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参观抗战纪念馆,当看到关于李月美的展览后,再次哽咽落泪。随后他反客为主,开始向馆内的讲解员讲解李月美的事迹。

他说李月美瞒着家人从马来亚回国抗日,到了中国才给家中去信说:“我热爱父母、热爱兄弟,但此时此刻我更爱我的国家。”

李月美并不被大多数人熟知,但马英九对其事迹了如指掌。搜索新闻才发现,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及过李月美,可见他对李月美非常敬佩。

李月美并非什么大英雄,感人之处在于,作为海外华人,国家危亡与她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她却毅然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为了能顺利回国,她竟然女扮男装,扮演了一次近代花木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赴国难

李月美1918年出生于马来亚一个华侨商人家庭,祖籍广东台山,家里条件不错,有9兄妹,她排行第4。她从小便在华侨学校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大概是喜欢体育运动的缘故,她长到一米七多,比一般女孩子高一个头。

李月美的性格豪爽,有几分男儿气概,喜欢参加社会活动,交朋结友。对各项体育运动都比较拿手,比如游泳、打球、骑马等,甚至还学会了开汽车。也正因为会开汽车,以后才有机会回国抗日。

抗战全面爆发后,出于爱国热情,李月美便与同学们一起到社会上开展义演、募捐、宣讲等活动,号召抵制日货,为祖国抗日救亡募集资金。

1938年10月,日军相继攻占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并对中国沿海进行封锁。中国工业尚不能自给自足,尤其是武器弹药极其匮乏,严重依赖进口。另外中国也需要靠出口农产品和矿产,维系战争开支。

当时中国仅剩两条物资进出通道,一是香港,二是通过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运至西南大后方。但战争物资已经无法进港,而且当时欧洲局势也很紧张,殖民越南的法国根本无暇东顾,为了安抚日本,也随时可能切断物资通道。

中国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新的物资进出通道。早在抗战爆发之初,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便向老蒋提议修建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只是铁路建设周期过长,尚未完全建成,日军便已入侵滇西,老蒋下令将铁路炸毁以免资敌。

而滇缅公路则更为人熟知。这条公路全长1453公里,从云南昆明连接缅甸腊戌,再通过铁路通往仰光港口。不仅可以避开日军势力范围,也大大缩减运输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施工难度大,没有工程机械,很多工程专家都推测需要3年时间才能建成。但云南方面征集了20万民工,全靠肩挑背磨,仅用9个月时间便建成通车。

公路建成后,运输货物需要大批熟练的司机,这在当时属于技术工种,我国非常缺乏。重新培养无疑要浪费许多时间,宋子良便请爱国华侨陈嘉庚帮忙在南洋招募机工。

陈嘉庚是南洋富商,曾资助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他筹办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南洋影响力很大。他号召南洋青年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陆续招募了3200名熟练司机和机修工人回国。

得知有机会回国抗日后,李月美不顾父母反对,第一时间去报名。然而让她失望的是,服务团并不招女性,毕竟滇缅公路上环境太恶劣,女性很难胜任。

李月美不服气,回家换上弟弟的衣服,化装成男性再去报名,才被录取。1939年2月的一天,李月美悄悄离开家,跟着服务团乘坐到越南,再坐火车赶到昆明。此时她才写信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

当时南洋的华侨生活普遍不错,但他们都像李月美这样,舍弃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抗日。另一名叫王文松的华侨,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副总工程师,月薪新加坡币二百多元,折合700多法币。但他舍弃优厚的薪水,毅然回国,只能领到40元法币的薪水。

华侨机工队隶属于西南运输处,实行军事化管理。李月美在昆明接受了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训练,被分配到贵州“中国红十字会”当司机。她的任务是在滇缅公路上抢运伤员、药品和军用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身戎装的李月美

为抗日付出惨痛代价

当司机虽然不用上前线,但滇缅公路上凶险程度却不亚于战场。

滇缅公路经过横断山脉,地形非常复杂,整体情况是山高、坡陡、弯急、路窄。既要穿越重峦叠嶂的高山,还要由峰顶绕至谷底,反复攀爬海拔3000多米的高峰。

途中许多之字形的拐弯,而且路多在山上劈坡而建,头上是清云蓝天,脚下确是万丈深渊。一不小心便会冲入谷底,连人带车都找不回。

滇缅公路是土石路,晴天汽车经过后会扬起滚滚烟尘。这还算好,到了雨天司机真是苦不堪言。有时候沦陷陷入泥坑中,司机必须自己去砍树、割草、抬石头,想方设法把车开出来。

而到了雨季,一旦遇到山坡塌方、陷车、抛锚等情况,车停在荒郊野岭,司机连吃的都找不到,有时候要饿上好几天,才能等到人经过。

除了路况恶劣之外,疾病也威胁着司机们的生命。缅北丛林里瘴气极重,司机因饥寒交迫,感染上疟疾,而在运输途中又得不到及时救治,常常被疟疾夺去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侨机工

另外,日军还经常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从1940年起,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便出动了400多架次飞机,轰炸滇缅公路。

南侨机工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参加工作的3200多人,最后竟牺牲了1000多人。这个比例几乎赶上了一线作战部队。

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他们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史料统计,在南侨机工大规模回国服务前,每月通过滇缅公路运回的物资只有1000多吨。而在1939年11月至1940年6月,每个月增加到1万吨。到1941年,最高单月突破1.75万吨。

到1942年初,日军开始入侵缅甸南部时,中国在缅甸的物资还有8万多吨。国民政府紧急调集大批车辆前往抢运,同时中国远征军10万大军也要出国抗战,一些后勤物资也需要车队运送。滇缅公路上异常繁忙,有时车队长达数里,极为壮观。

当时在滇缅公路上的运输队有很多,有的是商人办的, 有的是官商合办的,有的是军队系统内的,甚至还有在美国注册的运输公司。

尤其是一家美国公司待遇极为优厚,司机每天出差费有3个卢比,约合20法币,另外还有其他薪金津贴。而华侨机工们,按照合同约定月薪只有30法币,大约三分之一的人需要家中寄钱补贴才能生活。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并不计较个人得失。

直到1942年5月,日军沿滇缅公路入侵滇西,为了阻击日军,国军将横跨怒江的惠通桥炸毁。由于情况紧急,有部分华侨机工仍滞留缅甸,后来被日军屠杀。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华侨机工们无法工作,留在国内的人员被遣散。他们有的人参加了军队,有的人去其他单位继续参加抗日工作,还有的人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直到抗战胜利后,仍有千余人留在国内。

史料记载,在滇缅公路开通的3年时间,共运输物资45.2万吨,9成以上由华侨机工运送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缅公路

一生热爱祖国

滇缅公路上工作实在太艰苦,陈嘉庚在回忆录中记载,个别司机实在忍受不了,便当了逃兵。陈嘉庚还致电宋子良,要他改善华侨机工们的生活。

但李月美凭借一腔爱国热情,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她胆大心细,不知道在滇缅公路上跑了多少趟,一次次把伤员、药品等物资运送回国内。不仅要担负司机的任务,闲暇时还要照顾伤病员。

她的工作与一般男性并没有什么区别,由于为人豪爽,又乐于帮助同事。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同事们丝毫没有察觉她是女儿身,反而遇到困难时经常找她帮忙。同事们对李月美赞不绝口,认为她是一位好“兄弟”。

1940年底的一天,李月美在执行任务时,因为过度劳累放松了注意力,过一处急弯时不慎翻车。驾驶室被压变形,李月美只感觉到呼吸困难,眼前发黑。

幸运的是,不久后一名叫杨维铨的华侨机工从后面赶了上来。他发现情况后,从被压扁的驾驶室内将李月美救了出来,并把她送到医院。治疗时医生和护士才发现这位司机“兄弟”竟然是女性,但为了能够继续工作,她要求医生和护士为自己保密。

李月美住院期间无人照顾,杨维铨很讲义气,主动留下来照料这位“兄弟”的饮食起居。这段时间两人几乎无话不谈,面对如此热心而又仗义的男子,李月美对他产生了好感。她决定向杨维铨坦白自己的身份。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李月美终于康复。而两人朝夕相处,也产生了感情,成为一对恋人。当杨维铨把身穿女儿装的李月美带回同事面前时,大家无比惊叹,一起工作了一年多的“好兄弟”竟然是位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月美和丈夫

后来南洋媒体还以“当代花木兰”为题报道了李月美的事迹,消息披露后轰动一时。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专门题写了“巾帼英雄”四个大字送给李月美作纪念。

身份公开后,不便当司机,李月美被安排到医院当护士,照料负伤的抗日将士。直到抗战胜利后,她才选择复员。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为她颁发了奖状,战时运输管理局也为她开了证明。这些宝贵的材料,她一直留在身边。

1946年,李月美和丈夫回到马来亚探亲,后来他们定居缅甸,开了一家咖啡店。她与丈夫陆续生育了10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分别叫杨善中、杨善国,合起来就是“中国”,让孩子时刻记住自己来自中国。他们的生活虽算不上富裕,但一家人团聚非常幸福。

1954年,周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参加了座谈。当得知李月美的事迹后,周总理也连声称赞她是巾帼英雄。还叮嘱道:“要注重培养下一代,让孩子们回祖国读书吧。”

对于总理的教导,李月美铭记在心,后来将四个较大的孩子送到广州侨校读书,希望把他们培养成翻译人员,加强中缅两国沟通。两个大女儿也不负厚望,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

李月美还想把其他孩子也送回祖国,但在这个问题上与丈夫产生了分歧,一番争执之后,李月美决定亲自带孩子回国定居,以便照料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底,李月美带着另外4个孩子回到广东定居。然而让她没有预料到的是,不久后一场大风暴袭来。李月美的身份以及她回国的时间都比较特殊,难免受到怀疑。而李月美性格刚烈,不愿受辱,最终以死明志。

8个孩子无比悲痛,草草把母亲埋葬。失去了母亲,他们的生活也难以为继。孩子们从墙角中找到一个信封,上面写着父亲老家的地址——海南岛琼海县福田公社埠头大队。

他们在坟前磕头与母亲告别后,决定去投奔父亲还在国内的亲戚。因为无钱坐车,他们只能靠步行。几个孩子哪里知道长途跋涉的艰辛,没多久带的干粮也所剩无几,而且他们根本找不到去海南的路。

无奈之下,他们到广州汽车站,向人们打听信封上的地址。幸运的是,正好有一位父亲的同乡看到了他们。这位同乡听说过杨维铨和李月美的事,对他很敬佩,便出钱带着8个孩子返回家乡。在当地乡亲们的帮助下,几个孩子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直到70年代末,李月美才被恢复名誉。几个孩子返回广东,找到母亲的遗骸重新安葬。后来在有关方面的关照下,长子杨善中留学瑞士,现任瑞士瑞中友好交流协会会长。其他孩子有的定居广州、有的定居海南,也有的定居海外,大多过着平凡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月美和孩子们

尾声

相比起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烈士,李月美的故事确实要平淡一些。但她代表的是另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群体,在国家有难时,旅居海外的华人并未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及时伸出援手。

抗战前3年,海外华侨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000批以上。整个抗战期间,华侨捐款累计超过13亿元。侨汇则达95亿元以上,对稳定汇率,保证金融体系安全作出了极大贡献。另外,海外华侨还认购了各类救国公债11亿多元,战后这些公债大多没有偿还,与捐款无异。

而更多的海外华侨,像李月美这样,放弃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投身抗日工作。解放军著名将领叶飞,便是出生在菲律宾的华人。

海外华侨这种慷慨赴难得精神,确实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