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河南省“精简编制”的信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该省在省直层面(不含学校医院)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精简,其中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且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不仅如此,河南省下辖各市县,参照省直做法,按照“421”比例进行精简。“精简编制”终于是拉开了序幕,在编人员的工作效率应该会随之提升。

我们都知道,不少地区都存在事业单位定位不准、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有些机构业务萎缩、职能弱化;有些机构偏离了公益属性;有些机构是“人多事少”。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进行“瘦身”和“健身”。在“精简编制”的同时优化规章制度,合理分配任务,并科学开展考核工作,既要让每个人有事做,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又要避免“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的现象,还要让大家公平合理地获得报酬。

那么,“精简编制”会不会打破公务员和事编人员的铁饭碗呢?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因为公务员和事编人员是两类群体。可以肯定的是,“精简编制”对事编人员的饭碗肯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精简”的对象主要就是事编人员。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无论是按照“531”的比例进行精简,还是按照“421”的比例进行精简,对象都是事业机构以及事业机构在编工作人员。既然上面都下达了目标,下面就必须要执行了。事实上,很多地区已经完成了精简目标,大量事业编制被收回。

虽然公务员受该项政策的影响较小,但体制内单位“精简编制”是一个大趋势,拥有行政编制的公务员也是体制内人员,他们不可能独善其身。

以河南省某市为例,该市对市直机关行政编制统一按3%比例精减,市直机关共精简54个行政编制。另外该市还对市直各部门领导职数重新进行核定,按照平均每个部门一正三副重新计算领导职数总量。

而在国家层面,“精简”的幅度更大。去年3月,相关方案提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可见,公务员的饭碗也不是那么铁了。

2

需要强调的是,“精简编制”是为了“优化整体布局”“科学配置资源”“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运行效率”,不是为了“让一部分人丢掉饭碗”。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把“精简编制”看成是“辞退一部分在编人员”,这是不对的。

大家想一想,那些“过五关斩六将”,好不容易考上编制的大学毕业生们,他们认真工作,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突然失去工作呢?相反,他们不仅不会丢掉工作,还会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只要他们自己愿意学习,好好干工作,就会有非常不错的事业发展空间。

简而言之,“精简”不是“硬性裁人”,而是“收回编制”。比如对“在编不在岗”的现象进行摸底,把不回岗的人员编制收回来。

再者,收回来的编制不是全部清理掉,其中的一部分会下沉到县乡,或者投放到重点领域。像河南省,本次省直改革收回的事业编制,有5638个下沉到县(市、区),3300多个投放给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也就是说,考上编制的年轻人不要受“精简编制”这类信息所影响,要跟以前一样认真干工作。不过,今后高层次事业单位面上社会招录工作人员的数量肯定是越来越少了。

今日话题:你参加过事业单位招考吗?当年考试成绩怎么样?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