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初至,乍暖还寒,禾木河畔的凉意尚未完全褪去。此时,在与河畔相邻的一栋老屋里,悠扬的音乐旋律吸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人们和着歌声,打着节拍,眉目间洋溢着笑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栋老屋已有百年,木头的缝隙间生长着苔藓的根系。百年前,当地人结合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盖起了这座屋舍。历经风雨后,经相关部门修葺,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如今已打造成一处可迎八方客的旅游文化园,集禾木历史文化展览、当地图瓦民宿体验、特色餐饮等为一体。

百年老屋就像一个小城故事的讲述者,将那些岁月长河深处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向南来北往的游客们娓娓道来。

老屋、老建筑、老物件等侵染着古老的智慧、古老的风情和过去的生活。布尔津县将它们逐个修缮、逐件整理,通过它们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实现古韵换新颜,文化焕光彩,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文旅地标。

留住小城记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额河文化、热爱额河文化、加速文旅融合——对于这一点,金山书院有些“发言权”。

九年前的那个夏天,在中俄老码头风情街上多了一个读书的地方,它就是金山书院。老布尔津人都知道,这处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建筑,最初的功能属性是体育场馆,在时光流逝中,已废弃了十几年。当它以书院的“身份”再度开启大门时,人们意识到,这处老建筑已完成了蝶变。

金山书院不仅是一处民宿,更是一处文化符号。这里常年免费开放阅读大厅,不定期持续举办公益文化讲座。乌鲁木齐、吐鲁番、巴州、喀什、克拉玛依、博州、伊犁、阿勒泰等地的文学爱好者都曾来此学习、阅读、研修。

在留住小城记忆的过程中,当地的“80后”“90后”也积极参与其中。窝依莫克镇哈太村的居民加尔恒别克·胡马尔汗在自家院落里,辟出了300多平方米,建成了一处“时间记录馆”。

馆内陈列的都是当地农牧民过去用的农具、生活用品等,平平常常,却自有旧日时光的味道。他说:“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好了,有了现代化的农具、搬进了新居。记住历史,才能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不少老人自己来看过后,又带着儿孙们来看,还一个劲儿夸他这个“80后的年轻人”办了件好事。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布尔津县立足地域特色,创新方式路径,由点及面推进老屋、老建筑和老物件的利用,最大程度的保留城市“筋骨”。

与此同时,当地在老建筑的附近打造新景点,推出旅游演出活动,比如“上百岁”的河堤夜市旁是“年轻的”的孔子文化广场,在老街区上时常可以看到文艺小分队的歌舞演艺。这种“老面孔”与“新建筑”,“老街区”与“新业态”的结合让城市既具备“有趣的灵魂”,也拥有“崭新的颜值”。

一座城市应该装着过去,也接纳着现在。布尔津县在持续保护规划、不断更新改造的路上,让小城变得越来越好,让绵延记忆与炽烈热爱嵌入到城市的发展脉络之中。

(文/黄鸟 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