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 爰 艨 泱

工 辟 艟 泱

勒 斯 云 表

石 坞 萃 海

永 利 刳 航

奠 济 剡 运

丕 修 咸 是

基 治 宜 资

民国廿一年十二月廿七日兴工

民国廿三年四月十三日竣工

上海馥记营造厂承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青岛船坞管理处要览》刊登照片

1934年4月13日,90年前的这一天,上面两段文字被刻于石上,镶嵌在了刚刚竣工的青岛船坞坞壁之上。此刻,一座静卧在胶州湾东岸的石砌大型船坞在青岛诞生。从此,这座时为国内八大船坞之一、华北之最的船坞,让一座海港城市摆脱了多年“有鸟无巢”的窘境,也让青岛成为了一处重要的舰船修造基地。

康熙六十年 (1721)皇与全览分省图之山东与图

山东半岛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粮农区又是北方海上贸易的枢纽,同时还具有控制北方地区与海疆形势的战略地位。半岛南部,伸入内陆、因临近古城胶州而得名的半封闭性海湾——胶州湾,港阔水深,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则是一处天然的优良港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钦定四库全书》山东通志 莱阳图中的“青岛口炮台”

元朝末年,山东半岛频遭倭寇侵犯。明朝建立后,为巩固海防,自洪武元年(1368)各府县实行卫、所制。于胶州湾东岸青岛地区设立浮山所等军屯。清代,继承了前明衣钵,乾隆、雍正时期曾在青岛口设立有海防炮台。清晚期,推行洋务运动的清廷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中国军工企业。在从欧洲购进军舰的同时也在中国南北方沿海建造船坞,自1865年至1890年,先后建有江南机器总局、福建马尾船政、天津机器局、大沽和旅顺大坞等船坞。船坞已经成为满清南北洋水师必备的基础设施。

船坞是由在江、河、海岸边四面筑壁,一面留口的“船坑”演变而来,随着船舶修造的发展,船坞成为了船舶修造不可或缺的必备设施和一个船厂的重要部分。而船坞主要又分为干船坞、浮船坞和注水船坞。

1886年,清光绪年间,有出使德国大臣许景澄等人发出胶州湾宜建海军屯埠的提议。就此,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委派管理鱼雷营刘含芳、英籍总兵琅威理查勘胶州湾后所呈布置胶澳说贴提议:“坞厂军库现审度澳内阴岛(今红岛)安设”后发出了“若为海军屯埠,如修船坞,设炮台,所费不赀”的感叹和先办理旅顺与大沽防务“如有余力,方可议办距直(直隶)千三百余里之胶州。”的决定。

北洋海军胶澳设防前的1890年,停留在纸上的“胶州湾兵备图”(局部)

1891年5月,时值清北洋海军成军三年之际,李鸿章率一众官员,举行了首次校阅。在他亲临胶州湾后,于 6月13日上奏光绪皇帝的“胶澳设防实为要图……”奏折的次日,清廷内阁明发上谕,准予在青岛口设要塞守防胶州湾。由此,胶州湾、青岛被纳入北洋海防体系,从此也确立了这处“大澳”的海疆要隘地位;胶州湾东岸的青岛口也由此进入了北洋海防要塞的行列。

1894年5月29日,李鸿章第二次来胶州湾查看后奏清光绪帝:“……至胶州澳口……登州镇总兵章高元,承办各台(海防炮台)基址已具,……。道员龚照玙又于青岛前建设大铁码头一座,现拟于铁码头后建造水雷营,紧扼口门。……。”这时,清北洋海军在青岛要塞建造的海防炮台和专供海军鱼水雷艇使用的钢制铁码头(青岛栈桥前身)已俱雏形。

然而,李鸿章始料未及的是在时隔两月后的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至1895年4月17日,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在北洋海军基地以及唯一的一座“旅顺大坞”落入日本之手后的1897年春,李鸿章提出了在胶州湾重建基地和船坞的提议,并指派北洋道员王仁宝等人,制定出了一个“明春履行”的军港、基地、船坞重建计划。然而,还未等到计划实施,青岛即被德国军事占领,胶州湾也被迫出借于德国。

1885年柏林出版的由李希霍芬绘制的“山东地图”

1894年,德国东亚巡洋舰分舰队建立后,急需一座船坞用来维修暂驻吴淞口的舰只。而早在1868-1872年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在中国的“旅行”后,即已提出在胶州湾为德国建立港口的建议。

1896年夏,德国东亚巡洋舰分舰队第二任司令梯尔皮茨在实地侦查过胶州湾后也建议在此建港。德皇威廉二世批准了这个建议,并下令制定一个择机实施的军事占领计划。

1897年11月1日,山东省巨野县发生了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史称“巨野教案”的事件,为德国占领胶州湾提供了一个企盼已久的借口,使其在中国“夺取一个舰队基地”的梦想变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占领青岛绘画明信片

1897年11月14日,三艘德国军舰、700余名官兵在该舰队第三任司令迪德里希的指挥下占领了青岛口。1898年3月6日,德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州湾及周边5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为期99年的《胶澳租借条约》。

德租胶澳后,在以“在不损害该地区作为舰队基地的军事上的重要作用前提下”进行的城市规划时,便为维修东亚巡洋舰分舰队的军舰制定了建立船厂的计划,这其中包括一座16000吨的浮船坞和一台150吨起重机两项重要设备。

青岛湾东岸的“总督府修理厂”

1898年10月,胶澳总督府在今莱阳路10号一带开设了“总督府修理厂”,并修建了一条116米长,可以将小船拖拽上岸的倾斜拖曳滑道。

1899年3月,德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开始筹办自己的造船厂。1901年,青岛历史上第一家私人船——奥斯特船厂,落定在了今广州路1号一带。同时,官方建有锻造、木工、轮机车间以及材料仓库等厂房和拥有近百余名工人的总督府修理厂,也已具备了锻制小型船用零部件、修补木制船体和汽轮机维修的基本能力。

奥斯特和造船工人在新船下水前的合影

1902年10月9日,青岛首艘由奥斯特设计建造的长16米,型宽3米,型深2.8米蒸汽艇在奥斯特船厂下水。而奥斯特的下一个目标则是建造一个小船坞。

同一时期,胶澳总督府已向德国国内的斯特克兰德工厂发出了订购一座可以容纳得下德国驻东亚舰队最大船舶的钢制浮船坞订单。

德租时期,青岛造船厂里的16000吨浮船坞。

1904年,在青岛大港建成后,改名为“总督府船坞工艺厂”的官办造船厂开始了向大港的搬迁。1905年8月23日,在德国完成分段制造的浮船坞,远涉重洋经海路运至青岛,完成组装后下水。不久,一座大型起重机也安装就位。此刻,一个拥有16000吨举力浮船坞和150吨门座式起重机的大型造船厂出现在了青岛。曾以“总督府机修厂”“总督府船坞工艺厂”“青岛水师工务局”为名的工厂也从此更名为了“青岛造船厂”。

两年后,奥斯特的私人船厂在官方粗暴地排挤下被迫关闭。而与之相反的则是热火朝天的官办青岛造船厂。青岛造船厂自开办之初即开始招收和培训中国工人,1906年12月已有工人1117名,1909年6月时人数最多时竟高达1759人。1907年10月至1908年10月间,青岛造船厂检修过的各型舰船已达25艘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海军专用座舰舞凤号

1907年5月,山东巡抚杨士骧来到青岛,胶澳总督府充分向这位大清要员展示了青岛造船厂的能力。此次青岛之行,或许成为了青岛造船厂自建厂以来所建造的第12艘船——“舞凤舰”诞生的催产剂。舞凤舰是青岛造船厂在1910年初,接受了清政府筹办海军处的委托,而设计建造的一艘长38米,型宽5.8米,型深3米,排水量220吨,配备2台600马力蒸汽机,设计航速14节(海里),艏艉甲板上共安装有4门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47毫米口径的机关炮的海军专用座舰。

1914年日据青岛后改作日军海军防备队修理工场的原青岛造船厂里的浮船坞与150吨吊车。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全力进攻青岛。在经过三个月鏖战后的11月7日,驻青德军全面投降,日本第一次占领了青岛。随后,日军将德军自行毁坏了的青岛造船厂浮船坞和起重机打捞出水,经修复后继续使用。1917年7月4日,16000吨的浮船坞,在日本军舰“富士”号的拖曳下跨越黄海,被劫运去了日本佐世堡军港。在浮船坞被日本劫走后,青岛失去了对中大型船舶的小修和坞修以及对中小型船舶建造的必要条件。而再次拥有修造舰船的能力时,已是近20年之后了。

拖往日本途中的青岛造船厂浮船坞

1934年,当一座与当年青岛造船厂里漂浮于水面的钢制浮船坞作用相同、但结构截然不同的石砌阶梯式干船坞将诞生青岛时,犹如久旱甘霖般地受到了航运业等各界的关注。时年《青岛时报》派专人就此进行了采访和专题报道。1933年2月23日,一条“东北海军在太平湾建造船坞”的消息在青岛传播开来:

1933年2月23日,青岛时报——东北海军在太平湾建造船坞。

“本市新闻:东北海军在太平湾建造船坞预定本年度九月完成。当德人初占胶州湾时,为实现其以青岛为海军根据地之计划,首先于大港间建造大规模之船坞,费洋六百余万,需时历二年始告竣工,其经营计划,煞费苦心,三十人使机既能举起三万吨之汽船,极尽灵巧之妙,其后日人攻占青岛,竟将船坞全部拽返日本,现青岛虽为重要海港,但无船坞之设备,致轮船往来,遇有损坏,及戚不便,尤以驻青之东北海军各船有所修理益感困难,……

记者特于昨日上午赴海军工厂访晤厂长高凤华氏,……当由高氏出示船坞详图并详加说明船坞之长度......千吨之船可入坞修理,全部工程需洋廿六万元,大部由上海馥记承包,全部机器约需洋六万余元,系由海军工厂自行购制,已于年前十二月初旬动工,预定本年九月完成,将来港务之设备益臻完善,航行香港之船舶益感便利,而青市商业亦将因船坞实现,而益趋发展云。”

1933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启建青岛船坞

启建青岛市船坞,还曾作为1933年的重要事项编录于《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关于海务事项一节。

“一、启建青岛市船坞:

青市向有华北唯一良港之称,胶澳之内,深逾三四丈,严冬不冻,德日管理时代,辟马路,设市廛,建筑码头,敷设胶济铁路,水陆之交通称便,因此商贾云集,遂致荒僻渔村,一跃而为东方名港,出入船舶,与日俱增。……乃于二十一年(1932)冬,择定本市菏泽四路公地,启建船坞,以谋航商之便利,业于本年一月,正式动工,预计二十三年(1934)秋季,可以全部完竣,兹将其建筑计划,摘录如下。

船坞基础,就基成岩石凿成,旁砌劳山花岗石......。又坞闸门共有两道……。船坞机器,共有两部,系规定用英国维克斯厂所造,式样如轮船之螺旋推进器……。”

1935年《青岛船坞管理处要览》刊登照片

明日请继续浏览袁宾久先生《鸠工勒石济表海——青岛船坞建筑记(下篇)》

本组图文作者为青岛文史学者袁宾久先生,授权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