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辈子的话可以很多,但也可以很少。

——今天的编辑 门牙

不管你喜不喜欢吃成都的面,你都不能否认,成都人爱吃面。

走过去算起,成都人在点面的时候,就会提出很多的要求。面多面少?面条还是刀削?臊子咋搁?要不要海椒?加不加蔬菜?干的还是汤的?

每个人都自成一套自认体面的讲究。那种精分和细化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张细细密密思维导图。

久而久之,代代相传,在面馆,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只有吃面人才听得懂的江湖暗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黄:面煮硬点儿

提黄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宜宾方言当中。比如一个宜宾人去点面就会说:老板儿,二两燃面提黄!

提,是动词,指捞面的动作;黄,则是面起锅时的状态。翻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你把面捞起来的时候,面的颜色要是发黄的。

宜宾人吃的是碱面,经沸水烹煮时受热,颜色就会略略发黄,这个时候随即起锅捞出。到这碗面上桌、和转、进嘴,嚼劲十足。

免青:不要蔬菜/葱

免,即免去;青,分两种情况:大青就是蔬菜,四川人说的:青叶子菜;小青就是葱花儿。

大青重,免小青。意思就是:多要蔬菜,不要葱。

四川的面,不管你另不另外喊一碗青叶子菜,老板儿在给你煮好的时候,标配都还是有那么一两根。一般是小白菜,想节约成本的就用莲花白。遇到将就点儿的,就是空心菜,甚至豌豆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想要青叶子菜,又不它和面放在一起,也有专门的暗语,要说:返青。

返,意为返场。就是说:我吃完面之后,你再返给我一碗青叶子菜。

总结一下,免青、重青、返青,这是成都人以个人喜好和习惯为由,对吃面的配菜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葱花儿、青叶子菜在面碗头不同程度、不同时机的出现或离开。

红重:多放红油

红,红油;重,和“重青”的“重”同义,表示多。

四川人吃面,熟油海椒是关键。过去的熟油海椒,要求又香又辣又红,寡是煎的方法,就有十多种。而单是对成都人来说,更多的是辣中取香。

所以四川其他地区,类似自贡、宜宾人到成都来吃面,就可以在点面的时候提出要求:红重。意思是,你多给我舀两瓢熟油海椒。

顺便举一反个三,那少搁点儿海椒咋说?红轻?不得这种说法哈。

汤宽:多舀汤

汤,是指面的底汤,通常是鸡汤骨头汤,而非面汤。宽,也是多的意思。所以“汤宽”就是:多给我舀点儿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四川的面馆,红油和红汤区别很大。红油,更多是只干拌的,没有汤水,很入调料的味;而红汤,就是至少有2/3的面是被这一汪汤水淹没的,有了骨头汤、鸡汤的加入,这碗面更多了一丝鲜味。

八九十年代,成都督院街有一家面馆就叫:宽汤面。我记得他们家的面碗都要比当时普通的面碗大,独显其汤宽。

重浇:多放浇头

重浇很好理解,着重浇头。就是多给我搁点儿臊子。

@江湖饕客向东 老师曾在他的《老成都饮食龙门阵》里提到过,多放浇头,老成都也说:带壮。

这似乎比重浇显得更威武一些,感觉舀的臊子必须以一种成群结队的堆头出现,这才能称之为:壮。

与之相反的,也有不加调料、汤汁和臊子的面,依然两个字概括:白提。

减底:少要面

一碗面,面是主角,也是基底。减底,就是少要面。

如果说你今天胃口不佳,怕老板儿给你煮多了浪费,就可以事先提出:减底。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词和重浇、带壮连用,一碗减底带壮的面,面少臊子多。几乎等同于一碗红烧牛肉面不要面的势头。

过桥:浇头要单独一碗

都晓得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的过桥,在传说里面是指秀才妻子端米线去湖心小岛要经过的那一座小桥。

也有一种说法是,她用筷子将米线从砂锅挑到碗里面,米线链接小碗与砂锅,架作一桥,此为过桥。

到了面这边,过桥则是指另起一小碗,单独舀一碗臊子。那不管你是把面挑到臊子里,还是把臊子舀进面里,碗和碗之间,自然也会因面条和臊子的来回输送,架起一桥。

所以不寡是有过桥米线,还有过桥面。

当然,以上这些在老辈子口中广泛使用的吃面用语,到了现在几近失传。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了吃面人的智慧和灵醒。

你想想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午,你去一家面馆吃面。还没走拢,就看到堂子上坐满了的吃客,老板儿来回穿梭于前厅后厨,忙得脚不沾地,坨子揩汗。

这种热火朝天人声鼎沸时,你要想完整讲出一句话,都会显得太囫囵,咋听都听不清楚。所以但凡能用两个字表达的,也就成了你和老板儿之间,犹如灯泡儿亮了一样的默契。

要不然早几年也不会那么流行:幺鸡(一两鸡杂)幺怪(一两怪味)。还有:牛刀(牛肉刀削)、排刀(排骨刀削)等。

在成都吃面,沟通成本不会超过十个字。你清晰表达,你的面则会精准送达。过场多?不怕。

今日编辑 | 八卦面事的门牙少女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Puffin.

总有刁民想要撸朕

@Tooogo.

这个天台好舒服

@Oosaki Nana

又到芍药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