼

成功的文化营造,可以更多考虑“在地挖掘”或寻找合适的文化母体进行“移植创作”,以实现消费者对文化形态的熟悉与陌生感的和谐共存。“在地挖掘”是通过深挖、提炼和重构现有的历史或当代文化资源,而“移植创作”则是从其它文化母体中抽取具有势能的文化内容,应用到项目中。让商业街区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提升文化品位和商业活力,最终达到文化与商业价值最大程度的交融与升华。

在地挖掘案例——乔家金街

在RET睿意德全程服务的乔家金街项目中,“在地挖掘”策略得到了出色的应用。该项目地处城市边缘,原本被视为发展滞后且前景不明朗的地段,市场普遍对其能否吸引商户入驻持谨慎甚至悲观态度。然而,我们团队摒弃了传统的表面评估方式,转而聚焦于深入探索这片土地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价值。我们注意到,此地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不仅是老包头城市的起源地,更是晋商乔氏家族走向中兴的关键地域,蕴含着深厚的西北贸易历史和独特的晋商文化、西口文化精髓。据此,我们确定了项目的战略定位,将其打造成“西北地区第一条全方位体验式文化商业街区”,并致力于使其成为连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旅游线路上的璀璨明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家金街以老包头街头巷尾的市井气营造,再现“财源滚滚九江口,牛桥马市牙行旺”的商贸繁荣 ©网络

为了切实体现这一文化定位,项目携手乔家后裔,共同恢复了昔日的商业街区风貌,还原了那些记载着历史沧桑的古建筑,最终将整个项目命名为“乔家金街”。在此基础上,细致规划了一系列文旅体验业态,力求将游客带入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体验古代商业繁荣景象与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完美融合。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在地挖掘”策略的成功实践,它通过深度链接当地历史文化,将乔家金街项目从一片普通的郊外区域转变成了具有鲜明文化标识和旅游吸引力的目的地。得益于此,项目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得到显著提升,不仅消除了外界对于商户入驻的疑虑,更为项目的租赁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实现了商业与文化双重价值的有效转化和共赢发展。

移植创作案例——韩乐坊

RET睿意德服务的韩乐坊项目,是中国首个韩文化主题商业公园,现已成为威海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首屈一指的旅游到访目的地。其成功之处在于准确地选取了韩国文化作为“文化母体”,并有效地将韩国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势能的元素移植至威海地区。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投入巨额资金去培育一个市场接受度未经验证的新文化体系,而且直接利用了消费者对韩国文化的普遍认知和好感度,形成项目吸引人流的势能。

韩乐坊透过不断深化韩文化内涵,将更多代表性元素和载体融入商圈,持续提升项目作为“韩元素聚集区”的独特鲜明形象©网络

韩乐坊基于韩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知名度、流行趋势以及与威海地区的历史关联,合理移植了韩国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韩国的传统建筑风格、生活习俗、特色商品、美食娱乐等多样业态。通过建设韩国商业步行街和韩国风情街,韩乐坊再现了一个浓缩版的韩国文化生活圈,让消费者在本土环境中就能体验到纯正的韩国文化气息。

韩乐坊并没有止步于对韩国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积极引入韩国知名品牌入驻,通过品牌的力量强化文化输出,并举办各类韩国文化主题活动,将韩国文化与现代商业运作机制有机结合,使消费者在感受熟悉的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能接触到新鲜有趣的商业形式。

相比IP采购,联袂艺术家进行文化培植,更具针对性与生命力

对于那些城市或街区本身不具备鲜明文化资源,且自身团队欠缺文化创作能力的商业项目,投资购买外来文化IP似乎成为了一种快速解决方案。然而,这种做法并不能保证必然成功,因为文化IP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与目标受众建立起共鸣,若选择的IP与当地环境、人群情感不相契合,即便短期能够吸引眼球,也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丧失吸引力,导致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此种困境,我们提供一个更具针对性和成长性的策略:借力艺术专家的“第三方洞察力”。利用他们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去深入剖析、提炼并滋养城市的文化根基,转化为项目的独特内容。这些专家能够穿透表面现象,深入探寻文化的内在纹理,敏锐挖掘那些往往易被忽略的城市独特韵味和潜在文化基因,并进一步将这些元素生动演绎,转化为能触动人心的文化表现形态。

以RET艺术团队在安仁古镇的实践为例,运营方并没有盲目追求引入外来文化IP,而是巧妙地借助“安仁双年展”这一平台,集结国内外青年艺术家的力量,对古镇原有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现代演绎。通过“变奏VARIATIONS”为主题的双年展,将全球多元艺术风格与古镇特色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对话空间,使安仁古镇在保持原有文化根基的基础上,焕发出勃勃的艺术活力与时代气息。

由RET艺术执行董事邓婷呈现的《第28座公馆》,反映当地建筑形态、人文思想和民俗传统,形成了近代建筑信息体系完整的空间环境 ©网络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成功规避了投资外来文化IP的风险,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本地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了在地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耦合共生。这种创新型的文化激活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街区的文化品质和品牌影响力,还能激发本地人群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为街区带来更加持久且稳定的客流与商业效益。通过文化艺术专家的专业视角和艺术创作,即便是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定位和独特表达方式,从而踏上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再生之路。

结语

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论,“目的和手段不能相互割裂”。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环境中,商业街区运营者正面临一场艰巨的博弈:既要迎合消费者日益增强的文化体验需求,又要确保商业运营的稳健收益。这一新形势下的运营者,必须首要摒弃“文化必然导致高成本低回报”的传统认知,进而主动寻求文化与商业之间的深度融合路径,运用科学、灵活的手段去发掘、整合和调配资源,让文化不仅作为商业街区的灵魂所在,更将其内化为驱动商业持续繁荣的强大引擎。唯有如此,商业街区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凸显优势,进而成为深受消费者热爱且具备良好收益表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