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第4期 总第803期

近年来,安徽演艺集团以创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市场与获大奖并重,建机制、抓统筹、促聚合、重结合,在创作话剧《炉火照天地》等优秀作品的同时,也复排了黄梅戏《红楼梦》等经典作品,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获第五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推动剧目创作量质并进。

01

编制创作计划,有序推进创作

剧目创作急不得也慢不得,为保持持续的生产力、创新力,集团构建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演出一批”工作机制。加强创作题材谋划规划,收集整理各院团创作选题,建立艺术生产题材库,增强创作素材储备的丰富性与系统性,避免题材重复或雷同;提高剧目创作的组织化程度,将选题细分为重点任务、精品剧目、常态化走市场剧目、小型剧(节目)4种类型,综合考虑其受市场欢迎程度、所需时间、人力及资金等因素,合理规划创排时间和资源,编制集团创作5年规划和年度创作计划,统筹指导各院团明晰任务、明确人员,有序推进剧目创作,既避免“一窝蜂”现象,也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

话剧《炉火照天地》

02

拓展选材渠道,丰富剧目来源

安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化重要传承复兴地。我们坚持从底蕴厚重的安徽历史文化中开掘力量源泉,从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深入实践中感悟时代精神,从江淮大地的美好生活中汲取创作素材,通过故宫典藏剧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著、地方志、已有剧目及省文旅厅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等8个渠道,挖掘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同时,坚持逆向思维,主动对接、融入市场,召开艺术创作选题会,征求知名演出商、院线等合作方意见,分析市场青睐与动向。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创排什么,观众需要什么,我们演出什么。由此遴选出2024年计划创排的12个选题,涵盖黄梅戏、徽剧、舞剧、话剧、杂技剧、音乐剧等多种艺术类型,既有新创,也有复排和移植改编;既有历史题材《凤凰山》、红色题材《大别山的儿子》,也有神话题材《鹊桥仙》、现实题材《山这边山那边》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梅戏《红楼梦》

03

把握精品要求,突出东方审美

总结这几年自有剧目演出市场销售情况,分析国内剧目出圈背后特性,从个性案例中概括出共性特征,挖掘优秀文化精髓与启示,提出艺术创作必须扎根中华文脉,突出东方审美,尽力做到“五好四美”。“五好”,即“主题好”:价值观鲜明,导向鲜明;“呈现好”:富有时尚表达,富有精美呈现;“融合好”:融合不同艺术,融合当代科技;“体验好”:提升审美感受,提升审美认同;“回味好”:令人回味隽永,令人感想感悟。“四美”,即“形体美”:体形与容貌俊朗秀美,演员应有良好的形体、形象和气质,坚持训练、锻炼保持体形,注意精致化妆完善形象,不断增进学识涵养气质;“服饰美”:服装与装饰靓丽华美,色彩契合角色主题、款式舒适方便行动、图案衬托烘托美观、料质柔和平滑垂坠、首饰体现标志标识,组合搭配要相互映衬,既符合审美取向,又显得时尚新潮;“动作美”:形体与神态灵动俏美,在熟练“四功五法”的基础上,力求技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注意文戏武唱、文戏武演,女演员既能表现娇柔之美,也能呈现洒脱之俊;男演员既有深厚表演的功力,也能展示多艺之秀,舞台动作飘逸流畅、魅力灵动;“场景美”:环境与氛围契合优美,故事情节与道具、灯光、音乐、背景等相融对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

04

聚合创作力量,强化统筹保障

剧目创作不是“独角戏”,需要多方协同、源头参与。一是聚合院团资源。院团内,以项目制方式,鼓励演员、舞美、音乐等人员创新思维思路,从源头参与创作。院团间加强协作,联合创排剧目,剧目演员优先内部互补,租借优先内部共享。二是聚合集团资源。成立集团艺术创作聚合攻关领导小组,经常性组织成员观看研究优秀剧目、赴长三角等地区学习交流,在交流中互学互鉴、实践中提升创作能力。三是聚合外部资源。结合省重大创作项目“揭榜挂帅”工作,吸纳本领域专家、优秀人才,组成一流创作团队,参与重点剧目创作。结合自身剧目特色,借助大IP进行融合创新,打造新的看点、亮点、卖点。叠加政策资金,积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和省重点文艺项目的同时,争取市县支持,推进“省市企院”合作模式。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炉火照天地》通过“省市企院”模式,与马鞍山市、中国宝武马钢集团联合创排,获得资金支持,并在创排过程中,邀请地方文艺院团与省属院团公平公开竞选角色,有效提升创排质量。

音乐剧《有一天》

05

注重过程结合,创演一体发展

演出是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作的各个环节应与最终的演出呈现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连贯的动态过程,并在过程中反复打磨提升,将新创剧目变成常演剧目,常演剧目变成精品剧目,精品剧目变成经典剧目。一是与排练训练相结合。在创作初期,将剧目内容与演员排练内容对应,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帮助演员练好基本功、练出拿手活,不断提升表演水平。在排练和训练的过程中,安排演员与编创人员一起交流沟通、碰撞思想、激发创意、即兴创作等,从而丰富和完善剧目内容。二是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支持院团演职人员参与创作,培养其编创能力和导演思维。依托“江淮文化名家”“徽剧名师收徒传艺”等项目,以老带新、师带徒、结对子等方式,以戏育人,以人传戏,帮助更多年轻演员走向舞台中央。三是与宣传营销相结合。创作之初,注重品牌形象塑造,包括剧目的名称、风格、主题和视觉设计等,增强识别度。在创作过程中,对剧目背后的故事或趣闻逸事进行宣传,提升关注度。剧目上演前,召开媒体见面会、粉丝互动会,分享台前幕后花絮、预告片、演员访谈视频等,增加媒体曝光度。剧目上演后,通过新闻稿、媒体采访和专题报道等方式,发布专家、观众等观剧评价,提高美誉度。四是与精细管控相结合。强化企业思维、经营意识,由“单一版”变为“多版本”,设计剧目巡演版、驻场版、精装版等多版本,灵活应对市场需求;由“大制作”转向“精制作”,对巡演成本较大的剧目进行瘦身处理,减少大型、硬件舞美装置,增加符合东方美学的软景设计,强化舞美组合拆装使用,在实践中推行“321”演出模式,即30个人、2辆车、一天装台卸台。音乐剧《有一天》通过“321”演出模式,既不影响艺术品质,又降低演出成本、增加演出机会,成功实现了演出常态化。

(作者系徽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郑少华

设计制作 王磊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