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战争年代,他曾为国为民出生入死,建立赫赫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响应干部支农号召,扎根农村一线,带领群众探索致富之路。

50年来,他从来没有向别人提起过自己的辉煌往事,两次谢绝福建省建设厅的安置,而且始终没有办理离休手续和申领老党员补助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就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军转干部——李文祥,一位获得过一等功、特等功勋章和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的退伍军官。

省委书记挖掘出来的老英雄

2011年1月4日,春节前夕,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基层走访,当他来到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的贫困老人李文祥家中时,被墙上的一幅画像所吸引住了目光,只见上面所画的是青年时期的李文祥身着缀满勋章的少尉军装画像。

卢展工连忙确定画像的人物是否是如今眼前的老人,在得到肯定的回复后,他深感震惊,没想到这位家境贫困的老人竟然有着这么大的来历。卢展工接着又好奇地问道:

“李老,看您这画像上被授予了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可否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李文祥点点头,爽快地答应道:“中!那就让您看看我的宝贝,这么多年我都没有村里人见过呢。”说着,他便从屋中的一个箱子底下里取出了一个破旧且泛黄的小包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这个包袱被李文祥缓缓地解开后,展现在众人的面前的是众多的战斗勋章和证书,并随着李文祥的一件件解说中,在场的干部都大吃了一惊。

原来,眼前的这位86岁老人,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平潭岛战役等等战役,立下过那么多战功。

卢展工看着这位获得无数勋章和证书却如此又安于清贫的老英雄,他大声地称赞道:“这一包东西,了不得啊!这就是我们的大英雄啊!”

事实上,自自1962年李文祥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家乡后,这些沉甸甸的军功章和那段战火纷飞的岁 月一起,静静地尘封在这个发黄的小布包里,一躺就是49年,没有任何人知道。

听从党指挥,披甲归田带领群众致富

1947年12月,22岁的李文祥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战士,入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58团。

次年9月,李文祥便跟随华东野战军参加了著名的济南战役。由于济南城墙坚硬且高,易守难攻,并且敌人还在城门口密布着3层火力网,疯狂地扫射使得一拨拨进攻的战士接连倒下,始终未曾攻破城门。

在这个生死关头,李文祥来到敢死队,顶着密集的火力,将炸药包扛在肩上,一路直冲,顺利地到了城门下,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济南城门就被他给炸开了,野战军便攻入了城内。在这场战役结束后,立下巨大战功的李文祥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军功章。

随后,他跟随部队一路转战,从山东征战到台湾海峡,经历数次战斗,从一名普通战士干起,一直干到副连长,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多次因战斗中机智勇敢而获得嘉奖。

1956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李文祥在组织的安排下,以军队干部身份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的建筑工程公司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宝珍与李文祥

同年,他和一位温柔贤惠、勤劳能干的闽南农村姑娘陈宝珍走入婚姻的殿堂,那时的李文祥是18级干部,每天兢兢业业地守好保卫科的工作,拿着每月66块多的高工资,生活过的是有滋有味。

1962年,中央号召干部工人支援农村建设,恢复农村经济发展,李文祥得知后,立马在建设公司里带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返乡支农活动。

领导考虑他是特等功臣,又是单位中的先进工作者,就悄悄劝他:“带个头报名就行了。”李文祥却态度坚决地说:

“党员就应该听党的话,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

他毅然决然地签下了返乡同意书,按下了鲜红的指印,正式放弃了人人羡慕的干部身份,转为了农民身份。

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告别了福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范县老家。由于老家地处黄河故道,盐碱化严重,再加上刚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异常艰难。面对贫穷,李文祥发誓要带领群众解决温饱问题:

“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山头打仗还难!”

他想到了这里与南方种水稻的土地相似,就向村里提出改小麦种植水稻种植的想法。确立了稻改种植方案后,他又主动担任村里的“稻改队长”,和村里的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村群众引水开渠、掏粪积肥,全力推行稻改工程。

在李文祥的号召下,村里在第一年修好水渠,第二年试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这不仅让曾经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的乡亲们吃上了大米,而且水稻的种植在县里得到推广后,还让全县的家家户户都有了余粮,日子也越过越好。

坚持用新钱交党费,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

这么多年来,在李文祥家的抽屉里,总有几张新钱,家里任何人都不能动,过去是两角,现在是两元,那是李文祥专门用来交党费的。自从他入党后,他这一习惯便一直坚持了下来。

1949年入党时,一位领导对他说,党费都是用在紧急的大事上,新钱好花,不耽误事,他记住了,此后“好花的钱交给组织,不好花的自己用”,他月月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科技的进步,今天已不存在“好花不好花的钱”,但用新钱交党费,已成为李文祥的习惯,而这一习惯的养成,缘自于他对党员听党话、跟党走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奉献。正是他的这一高贵品格,才使他能坚守清贫数十年

其实,按照国家的优抚政策,李文祥的资历完全可以申领老党员补助费,但他始终认为国家尚未到达富裕的地步,自己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不能国家添麻烦,为此还耽误了女儿的学业。

在李文祥53岁那年,妻子才为他生下了一个宝贝女儿李金英。老来得女,夫妻俩都欣喜若狂,冯伟掌上明珠。

但当李金英初中毕业准备报考高中时,面对30元的报名费和每月的生活费,年近七旬的李文祥却怎么也拿不出来。甚至还有村民嘲笑他,当过兵又怎样,连女儿上学的钱都没有。

懂事的李金英看在眼里,便主动向父母提出辍学回家,替父母分忧。由于此时她的年纪较小,想要出去打工,也没人敢用她,她只能跟着年迈的父亲在地里干农活。

在一次干完农活回家的路上,李金英坐在架子车上,父亲拉着她回家,她望着父亲早已驼了的后背,心里很不是滋味,她知道,老父亲有自己做人的标准,她原本对父亲的抱怨也从此没有了。

在利益的得失中,李文祥总是先考虑国家,他总这样说:

“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事,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现在过得很好,没啥吃亏不亏的,我很知足。”

2017年2月13日,92岁的李文祥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老人家虽走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