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贵州是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地区,它既不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历史上也没有诞生过多少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政权。贵州省博物馆也经常被网友评为比较差的省级博物馆之一,究竟有没有那么差呢?

前不久我刚去了贵州省博,恰逢省博推出全新的通史陈列,个人感觉做的蛮用心。尽管文物没隔壁云南省博有特点,特展吸引力也不如云博,但只要系统、清晰地讲好贵州历史,省博的使命就算达到了。夜郎国的文物虽没有三星堆、古滇国那样让人一眼惊奇,也足够有特色;历代土司墓葬出土的华丽,超出了我的想象;少数民族的服饰用具,也是多彩贵州不可或缺的色彩之一。

观展过程中还有个细节,经常有工作人员来擦拭展柜玻璃,这点不错(不过相对上博,贵州省博的玻璃反光要严重些)。

概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是个山城,进入博物馆前,要爬坡

贵州省博新馆位于贵阳的新城观山湖区,毗邻贵州省图书馆、规划馆和国际会议中心。新馆外墙色彩斑斓,正契合和常设展多彩贵州的主题。省博免费开放,不难预约,虽然离老城挺远,但附近有地铁站和公交,交通还算方便。边上有挺大的购物中心,吃饭问题也容易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红多彩墙,边上展厅在调整,没开放

贵州省博物馆现有文物55779件,其中珍贵文物5300件,包括1件禁止出国文物。博物馆建筑面积47397.5平米,展厅面积16610平米。在国内的省级博物馆中,各方面数据处于中后段或后段水平。省博的陈设,分通史展和临时展两大部分,分别介绍。

通史展

2024年2月,贵州省博推出了全新的通史展览,共计展出3500多件/套文物,其中80%是首次亮相。馆藏的重要藏品悉数亮相,此外还有一些从其他场馆借过来的藏品,这些估计过段时间要拿回去,想看要趁早。

常设展分6大版块,到辛亥革命截止,路线比较清晰。至于辛亥革命后的内容以及以前陈列的古生物内容,不知道是否另有安排。

*.按顺序介绍,图点开可以放大哦。

洞天岁月,星光闪耀——史前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距今30万年前,已有古人类生活在贵州。贵州省博对史前时代的呈现比较详细,进入史前时代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贵州史前遗址分布的立体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类化石,以及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印象中除了云南省博,大多数地方博物馆都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介绍,贵州省博追溯的远一点,从十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板详细介绍了贵州古人类的DNA分析,以及贵州各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贵州省博通史展展板介绍都非常详细,许多都是平时不容易查到的资料,仔细看很有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石器时代古人打制石器的场景还原,附带石器做法的介绍,好过不少博物馆只有个标题的场景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兴义猫猫洞石器工业体系的集中展示,距今约12000年。贵州很多地名都蛮有意思,比如猫猫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安招果洞遗址的考古地层展示,距今4万-0.2万年。招果洞是国内发现这一时期用火遗存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在这发现了国内最早的通体磨光的石器之一,距今1.2万年。还发现了南方最早的墓葬遗存和随葬行为之一,被列为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罐,一级文物。

贵州省博的文物标签比较详细,来源、材质、收藏单位都有标识,一级文物和有代表性的文物都有短文介绍。不过马家窑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和贵州比较远,所以标签上来源写的是移交。后面也见到了一些来源于移交或其他省份,跟贵州历史关系有限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石器时代古人的饰品,同时展现了饰品的用法。

青铜之光,华夏一脉——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贵州先民通过江河,与四川、云南、两湖以及岭南地区的先民产生文化交流,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形成了带有当地特色的青铜文化。之前去过湖南和云南省博,从这三地省博的先秦青铜器中,可以找到一些共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铸造青铜器之前,先要制作范具,也就是模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威宁中水鸡公山遗址出土商周时期细颈三耳陶瓶。威宁中水遗址是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展柜上还特地拉了条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水遗址出土战国时代蛇头形茎铜剑,形制比较特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水鸡公山出土大耳罐与甘肃、四川、云南出土类似器物的对比。之前在云南省博确实见过类似的,可见史前时代,青藏高原北部的甘肃青海与东南方向的云贵有不少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插其中的小展板,相当于小贴士,介绍了贵州简称“黔”的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北盘江流域征集的战国时代铜钺,之前在湖南省博见过类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北盘江流域征集的战国时代不对称和靴形铜钺,分别装饰有羽人竞渡和小鹿纹饰,带有百越青铜器特征,与越南东山文化关系比较密切。

郡国共治,多族共融——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云贵高原的治理,将贵州纳入郡国统治之中。著名的夜郎国就活跃于秦汉的贵州(其实对汉朝使者比较国家大小的是滇国,但大家却只记住了夜郎自大,不过滇国的器物感觉还是比夜郎国的有特色)。这个展厅是通史展中内容比较丰富,且有特色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与汉朝的交流,夜郎人掌握了铁器的冶炼。这个展厅一开始就是对夜郎国文物的展示,大多来自赫章县可乐彝族苗族乡的战国、秦汉墓葬。相关考古成果被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章可乐墓葬出土的铜钱、铜钗,有一个看起来很像弹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章可乐墓葬出土的铜提梁壶、博山炉,都是汉地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柄铁短剑,造型看起来相当现代,像是军用刺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牌形茎首铜柄铁剑,剑茎(即剑柄)装饰有卷云纹、云雷纹、辫索纹,茎首是独特的扁平牌形造型,带有夜郎文化地域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流行的钩子文学,夜郎国实体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鎏金铜鍪(móu),鍪这类器物大多出现在巴蜀以及贵州西部,在南越王墓中也有出土,可见这三地的物质文化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郎文化墓葬场景复原,夜郎人采取独特的套头葬,下葬时会在死者头上套一个金属容器,如铜鼓或者釜等,有时也会在脚上套容器。此外还有以铜洗盖面、垫头的做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来套头的辫索纹耳铺首铜釜,一级文物,出土时就套在墓主人头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推测的夜郎人交通路线

考古学家在柬埔寨波赫等地也发现了以铜鼓套头、铜洗盖面的葬俗,也许是古代夜郎人迁徙到柬埔寨后带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铜蛙形铜盒,出土并收藏于赫章县。造型传神又呆萌,其实大小就跟粉底盒差不多,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郎人的项链,包含铜铃、铜挂饰、玉髓珠、玛瑙珠、骨珠、贝饰等。夜郎墓葬中出土的首饰数量、种类多样,可见夜郎人非常爱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镯子,镶嵌了密密麻麻的圆环形孔雀石片,做工很考究(古滇国也有一些绿松石小圆环装饰的器物)。夜郎人的铜镯以不对称方式戴在两个手臂上,可见他们没有对称强迫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郎人的铜带钩,造型比中土的更多样、生动。其中右下角带钩是娃娃鱼造型,非常特别(我在贵阳的路边摊上还见过做辣子娃娃鱼的,好神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铜仁松桃木树征集的汉代虎纽錞于,其中有一件是一级文物。虎纽錞于大多出土于西南,是巴人等族群使用的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汉代“武阳传舍比二”铭铁炉,得名于内壁铸造的隶书铭文。是政府在交通线上设置的食宿站使用的炉子,体现了中央王朝对贵州的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镇馆之宝东汉铜车马(辎车),出土于兴义万屯墓葬,是国内出土汉代铜车马中比较完整、比较大的一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铜车马(轺车),出土于兴仁交乐墓地,是黔西南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轺车要比贵州省博的辎车大,是贵州出土最大的铜车马,过段时间应该会还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陶水塘稻田模型,生动展示了古人的农田生活,种田大国名不虚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方格铁架子,看起来像烧烤架,可能就是烧烤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铜耳器,由耳杯、温炉和托盘组成,具体用法尚不明确。可能是汉代古人用的小火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乐舞纹画像砖,出土于赫章可乐墓地,一级文物。描绘了乐舞表演场面,是贵州出土的唯一该类型画像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汉盘龙座跽人铜连枝灯,出土于兴仁交乐墓地,可惜是复制品。有学者认为,这种造型的连枝灯可能与三星堆青铜神树反映的信仰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春潭缩刻红崖古迹碑拓片。红崖古迹,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传说是诸葛亮南征的技工被,也有人认为是少数民族文字、岩画,甚至建文帝流亡西南时发的檄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末魏晋时期冷水冲型铜鼓,体积非常大,鼓面上有青蛙形装饰。从云南到越南、从湖南到贵州,铜鼓是这一带非常重要的礼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琥珀玛瑙水晶串珠,一级文物。其中的琥珀小兽造型小巧,工艺精湛。

兼容并包,因俗而治——隋唐至宋元

隋唐时期,朝廷在贵州设立羁縻州和经制州,发展到元代,土司制度确立,中央王朝对贵州的治理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的贵州,政治上多种制度并存,文化上交融并包,播州(今遵义一带)杨氏墓葬的出土,是这部分的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李白这些古人都曾流落于贵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三彩骆驼,结果是陕西省博物馆(今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1971年支援来的。此外贵州省博还藏有上海和陕西支援的唐代镇墓兽和彩绘陶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玄宗投龙铜简。唐代崇尚道教,这是唐玄宗投简祈福留下的文物,隐含着唐玄宗对不死成仙的追求。现今存世的投简大概有十几枚,大部分藏于江浙地区,这是留在贵州的唯一一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人写《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一级文物。是现存不多的唐代书法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宿贴》和《旬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人的题跋

北宋韩琦的《信宿贴》和《旬日贴》,贵州省博唯一的禁止出国文物。韩琦是北宋的名臣,这是目前所知韩琦唯一的传世书法,后面有许多题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洛神轻舟图轴,一级文物。宋代绘画流传较少,基本上都是各大博物馆的宝贝,而且一般很少展出。这幅画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描绘精细,设色艳丽,是典型的南宋宫廷画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铜水月观音,造型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宋播州安抚使杨粲墓出土的虎柱,一级文物。杨粲是播州杨氏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执掌播州30多年,播州在他领导下,疆域和实力大大增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宋墓的各种石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杨粲墓的场景复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杨价墓出土的金杯、金盘,不过都是复制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黒釉叶纹碗,这种碗并不多见,上博有类似的宋代叶纹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州岩画的展示,除了展板,还有投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大德三年,“本当三寨等处蛮夷官印”铜印,元代对贵州治理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末明初播州杨元鼎夫妇墓出土侍女图石刻,一级文物,下面是石刻的拓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晚期的独木形龙舟,有24米长,拍不全。

国之战略,设省而治——明代贵州

1413年,永乐帝设立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省,进一步融入大一统国家的统治之中。贵州的土司也经历了从发展,到逐渐被镇压、融合的过程之中。这部分的亮点依旧是土司墓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明年间立耳大铜釜,盘口内测铸有蹲着的青蛙,周身饰有纹样。这件铜釜可能是都掌蛮的遗物,他们主要生活在四川宜宾一带,有独特的悬棺葬习俗。明代时被镇压,最终消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黔府青花罐,应该是万历年间沐昌祚承袭黔国公时期制作的,一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元吉刻铭渠田砚。夏元吉是永乐年间的户部尚书,他参与了贵州建省的设立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代鹭鸟纹蜡染衣裙,出土于平坝棺材洞,一级文物。这套服饰主要由棉布自称,采用了蜡染、拼布、刺绣等工艺,纹饰华丽,制作考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杨辉墓出土彩绘陶俑,一级文物。这是播州土司杨辉的陪葬陶俑,体现了明代丧葬制度对播州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杨相墓出土金镶宝五凤冠和三凤冠,一级文物。1953年杨相墓被盗,后追回金凤冠等200多件文物。据推测,这两件凤冠可能是播州本地制造的,上面镶嵌的宝石矿料可能来自缅甸。土司夫人的凤冠就如此华丽考究,可见播州土司当时的权势与富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杨相墓出土的各种银饰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播州杨氏最后的堡垒——海龙屯的模型。万历年间,播州杨氏土司杨应龙发动叛乱,被镇压,这是万历三大征之一。延续约八百年的播州杨氏终于宣告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龙屯新王宫遗址出土的建筑部件。尽管只是土司的王宫,但它的面积比朝鲜的景福宫还大,一个土司起兵就能征集起数万大军,让朝廷调集24万大军来镇压,播州土司的军事实力,可能也比当时的朝鲜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播报德之钟和平播安黔之鼎,一级文物。明代时期,军队奉关羽为保护神,随着军队的进入,关公崇拜也传入贵州。1600年播州之乱平定后不久,关公庙出现吉兆,时任贵州巡抚郭子章认为平定播州多亏了关公保佑,于是铸造了这两件重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其昌《送侯六真传御按黔二首》横幅,天启二年,永宁、水西土司奢崇明、安邦彦起兵叛乱,史称奢安之乱。这幅书法里就提到了奢安之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向坚《寻亲图册》。黄向坚是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他的爸爸在云南做官,因为战乱而不得返回。黄向坚于是徒步万里,走了两年,终于把父亲接了回来,一时传为美谈。在寻亲过程中,黄向坚也记录下了沿途的风景,其中有几幅,就描绘了贵州山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向坚《盘江图》立轴,图中的索桥和汹涌的波涛,体现了贵州不同于东部地区的建筑和山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阳明先生遗像册。王阳明曾因得罪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后来他在龙场悟道,之后在贵阳的书院,谈论知行合一的道理。因此贵州省博在通史展上,给王阳明留了不少篇幅,贵阳城内也可以找到一些和王阳明有关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山大士铜造像,造型非常生动,描绘了雪山大士苦修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顺地戏《三国演义》面具,近现代作品,但可以体现贵州文化。

黔境定格,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清代,贵州辖区大幅调整,改土归流的进程进一步提升。这部分对比较亮眼的,是各种少数民族服饰和文物(据说以前少数民族部分的内容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初年,贵州是南明抗清的大后方,这里集中展出了一些南明宗室的墓志铭,如上图的澧冲王朱慈焯圹志铭拓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的甲秀楼铁柱。甲秀楼是贵阳著名的地标,这根柱子上的铭文记录了清代贵州改土归流的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赫章彝族土司的八卦长袍。彝族土司正妻接受佃户参拜时,要穿着这件袍子端坐在椅子上,由8个丫鬟牵引下摆,侍立八方,取八卦定位之意,因此得名八卦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侗族生活的综合展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从江高增侗族踩歌堂石刻,上面的人物身穿侗族服饰,一看就不是汉地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平苗族银花冠,很大很华丽,但是民族博物馆有件差不多华丽,但展出条件更好的银花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苗族服饰的综合展示,以及图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砂矿,贵州出产朱砂,历来是重要的汞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浮雕群仙祝寿漆盒,一级文物。这是乾隆给他母后祝寿特质的礼物,不知怎么跑到了贵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圆雕玉钟离像,由两种玉石制成,浅色的钟离坐在前面,仿佛坐在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尘定轩”斗彩山水人物纹盖杯,一级文物,为清代贵州官员石赞清家藏珍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荔枝飞蝠端砚,一级文物。这件端砚运用圆雕、浮雕、线雕等技艺,是端砚艺术的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年间状元赵以炯的殿试策。赵以炯是云贵地区出的第一个文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夏同龢行书八言联,夏同龢也是光绪年间出生于贵州的状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之洞楷书七言联,张之洞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祖籍河北,出生于贵州,可能是近代贵州出生的最著名的人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苗族起义军用的铁盔甲,一级文物,传说中的中式板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代贴贝片坎肩战甲,一级文物,介绍上说是起义军缴获清军将领的战利品。但是没怎么见过用贝壳做铠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给茅台专门弄了个展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汉贵州军政府令,一级文物,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军政府发布的第一号安民告示。

临时展

我来的时候,贵州省博有两个特展。

“光中”——尹光中艺术文献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是贵阳本地现代画家尹光中的特展,这是贵州省博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场艺术文献展。看起来是个很有想法的老爷子,作品技能看出对各种介质的运用,也可以看到对贵州本土文化的结合。

贵州省博物馆建馆70周年特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光绪茄紫色釉雕花夔龙凤豆形瓷碗。这种紫色感觉很少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藕荷色釉龙凤纹瓷簠,这种粉色感觉就更少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贵州省博终于成为一级博物馆,至此,所有省级博物馆都成为了一级博物馆

一个是贵州省博建馆70周年的特展,按照年代展示了贵州省博的发展,以及不同年代入藏的藏品,这个特展整体光线比较昏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