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9月12日三味悦读队年度第二次阅读分享会

共读书目:《中国哲学简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友兰著,涂又光译,1948年首次出版。本书是享誉中外的中国哲学史专著,以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主要哲学家及主要流派的变迁和发展为主线,简要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在有限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寄托着现实的人生关怀。阅读本书将对机关青年进一步学习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来启发。

知兴替 明得失 向未来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知产一庭 侯楠竹

“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我读《中国哲学简史》最真切的感受。在历代各家哲人的智慧光芒中,冯友兰先生带领我们通中西、贯古今,领略中国哲学气象。俯仰宇宙之间,我忽而体悟到王国维先生“人生三境界”的点滴觉知。

一是“望尽天涯路”的历史觉知。

以时间为轴,《中国哲学简史》将中国历朝历代的哲学思想串联起来,贯通古今。它既保留原文的精妙之处,也有启迪思考的阐释注解,讲述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哲学家的思想,再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哲学思想的流变与影响,寻找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脉络清晰,纵横捭阖。

通读冯友兰先生所述儒家思想两千年的发展史,会发现其总能适时进行调整和革新,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开始,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主张仁爱、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统一的汉帝国稳定之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经学家引阴阳、五行学说入儒,建立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新儒学,使儒家在关注人世的基础上开始拥有更广阔的宇宙视野,呼应君权统一的社会需要;魏晋时期儒家又尝试与佛教、道家结合形成新的学派,以回应政治形势和社会关系的需求变化,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伦理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风貌;到了宋代,儒家汲取道家的宇宙观和道家、佛家的心性观念,发展出被称为“新的儒家”的理学、心学思想;自元代至清末,理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带有禅学色彩的心学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士人的生活。可见,中国儒家思想保持包容开放,不断开拓创新,始终与时代发展契合、与社会需求同频,与政治建构相辅相成。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大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从中我们体悟“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学习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以历史发展观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明古今,知兴替,从而便有了历史的觉知。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探索。

各个哲学学派的思想荟萃,“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精研细读中,便逐渐涵养光风霁月的境界,修炼谦逊宏大的胸怀。

儒家以道德为要,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讲究仁义、忠恕、知天命,实则是精神的探索和生命的归途。在生活和工作不经意的检验中,感悟碰撞出思想的共鸣。从“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我们知晓任何一项事业的进步,都要以宽容仁爱之心与他人合作,以共同的事业团结身边之人、感染共事之人、激励同行之人。从孔子的“尽人事、知天命”,我们的事业要取得成功,需要很多机缘和努力的结合。但是这种恰如其分的结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尽力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计成败,全力以赴。尽应尽之事,即便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我们也问心无愧,我们将不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竭尽全力奋勇拼搏,便无愧于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外部情况如何变迁,都要在中心大局中找准定位,拿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保持“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定力,奋力攀登中将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三是“蓦然回首”的初心回望。

冯先生也在书中讲,“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反思,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我们共产党员的义务。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时,应当多一些沉思默想,多一些躬身自问,什么是我们应当坚守的价值追求?什么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值得我们再回首、再反思、再提升。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人的成长与事业的成功,不仅需要一往无前向前冲,更需要蓦然回首的检视、纠偏和修正,这就是哲学的力量,也是我们事业前行的不竭动力。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求,上海法院系统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政治建设引领、司法质效为本、数字改革赋能”的工作主线,探索审判监督管理理念和模式变革,促进司法质效提升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法院的一名干警,我们也要学习中国哲人,坚持守正为本、不忘初心。在坚守正道、坚守真理的同时,立足现实之需,学习新思想,探索新技术,回应新关切,提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新需求。

思想的契合创建美好的未来

刑庭 顾佳妮

哲学二字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也因其独特的魅力让很多人留连不舍。

哲学是思想的碰撞,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哲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有系统反思的思想。他认为中国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是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我认为精神依托于我们的思想,而我们的思想需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国哲学为思想核心的,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帮助,也为中华民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以中国哲学为思想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土壤。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需要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中国化。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契合,这个契合在于:

一、价值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仁,强调以人为本。马克思的思想认为未来社会是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两者在价值目标上完美的契合,共产主义与天下大同具有相通性,都主张天下为公,人人平等的概念。中华民族以儒家思想家为代表的先秦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具有契合性,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被中国人民所认可。

二、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强调从暂时性方面看待问题,主张在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中理解世界、把握万物。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有”“无”等理论强调的是对立面的依存与统一,表明对立不是绝对的,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两者的思维上是高度相似的,这种契合关系也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文化中生根发芽。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也让两者更好地契合在一起,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侯楠竹、顾佳妮

责任编辑:奚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