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枚重量为8克的“七九步枪”子弹头。这枚子弹头,现收藏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已经锈迹斑斑。

作为革命文物展出的子弹旁边,附有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捐赠人——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亲笔写下的文物介绍——

《难忘的子弹》

1937年3月14日,在祁连山上中弹于腰间,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才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取出。在我腰间呆了16年才取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定烈(1918年12月8日—2014年11月18日),四川省宣汉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参加了红军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不久,王定烈随部队踏上西征之旅。在河西走廊的一次激烈交战中,王定烈的右胸部不幸中弹。在敌人冲上来的时候,他已经失去反抗能力,就在敌人的一把大刀将要劈向王定烈之时,身边的战友持枪射向敌人,将他救下。

后来,战场上的医务人员为王定烈做了简单包扎。接受伤口包扎后,王定烈昏死过去。等他醒来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身边的战友全部牺牲,整个战场仅剩下他一个人。他忍着巨大的疼痛站起来的一瞬间,胸腔内的子弹滑脱到了腰部。他的腰部顿时失去支撑身体的力量,再度倒在地上。

后来,王定烈顽强地爬行到了营地,但因为腰部伤口大面积感染而陷入昏迷。最终,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带着那颗子弹参加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定烈于1953年前往广东工作,才在广东军区总医院做手术取出了那颗子弹。

至此,这颗子弹已经在王定烈体内“长”了整整16年之久。手术成功后,王定烈写下了一篇短文,题目叫做《难忘的子弹》。

1955年,王定烈被授予大校军衔,并于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在开创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中间,许多人体内残留着子弹或弹片。

【资料来源:央广网】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