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古村,赏民俗,打食桃……每逢假期,安徽省黄山市的乡村成为许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大家在山水美景中感受浓浓的徽风皖韵。

近年来,黄山市坚定不移走好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县镇村统筹规划布局、点线面实施乡村建设、土特产提质乡村产业、精气神厚植乡风文明、人地钱支撑要素保障等,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强规划引领,科学统筹做好乡村布局

规整梯田,提升步道,复旧墙面……近期,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内,大小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忙个不停。以灵山村为主体的旅游度假区正从整村推进迈向成片规划、一体发展。

村庄规划作为村庄建设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成效。黄山市注重县域规划统筹、乡镇规划管理、村庄规划实效,因地制宜科学做好乡村布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通盘考虑各区县的村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了县(区)乡(镇)村“多规合一”、有效衔接、一体推进的规划建设体系。出台徽风皖韵“五微”(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和美乡村建设指南、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等地方标准,组织国内外艺术家、本地土专家等成立乡镇规划员队伍,为乡镇产业经济、文化、生态、交通等方面规划出谋划策。在挖掘徽州村庄特性特色的基础上,通过烟雨徽州中国黄山乡村生活美学设计公开赛全球招募令等活动,向全球征集彰显“国际范、徽州味、可落地”的设计方案,并融入村庄规划中。

目前,黄山市已有565个行政村形成“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方案,覆盖全市81%的乡村。

坚持以点带面,村景一体推进乡村建设

从云端鸟瞰位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沟村,诸峰环抱合围,山泉蜿蜒而下、穿村而过。“仅仅是一些小改动,村容村貌就焕然一新,在村子里散步就跟逛景区一样。”村民异口同声说道。

近年来,沟村围绕“清清爽爽”“做减法”,利用当地的竹篱笆、卵石、古砖等材料,规整了菜地围墙和绿化带栅栏,把“金边银角地”变成亮丽风景线;围绕“留住乡愁”“做加法”,恢复沟村老街的石板路,修复古水井,重现沟村老街古色古韵。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黄山市通过实施“五微”行动,由点及线、连线扩面,以“小切口、微更新”理念推进村庄微改造精提升,不大拆大建,保留村庄肌理、保住乡土特色,融入艺术乡建、增添美学空间、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一批非遗村、艺术村、哲学村、摄影村、戏曲村、美食村,形成“点上有风韵、线上有风光、面上有风景”的新格局。目前,共培育国际槐塘、书香关麓、塔川秋色、童趣虹光等“微景区”276个。通过实施名山秀水、醉美218、环太平湖等最美风景道打造,对沿线乡村景点、名镇名村等300余处节点串珠成链,打造了世界遗产游等旅游精品线路20余条;成功创建了44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135个中国传统村落建成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

深化产业发展,多业融合促进乡村富裕

推动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依江而建的歙县九砂村,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倒映江面,与两岸青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守着好山水,九砂人有作为、敢作为,依托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建设,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打造“九砂晒秋”品牌,把昔日小渔村变成新安江百里大画廊不可替代的一抹亮色。

黄山乡村是个大宝库,集文化积淀、绝美山水、开放基因、便利交通、淳朴民风于一身。像九砂一样,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流量密码”,掌握了“流量密码”就能找到变现方法。

近年来,黄山市做强特色农业,实施徽茶、中药、养殖、林特、农旅乡愁、数字乡村“六业千亿”行动,精耕“茶花草鱼”等特色产业,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区域公用品牌,推出状元好物、太平有礼、徽味无穷等一批精致农业品牌,2023年乡村全产业链总产值超1050亿元。协同推进休闲旅游发展、和美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推进农文旅产业链条深度融合,重点打造精品主题村100余个,开发乡村“网红打卡点”400余个,发展文旅业态3400余处,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800万人次、收入440亿元。黄山市构建县乡村三级乡村资产运营体系,已设立各级运营公司507家,实现营业收入近3亿元,带动全市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6.5亿元,收入超50万元的村占比86%。

厚植乡风文明,文化底蕴助力乡村治理

徽州乡村发轫了徽州文化、徽商精神。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黄山市坚持文化塑魂,把徽州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和核心融入乡村日常生活,带动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党群议事会等组织,开展文明实践道德银行建设、“一献四捐”号召等活动,各级文明村镇占比超94%。

歙县定潭村是新安医学主要流派“张一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为发挥传统文化德治教化作用,定潭村深入挖掘传承优秀本土家规家训家风,以家庭“小气候”温润社会“大环境”。同时,号召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和热心为本村经济社会建设服务的人士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暖一个村,在矛盾纠纷调处、村容村貌整治、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山市还推出“作退一步想”“群众点名”“富山解忧”等工作法,打造板凳会、逢四说事等69个群众自治品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17年无信访“响潭实践”等典型经验。创新开展新安夜话、驻村夜访、幸福来敲门等行动,利用户主会等69个群众自治品牌,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庄规划、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调动群众热情、提升群众满意度。

强化要素保障,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活力

人才兴则乡村兴。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互联网上的“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农创客”……近年来,一批“有知识、懂科技、会经营”的乡村“农创客”,正心怀乡愁和创业梦想来到黄山市,扎根沃野,用新技术、新平台、新理念让土地生金,让传统农业成为引领创业创新的“弄潮儿”。

在黟县,湖北姑娘黄晶和朋友们玩出了“蔬菜盲盒”新花样,他们将农家新鲜蔬菜以“盲盒”的形式挂上电商,一时竟成了“爆款”。他们还发起了“萝卜计划”,半年已链接农户36户,利用闲散荒地49亩,助农卖菜,带动当地村民增收。

为解决人才瓶颈,黄山市大力实施“四乡工程”“迎客松英才计划”,培育旅游管家、乡村推介官、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近2000多名乡创客、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一线大显身手。与此同时,以选调和招聘相结合的方式择优补充基层干部骨干力量,一批金融专员、技术人员、科技特派员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做好人才保障,黄山市在土地保障方面,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探索闲置农房盘活模式,建立古民居流转集中交易平台。在资金保障方面,统筹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绿色金融“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VEP收益权质押贷等探索,引导撬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如今,放眼黄山广袤乡村,一个个有山有水、有形有魂、有景有业的和美乡村正在崛起,一幅幅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和美的“新安山居图”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