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主题

166讲座第161期

存在——荒诞——恶心——介入:20世纪的大师萨特

2024年4月11日(周四)19:00-21:00

主讲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中先

浙江宁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前主编,傅雷翻译奖评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 翻译介绍了奈瓦尔、克洛岱尔、阿波利奈尔、贝克特、西蒙、罗伯-格里耶、格拉克、萨冈、昆德拉、费尔南德兹、勒克莱齐奥、图森、埃什诺兹等人的作品。并有文集《巴黎四季风》《左岸书香》《是禁果,才诱人》《左岸的巴黎》等。被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翻译奖。

内容介绍

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期我社出版了一系列萨特的作品,萨特最早创作的长篇小说《恶心》,短篇小说集《墙》,书信集《寄语海狸——给波伏瓦和其他好友的信》,长河小说代表作《自由之路》,两部作家评传《马拉美》和《波德莱尔》。这些作品从多个层面展现萨特的文学才华,萨特的文学创作既是他介入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他的哲学思想形象化的体现。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萨特阐释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本期讲座将围绕萨特的这些作品,探讨他的文学创作如何体现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他与其他存在主义作家之间的关系,比如西蒙娜·德·波伏瓦和加缪等。

《恶心》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萨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作者第一次以文学形式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没有本质的存在等于虚无。主人公罗冈丹意识到自己生活得浑浑噩噩,全然是个没有理由的、偶然的存在,便为一种虚妄、荒诞的感觉所缠绕,对一切都感到恶心和厌倦。这实际上是生活中的普遍状态,只是多数人尚未明确地意识到罢了。小说抓住了这一普遍存在却又往往被人忽视的现象,上升到哲理高度引发人们思考。可以说,《恶心》阐明了萨特存在主义学说的出发点,罗冈丹的恶心感标志着醒悟的开端。

萨特《恶心》:重新看待我们的存在

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

稿件初审:周 贝 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