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酱说:

父母脱口而出的“揣测”其实是放大了心中对孩子的偏见。

全文3322字丨阅读共需3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作者:粥粥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

前几天,我带着女儿去餐馆吃饭。

吃饭期间,女儿把自己碗中的胡萝卜挑出来,问我吃不吃。

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就爱把自己不爱吃给我!”

她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继续低头默默吃饭。

没一会,女儿看我没吃到三明治,就把手中剩一半的三明治递给我。

我却轻哼道:

“你这是又吃不下了才给我啊!”

这时,女儿好像忍无可忍了:

“你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怎么总是往坏了想我啊!”

看着她生气的表情,我却一点也没觉得自己冤枉了她,感觉孩子从小就这样嘛。

可在那之后,女儿总是闷闷不乐,也很少和我谈心了。

生活中,好像很多父母都习惯于用自己的刻板印象去看待孩子,觉得自己可以一眼看穿孩子的各种小心思,然后随意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却未曾考虑过这些话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那些脱口而出的“揣测”,其实潜藏着对孩子最大的恶意。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要时刻反问自己:

我真的没有误解孩子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昨天我刚读完了一本书——《亲子沟通密码》。

书中说,我们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清零刻板印象”。

书中写了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来咨 询作者邹璐 , 向她诉苦 :

抱怨家里的哥哥总是欺负弟弟,抢弟弟玩具,还没礼貌、喜欢骂人......似乎没有一处优点。

这时,作者问妈妈:

“请你找出欺负弟弟的反义词。”

妈妈说:

“那就是爱护弟弟。”

她又让妈妈回想老大爱护老二的场景,妈妈也举出了不少例子:

“弟弟小时候他帮我递奶瓶,上次出门没带弟弟,还提醒我买礼物......”

说到最后,这位妈妈恍然大悟,其实哥哥真的很爱弟弟,对弟弟很好,我怎么能只盯着他不爱弟弟的部分,而不去鼓励他爱护弟弟的举动呢?

太多的偏见充斥在父母的心中,不知伤了多少孩子的心,消磨了多少孩子的性格。

当父母学会清除心中的偏见,就很容易发现孩子是灵动的、鲜活的,不断变化成长的。

综艺《爸爸去哪儿》中有这么一幕,林永健的儿子大竣一进房间后,便把桌子上一排排的酸奶一股脑的全塞进书包里。

父亲进屋看到后立马严厉呵斥:

“你别装啊,你装这个干什么,你这样很不好啊!”

他看着儿子一脸坦然又不知所措的样子,把书包里的酸奶摆好后,便让大竣关禁闭,自己在屋里反思。

过了会儿,他把大竣拉到外面谈心,一上来又是一顿说教:

“占小便宜可不好啊,我们干嘛要占便宜呢......”

而大竣坦言道:

“我想别的小朋友好像没有。”

他听到后,明白误解了孩子,立刻向儿子道歉。

其实,孩子难免会犯错、会失误,但有的父母把这些失误放大为自私、冷漠。

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去体验孩子的成长细节,自然看不见孩子的内心和需求,从而只能不断放大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孩子的对错,而这容易导致误判。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父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孩子。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不够懂事、听话,但或许是我们从未认真看清孩子的心。

梭罗曾说过:

“放下偏见,什么时候都不晚。”

只要父母肯花时间耐心倾听、沟通,就会发现,父母口中那些不太好的评价,其实只是放大了心中的偏见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我发现我的女儿“叛逆”了。

之前,女儿日常生活中还会帮我做家务,如今,她是一点活也不干了,还特别较真,跟妹妹在一起玩也一点亏都不吃,一说她几句,就横眉冷对的摔门进屋。

女儿现在除了洗漱、吃饭、上厕所,是半点也不踏出自己的卧室,每天闷在房间里不知道干什么。

一次,我在饭桌上不经意的说:

“你现在怎么越来越不懂事呢?这么叛逆呢!非跟别人对着干啊?”

没想到,女儿冷哼一声:

“你之前不是一直说我冷漠、自私吗,你都这么说我、想我了,我能不这么做吗!”

说完,她就又摔门进屋了,留下我一脸懵的坐在原地。

原来,是我曾经脱口而出的话,让孩子觉得“反正已经这样了”,不如就“破罐破摔”了。

孩子一旦被贴上“不好”的标签,就很容易成为标签中同样不好的人。

心理学家W.I.托马斯曾说:

“如果人们将情景看做是现实的,那么它们的结果也是现实的。”

这就是由心理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自我实现的预言”,也称“自证预言”。

是指我们对待别人的的态度会影响别人的行为,最后也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看法。

父母那些不好的“随意揣测”,也终将成为孩子也会逐渐变差、变叛逆的生命预言。

时间久了,孩子厌倦解释,把所有辩驳的话埋在心里时,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也渐行渐远了。

看似简单的“揣测”,背后隐藏着孩子“叛逆”的炸弹,以及恶化亲子关系的导火线。

在《智慧教养》中有这样一句话:

“错误的教养方式制造出错误的孩子,它们因此衍生出的影响,远比父母想象中多得多。”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下心中的偏见,满怀期待,用成长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缺点,并不断引导、肯定、鼓励他。

因此,最高级的家庭教育,并不是“管”而是“懂”孩子。

1. 冷静下,倾听孩子的心声

曾看到一位妈妈的分享:

她晚上下班回家正在准备晚饭,当她从厨房出来看到那一幕,差点就火山爆发了。

她看到女儿从眼睛到下巴还有额头,全都涂满了口红。

她控制住了自己的脾气,温和的向女儿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茜茜,你这样浪费我的口红,我很生气。”

然而,她话还没说完,女儿就一本正经的说:

“妈妈,我画了一个魔鬼妆,就是想逗你开心一下。”

她哭笑不得,看着女儿开心的脸庞,心想:幸好自己的处理方式不是发火指责抱怨孩子。

有时,事情并不像父母眼中看到的那样,而是我们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所以,孩子犯错的那一瞬间其实是最考验父母的瞬间,能否及时冷静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是关键。

一旦处理方式不恰当,就很容易引起亲子间的矛盾和误会,而世间最伤人的误会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误会。

2. 蹲下去,换位孩子的角度

看过一个故事:

妈妈带着女儿去参加晚会,里面有华丽的装饰、绚烂的灯光、丰盛的美食。

她本以为女儿会很开心,可女儿却一直闷闷不乐,拉着她的手想要离开。

她训斥了女儿一顿,女儿坐在地上哭闹起来,她只好蹲下身子拉起女儿。

但在她蹲下的那一刻,她眼中的世界只剩下晃动着的大腿、高高的桌子,和自己之前看到的美景完全不一样。

那一刻,她明白了女儿的哭闹。

其实,蹲下去不止是简单的行为,更是换位到孩子的角度。

在孩子眼中,你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齐平的朋友。

当你学会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态,蹲下来,和孩子打成一片,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世界。

3. 敞开心,和孩子的“叛逆”和解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和父母有摩擦,这时,父母就觉得孩子“叛逆”了。

明明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却总是剑拔弩张,父母指责抱怨孩子,孩子也横眉冷对......

与其总是和孩子吵得不可开交,不如敞开心怀,和孩子的“叛逆”和解。

  • 停止你的唠叨和大喊大叫:

唠叨并没有用,只会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而一旦大喊大叫会促使双方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父母孩子就一定会产生激烈的争吵。

  • 每天发现孩子的一个优点,并告诉他:

这不仅促使父母转变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也让孩子的“叛逆”慢慢软化。

当父母学会敞开心和孩子的“叛逆”和解后,孩子自然能感受到你的善意和爱意,自然而然,孩子变得有爱,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警告过我们:

“孩子终将活成我们嘴里描述的样子。”

其实,父母最常犯的错就是,自以为的弄懂了孩子,用这种“随意揣测”指导孩子的行为。

只有父母多走进孩子的心,才能清楚的了解,孩子的世界中哪里是悬崖,哪里是险峰。

愿世上每一位父母,都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闪光点。

更愿世上每一位孩子,都不会遭受父母“随意揣测”的恶意,做最自信的自己,体会世间每一份善意的爱。

*来源: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社交】

【方法】

【真实】

【羡慕】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 dangyang002 )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