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青岛市市区行政区划的批复》,这也是青岛历次区划调整意义与影响最大的一次。“撤销台东区,其行政区域并入市北区”......,那一年,台东区这个老青岛重要的建置成为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4年5月,青岛市新市北区成立揭牌仪式。

今年,是台东区建置消失的第30个年头,那些曾经的记忆却始终存于许多人的内心深处,因为那里有着太多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感。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台东人,每隔几年都会更新编发一篇图文作为怀念。在今年这个特别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沿着那些渐已模糊的旧影,再去找寻一下属于老台东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帚滩村旧影

青岛建置初期市区九大村庄之一的扫帚滩村,其所在地在如今的华阳路、内蒙古路、营口路合围的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9年德国当局关于批准将扫帚滩、杨家村集拟台东镇的名称的布告。

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1899年德国殖民当局征购了青岛村、大鲍岛村的土地,并在杨家村附近的空地上建房安居。10月,胶澳总督府发布告示:根据杨家村以东形成的集市上的中国老百姓的申请,为这块新的居民区起名为台东镇,其含义是位于凤台岭以东的集市。几个月的时间,一个新的城镇很快的成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台东镇的“毛奇兵营”,如今的延安路海军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毛奇兵营德国军官

德占青岛时期建造的第三座兵营位于现在的台东,它东起现延安二路,南至延安路,西抵延安一路,北连登州路,以帮助普鲁士统一德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德军前陆军总参谋长冯·毛尔提克元帅的名字命名,也称“毛奇兵营”。

1900年6月,德胶澳总督颁布《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其中将青岛附近作为内界,李村等若干小区为外界。其中,在内界中又划分了九个区,台东镇是德占当局开辟的内界的一个平民居住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左右,杨家村、扫帚滩村的位置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镇巡捕房外,“穷汉市”的劳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一路清和路交界尚存的杨家村老建筑旧影,九十年代还有着些许历史味道,可惜近些年已经完全破坏了。

1910年,德胶澳总督颁布法令,将内界原有的九区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四个区。台东镇、杨家村、扫帚滩3个小区合并为“台东镇,此时台东镇已初具规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初的台东镇集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初通往台东镇的道路,即后来的威海路。

威海路原为德占青岛时期的一条无名土路,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称为隆运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后,以山东省威海卫命名,改名威海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初,台东镇登州路上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 ,由英德商人合资兴建,起初称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啤酒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镇巡捕房

台东巡捕房建于1909年,是德占时期青岛六大巡捕房之一,为德国人所设的巡警衙门。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设立了胶澳商埠警察厅,台东警察分署就设在这座老楼上。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这里又成了青岛特别市公安局的第四分局。青岛解放后,该楼成为青岛市公安局台东分局办公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政府接收后的台东区警察署

位于台东五路12号的台东镇巡捕房旧址已历经百余年风雨,至今仍在行使着警察机构的职权,也可谓是一段罕见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建筑。因外立面曾有过重新装修,严格来说已不太符合历史原貌了,不过这座曾经老台东的标志性建筑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在日渐繁华喧嚣的台东,更显得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镇巡捕房外的露天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镇巡捕房前的集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2年胶澳商埠(青岛市)行政区划图

1922年12月10日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的主权,辟为商埠,定名青岛市,设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由中央直辖。辖境仍沿袭德国租借时的境域,将青岛市内划分为青岛市街、台东镇、台西镇,其他各地均称乡区。同年,将台东镇改为台东区,应属台东区正式建置之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六路小学旧影,它的前身是建于1900年的台东镇蒙养学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5年迁址于孟庄路7号的大英烟草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6年台东镇资料图片

此时,台东镇已扩展到北至台东六路、南到桑梓路、东抵福寺路、西临顺兴路,人口骤增。日文版《青岛要览》记载,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台东镇约有千余户,人口5千余人。据《胶澳志》所载之1925年户籍统计,台东镇有6114户,居民27398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为使城市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1929年9月,将青岛市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和海西区等六个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冀鲁制针“创办时工厂全景

1931年,由民族资本家尹致中先生在青岛利津路所创办,中国最早的大型现代制针企业——冀鲁制针厂,既是青岛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也是这座城市曾经的骄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宁路80号的日商铃木丝厂,后来的青岛丝织厂,再后来的青岛天幕城,如今新的文化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利津路上的华北火柴厂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3年青岛第四自治区(原台东区前身)行政区划图

1932年,青岛市政府实施地方自治,撤销台东区,成立第四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5年国民政府文件,其中涉及东镇区、西镇区、大港区、小港区、海滨区、浮山区、四方区、沧口区等区划名称。

《青岛市实施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出台后,1935年5月,重划市乡区域并改定名称,按照地势、人口、事物繁简程度,每区设立办事处和办事分处。市区划为8区,即东镇、西镇、大港、小港、海滨、浮山、四方、沧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三十年代,位于登州路的青岛海军学校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7年,大成路2号的崂山烟厂厂房前员工合影。

1935年5月,青岛市政府重划市乡区域并改定名称,撤销第四区,成立台东区。

1938年1月,日占青岛特别市实行保甲制度,警察局管辖区为保甲行政区(台东区维持不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1年,重修台东清溪庵纪念。

历史上的“清溪庵”旧址,位于老台东道口路15号,因庙内主祀玉皇大帝,故称“玉皇庙”。又因建在下杨家村,也被俗称为“下村庙”。1965年,“清溪庵”拆除了前院前殿,原址新建了三层的台东文化馆,1966年6月正式使用。后殿是台东少年宫,仅存几间厢房也于2005年全部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广饶路大沟旧影(卡尔·迈丹斯摄影)

1946年,青岛市警察、保甲区划分离,二者各有台东区。1949年,国民党青岛市政府实行警保区划统一,台东区为统一区名。

1949年6月,在顺兴路成立了台东区人民政府,政府调整区划。其中台东区的区界为:

西自昌乐路经华阳路至辽宁路交点;北至鄱阳路、蒙古路交点;

西北自鄱阳路、蒙古路交点至胶济铁路及昌乐路交点处止;

西南自辽宁路、华阳路交点起,沿松山路至广饶路及天台路交点;

东自新民路南头至通化路、洮南路、和兴路交点处;

东北自和兴路东头至海泊河崖,经海泊河崖至鄱阳路、蒙古路交点处;

南自广饶路及天台路交点处,至天门路东头;

东南至天门路、新民路交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第十五中学旧影

1952年,青岛天门路小学(后改称西山路小学)全体师生迁往延安二路小学。山东省人民政府在青岛天门路小学校址上(青岛市延安路90号)创建山东省青岛第十五中学。1953年,这所青岛市第一所完全中学建成投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台东区办留影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台东八路联合诊所周年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7年,台东区人和路小学六年级四班毕业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台东六路小学六年级一班师生合影。

1951年8月16日,经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批准,青岛市区调整区划。其中台东区的区界为:

东至仲家洼3号炮台(现镇江路一带);

南至青岛山与贮水山、湛山的分水岭;

西至昌乐路河,经青海路、临朐路、吉林路、泰山路、登州路至兴安路止;

西北至胶州湾海岸;北至海泊河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仲家洼旧影

1954年12月,台东区政府设立南仲家洼、北仲家洼、台东八路、利津路、丰盛路、威海路、延安路、登州路、华阳路、太平镇等10个街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青岛29中建校,全校师生投入大规模的建校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0年4月28日,青岛市第一个城市人民公社——台东人民公社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台东清和路教堂

台东清和路基督教堂位于清和路42号,1940年由美国信义协会青年团国外布道会捐资拆除原柏林教会建筑的礼拜堂,在原址兴建中国宫殿式大礼拜堂,另有多间副堂及其它附属房产。由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尤力甫大胆设计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在世界各地基督教堂建筑采用中国寺庙式造型的仅有这一座。1941年7月竣工启用,命名为青岛基督教信义会路德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青岛乳胶厂工人们正在为春节赶制气球。(陈之平摄影)

青岛乳胶厂,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10月的公私合营裕华橡胶厂,是山东省乳胶制品生产最早的企业,1960年厂址迁至台东一路103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第十九中学老校门

青岛十九中始建于1956年,老校址位于台东一路118号,是岛城传统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8年,台东区延安二路小学“庆六一献礼”老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区红小兵向雷锋同志学习汇报大会获奖合影(源自jack的美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民办台东中学毕业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台东化工厂第四季度先进集体钳工小组全体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5年的延安路一角(张秉山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拓宽中的台东一路旧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拓宽修路中的台东一路旧影。

台东一路原为沙石路面,1963年4—6月对延安路至威海路一段进行翻建,路段全长920米。因当时受房屋拆迁的影响,路面宽度基本维持原有状况,路面宽窄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台东礼拜集破烂市上的皮货摊上。

东镇的太清路附近都是土路,没有正儿八经的道路,每逢周三、礼拜天的集市那是异常热闹。礼拜集上全是地摊,卖的旧货也是五花八门。任何人都可以带上家里的东西到集市上交换售卖,可以说东镇的礼拜集,是许多老青岛的一份特别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台东区台湛路小学五连一排毕业师生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1年,青岛四十二中教工团支部第三小组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5年,位于曹县路29号的青岛自行车厂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台东区洮南路小学五一中队参加市起野赛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台东区东仲家洼小学毕业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共青团台东区第五次代表大会第三团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2年,太平镇小学毕业班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青岛四十七中初三六班毕业留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郭口路2号的职工大学,当年曾吸引了多少求学心切的青年工人前来报考就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台东玻璃厂首届职工代表大会。

1984年在台东玻璃厂的基础上组建了青岛饮料厂,隶属台东工业局。生产的“女士香槟”成为那个年代最时尚的一种饮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南山市场是这个样子的(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消失的台东区是每一个老台东人永远的牵绊,尽管城市的发展、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但依然怀念那曾经的老台东的点点滴滴。

时光流逝,沧桑巨变,但在我的眼中,依然保留着那些最淳朴最难忘的记忆。

明日请继续欣赏《台东区,消失三十年!》(下篇)

本组图文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