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平稳有序推进南安五中整体迁建工作进程,4月11日下午,南安五中整体迁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领导小组组长、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庄国阳,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副市长 邱雪亮等市领导出席会议, 领导小组成员及下设工作组组长、副组长等参加,市委第四督导组组长黄立新列席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首先听取了省新镇关于南安五中整体迁建工作情况汇报,并就新校办学规模、用地选址、资金保障、项目征迁、配套路网、前期手续等相关事宜进行充分讨论和明确。

领导小组成员及各工作组从职能部门角度出发,就南安五中整体迁建工作各抒己见,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邱雪亮指出,教育是立市之本、发展之基,南安五中迁建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关心,务必要“快速、果断、坚定、坚决”推进。她要求:一要细化方案倒排迁建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建立并落实常态化会商和汇报协调工作机制;二要放大格局。要提高站位、放大格局,以优质达标校的高标准规划校区;三要统筹推进。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迁建工作中。

最后,庄国阳用“信心、执着、合作、责任”四个关键词,要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坚定信心,通力合作、全力以赴。他强调,要提高认识。南安五中迁建是办好省新教育,补齐省新教育短板的重要一环,各成员单位要把各方期待统一到项目建设中来,按照领导小组确定的工作分工,对照会议研究确定的具体任务,倒排计划、责任到人。要优化设计。有关部门要立即着手启动控规调整、项目规划设计等事项,进一步科学规划设计,后期建设各环节要继续优化,体现教育项目的本质要求;三要强化落实。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相互协作,认真履职尽责,切实将南安五中整体迁建这件好事办好、办实,力争迁建工作快速落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安五中位于南安市郊省新镇(原美林公社),创办于1960年。1960年办校,选址溪美彭美村,由于没有校舍,招收的初中新生暂寄南安一中上课。1961年学校布局调整,南安五中迁址到满山红村保福岭下,由爱国华侨黄宗迎先生出资四万多元人民币建成“宗迎楼“(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教室7间,宿舍3间)。

每年资助人民币6000元补充办学经费。值得一提的是南安五中的创办 过程中得到了黄宗迎先生在国内代理人黄奕吉先生、潘慧莲女士的多方关照和支持。同时凝聚了以保福村黄仲训先生为董事长的南安五中校董会的一番心血。

1966年“文革“开始后,学校遭受严重破坏,同年11月被迫停课。

1967年初更名为“南安工农中学“。

1969年9月,学校复课,易名为“满山红学校“,招收首届高中新生。

1973年2月,高中并入南安六中,初中迁址至省新镇中心地带--省东埔顶,恢复“南安五中“校名,原檀林学校、西埔学校、省身学校、南金学校初中部并入南安五中,在原省身小学的校舍继续办学。

1976年秋恢复其完全中学,继续招收高中新生。

1981年停办普通高中,改办职业高中,在全县率先走上职业教育道路。

1985年满山红附中并入南安五中。

1986年,在学校年在地各村干部的热情支持下,由省东村献出土地23亩,檀林、西埔、省新、南厅、满山红等村在自己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连柴油票、粮票都捐给学校,群策群力,共同建成体育场。

1992年黄宗迎先生之哲嗣捐资70万兴建“宗迎楼“(建筑面积2065平方米,有24间教室,配套水泥路,小花园,学生桌椅1800套,教师办公桌椅24套)。

1996年4月正式成立“南安第二职业中专学校“。学校成为一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一校两制的学校。

1998年从市粮食局和市供销社征用煤场和草场。

1998年8月,上级教委批准招收综合高中新生200多名,至此,南安五中已成为一所包括初中、高中、职业中专多结构多层次的学校。

2020年12月27日,举行办学六十周年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