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能静儿子穿女装的事情,引起很多热议。

有些人对伊能静赞赏有加,觉得她支持孩子的任何决定和需要,懂得尊重,懂得欣赏,还懂得放手。

也有人说,我不会允许我的孩子这样的去做,因为社会规则就是这样,一个要人要违背常理去生活,会带来很多的冲突和消耗。

我看了她儿子回应女装的采访,我想对一个可能会从事影视时尚行业的人来说,他在表达一种他对美和时尚的理解,再加上父母明星身份的加持,他的行为对他个人而言,可能是有利的。

但是很多普通家庭真的不容易效仿。

难效仿的部分在于:很多父母怎么能做到支持孩子的特立独行同时,不讨厌他,又不内耗自己呢?

可能会有人不解,我既然愿意支持我的孩子,那我怎么可能还讨厌他呢?

殊不知很多痛苦的父母都是一边支持一边讨厌。

我在做咨询的时候,很多妈妈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妈妈对孩子的爱难道不是应该无条件的吗?无论他做什么,无论他是什么样子都应该爱他。

所以,很多妈妈都觉得自己不该对孩子有一点期待和要求,也不能做一点让孩子不高兴的事情。因为这是在伤害他。所以,孩子的每一个需求和愿望都不舍得让他受挫,看到任何人对孩子有要求都于心不忍。

她们真的很容易苛责自己,甚至是无论自己做了多少,都感觉到孩子得到的不够。

这个养育环境看上去是不是很令人羡慕?

可问题是父母需要让渡多少的权利的边界,才可以达成此事呢?

怎么能在自己隐忍退让的时候不抱怨和憎恨孩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庄子·养生主》里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一个人杀牛,如何用刀,才不费刀?

顺乎骨骼肌理,顺势而为,则刀刃就不需要和骨骼肌肉硬碰硬,从而游刃有余。

其实这和人怎么用自己也是一样的。

孩子发展社会功能,也需要摸清规则,省力而行,游刃有余。

就像曾老师说的一个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一种灵活性。

大人们养育的某些执念可能是太容易低估孩子的弹性了。

我们看小朋友吵架。

前面说:“你不给我玩玩具,我不理你了,我跟你绝交。”

但是他的记忆就像鱼一样,一会就忘光光,又玩到一起去了。

包括你不给他看电视,把电视关了,人家三秒后就找到新的游戏去玩了。

小朋友真的没有那么要脸,他的自尊还没有脆弱到遭遇拒绝就会崩溃的程度,他很容易修复。但是大人容易较真。

所以,大人的剧本就铺天盖地地来了,觉得孩子受挫就会悲痛欲绝,或者得到太多包容就会堕落成性....父母就要跟孩子演,孩子也只能跟着演。

他也没有机会演别的剧本。所以和父母在一起,就会有特定的剧本任务。基本情况类似一个角色扮演。

演多了,就信了。他就感觉到了挫败、受伤、脆弱、贪婪、匮乏。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之后,很多妈妈被告知:你要接纳他,你对他有要求,有期待,想改变他就是不接纳。孩子能感觉到你的不接纳,他不会变好,因为只有爱才能改变孩子。

听上去振振有词,实则危言耸听,且没法操作。

因为当孩子怎么支持都不能满足的时候,父母是生气的厌烦的。

当他总是任性耍赖,责怪父母,不去承担自己的责任的时候,父母是愤怒的是失望的。

我们让妈妈们接纳,说得很对,但问题是接纳不了啊。

憋得一身内伤,乳腺甲状腺都堵结实了。那些接纳不了的情感谁来消受?

更何况,这也不是接不接纳的事,而是如何在满足的时候,不投射“孩子是贪得无厌的”,如何在限制的时候,不投射“孩子是脆弱可怜的”。

怎么做父母才能不冲突?

如果你接纳了孩子,但是你内心冲突,对他充满了厌恶,对他充满了很多负面的评价。这个接纳对孩子有什么建设性意义吗?

所以,关键是要帮助父母去消化理解,为什么他们对孩子身上的某些特质如此敏感、在意,甚至是深恶痛绝,但是我们却又会让它一直存在。

如果一个问题可以在一个家庭里存在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几十年,那么,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一定非常特别。我们需要和父母一起去了解,特别在什么地方。

只有父母理解了自己内在一些需求和渴望,一些担忧和恐惧,才能在养育中放松下来,才能行使自己的角色和功能。

孩子才能真正地拥有父母,而不是一直成为投射的对象,做父母的拯救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妈妈希望孩子自觉,所以给了孩子很多自由。她相信一个孩子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就会自己去努力,自我约束,从而积极向上。

一个妈妈相信一个孩子得到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就会自己去努力,自我约束,积极向上。

所以孩子要什么,哪怕要求有点过分,她都尽可能支持。

但是孩子爸爸认为,孩子从小就需要约束,就需要严加管控,否则后患无穷。所以爸爸对孩子就有很多限制和约束。

所以孩子想要买手机、花很多钱充游戏币,就会来找她。但是这样,爸爸就要找她吵架。

当然可能是反过来爸爸管得松,妈妈管得紧。

总之为了孩子天天鸡飞狗跳。

其实爸爸希望孩子从小熟悉并且严格遵守规则。这是他理解的爱。

妈妈希望孩子得到更多的支持,尽可能少的限制。这是她理解的爱。

问题在于,父母都觉得只有自己给孩子的才是真爱,对方给的都是伤害。

所以,孩子从妈妈那里拿到的爱,在爸爸看来是有毒的。他是坏孩子,骄纵任性。

同样,孩子从爸爸那里拿到的爱,在妈妈看来也是有毒的。他是可怜的孩子,又委屈又脆弱。

他就很容易呈现出中毒反应。

父母的这些冲突,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

是他们各自被孩子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爱,所限定住了,困住了。这和他们本人的经历或者创伤有关系,跟孩子没有关系!

而这恰恰是他们之间需要给彼此支持的地方,但是他们都陷入某种特定的可怕的想象当中,没办法支持彼此的困难,使得整个家庭陷入僵局。

我做父母工作的时候,经常打一个比方。

一个妻子跟丈夫说,隔壁的王太太买了一个鸽子蛋,太美了,我也想要。

这个时候,丈夫可以做的是:直接给他买一个。

当然很多家庭都满足不了,那怎么办呢?

有些丈夫就会跟妻子吵架:你怎么这么势利,别人有什么你都想要,想累死我吗?

或者,怎么你就知道比,怎么不比你们谁能力好,性格好,谁给老公支持多?

不仅不满足还诛心。

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既不满足,又不让对方痛苦?

有些丈夫可能会说:你在我心里是最好的,我想把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你,我一定会为了你更加努力,但是现在真的买不起。

只要我们理解这个需求,可能拒绝就不代表伤害,也不是不爱。

同样对孩子来说满足是爱,约束也可以是爱。

如果你支持、祝福、保护你的孩子,他是会知道的。

-精神分析首次线上共创空间-

曾奇峰150分钟

共创

看看你

在曾奇峰的启发下

会遇见什么样的自己

作者:刘纯婷,心理咨询师,基础教育从业十年,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笔团成员,著有《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

编辑 | 大虾 插图 | 《鸣龙少年》

BREAK AWAY

01

02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