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是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区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作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里的壮族人口占了全国的大多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广西,有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该节日由于其独特而浓郁的民族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定为广西的法定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个节日就是壮族“三月三”。对于当地群众来说,“三月三”就像是我们平时过春节一样重要。

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广西各地的人民都会庆祝这个盛大的节日,据说这个节日从唐宋开始,盛行于明清,源于少数民族在春季,刚度过农忙期,休息几天,以求丰年,而休闲和祈求的方式主要是对山歌,有的地方各家主人和客人在山坡上你唱我和,有的对歌竟可以持续3天3夜。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圩节。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于是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趁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于是就形成了歌圩。

在过去,三月三只是一个纪念的日子,而到了现在,三月三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歌圩活动中,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边唱边物色心仪的女生,找到心仪的女生以后,男生开始唱见面歌、邀请歌,这时,如果女生有意,女生就会答应。接着,男青年再唱询问歌,男生女生之间彼此有了情谊,就会唱爱慕歌、交情歌。大家都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美妙的歌声此起彼落。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场面甚至比春节还要热烈、隆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歌谈情是壮族“三月三”歌圩的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三月三”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身为本地人,小编就来向大家介绍几种当地比较有趣的习俗活动。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三月三,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抢到花炮的人会被认为是来年运气最好,最受青睐的。

竹竿舞

当一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会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一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于跳竹竿舞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为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们的青睐。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打扁担

打扁担是广西壮族民间流传千年的原生态舞蹈,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铜鼓是壮家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壮族“三月三”还有一个特别的传统习俗,那就是祭祖扫墓。扫墓是壮族一年中非常隆重庄严的活动,每到三月三,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比如在广西西部的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会在三月三这天还带上鸡鸭等祭品上山扫墓,跟清明节一样纪念自己的祖先。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除了壮族,广西的其他民族也会在三月三这天举行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比如汉族举行吃地(荠)菜煮鸡蛋、男女相会、河畔嬉戏、插柳赏花活动;侗族举行吃黄糯米饭、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瑶族举行“干巴节”(注:“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当地人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活动;而其他少数民族民族,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等也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向世人展示其多姿多彩民族元素的一面窗口,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融入体验这个极富民族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节日,可以领略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了解到广西壮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那么,您参加过广西壮族“三月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