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物理学大牛,毫不客气地说在当今世界上,没有哪个物理学家敢说自己成就超过了他的!

他因“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奖,其实他的“杨米尔斯方程”影响更大,后来有十多个诺奖都与这个方程有关,所以杨振宁可以说是开宗立派的人物!

只不过这些专业性的东西太过深奥难懂,相比较起来大家要对他的情感生活更感兴趣。2004年,已经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甚至到现在都还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其实在与相差54岁的翁帆结婚之前,杨振宁还有过一段婚姻,他的原配叫杜致礼,两人携手了53载。那么,这位相伴了半个世纪的女士,又是怎样的存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婚姻最开始也有过争议,因为他们是师生关系。

杜致礼1927年12月出生,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杜聿明将军,母亲曹秀清则是陕西米脂出名的美人。她很幸运地结合了父母的优点,从小就聪明伶俐、样貌出众。

等她稍微长大,周围的长辈都非常喜欢她,当时在国民党高层中还流传过一句话:谁要是做了杜家的女婿,那是修了几辈子的福气!

1944年,杜致礼进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中念高中,在这里,她遇见了后来的丈夫杨振宁。杨振宁虽然只比杜致礼年长五岁,但眼下却成了该校的数学老师,并且他即将作为西南联大物理系唯一一个公费深造的学生进行美国之旅。

作为一个带着“天才”光环的俊秀青年,杨振宁在校内是非常出名的。而杜致礼也不逞多让,她的父亲从缅甸战场远征归来,是国人敬佩的抗日英雄,她自己也出落得亭亭玉立,走到哪里都有倾慕的目光。两颗闪亮的星星,就这样慢慢相遇了。

杨振宁临时在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杜致礼就是他的学生。看着这位博学的老师,杜致礼心中生出一些好感,只是碍于身份,她并没有表达自己的心意。往后的几年里,两人的生活就成了平行线,基本上没有了交集。

1947年,杜致礼经宋美龄推荐,只身去往美国卫斯理安学院攻读文学,那段时间她过得还算安逸。只不过没多久杜聿明在淮海战场上被俘,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无力负担高昂学费的杜致礼只好转到纽约圣文森学院继续学业。

蒋介石在“势利”这方面做得也是淋漓尽致,别人还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会展现出和善的一面,但失去了利用价值,他置之不理的速度也是够快。

这一点,杜家后来还能体会到两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的圣诞节,杜致礼在友人的陪同下来到普林斯顿的一家餐厅,当时她也没有想到既然能偶遇到杨振宁。当时的杨振宁正在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也是与朋友一起到这家餐厅吃饭,两人相见的第一眼,想必都在感慨缘分的奇妙。

远离故土,两人都抛开了那份忸怩,很快就聊得火热,往后的交往中他们的感情升温很快,1950年就在学校举行了婚礼。当时国人的思想还较为保守,有人对于他们本是师生这一点说三道四,但他们两人都不在意这些。

杜致礼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中文教授,杨振宁则继续在物理专业上深耕,不久后两人就有了一个儿子。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杨振宁让父亲为孩子取名,此时正是杨振宁研究的关键时期,杨父就给这个孙子取名为“光诺”,后来这个名字真的应验了,光耀家门、获诺贝尔奖。

杜致礼本也是名门之后,从小不用为生活发愁,家务之事她并不熟悉,但是孩子刚刚出生时,丈夫尚未功成名就,为了让丈夫能专心搞科研,她就担负起了家庭的重任。

每天处理一些柴米油盐的杂事,等孩子稍微长大后她又每天去接送,这样的日子累是累了一点,但她认为这样支持丈夫的事业是值得的。可是,弟弟杜致仁的死给了她很大的刺激。

杜致仁是杜聿明的长子,于1953年到美国哈佛大学求学,当时杜家的经济情况已不乐观,根本就负担不起高昂的学费,所以杜致仁只能是向台湾的银行贷款。

本来一切都没什么问题,但就在杜致仁学业只剩下一年之际,台湾银行突然把贷款给停了,还要求杜致仁立即偿还欠款。

杜致仁如遭雷击,如果没钱,他就不能继续读书,也拿不到毕业证,前面几年就等于是白学了,他只能是给远在台湾的母亲曹秀清写求助信,希望母亲能想想办法。

曹秀清心中焦急,但她也拿不出钱来,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曹秀清就致电蒋介石,希望蒋能看在杜聿明跟随多年的份上,去银行疏通一番,批3000美元贷款给儿子做学费。

半个月后,蒋介石给了恢复,但是只批了1000美元,还是分两年支付,也就是说曹秀清暂时只能拿到500美元。这个数目明显不够,曹秀清硬着头皮寄给了儿子,表示自己还会再去想办法。

杜致仁本来满怀希望,但是拆开信封却只看到了500美元,那种失落让他泪水连连。他知道家中的情况,明白母亲的话纯属宽慰,所以最后想到了寻求姐姐杜致礼的帮助。

然而杨振宁当时尚未彻底成名,家里常常入不敷出,所以根本没办法给予太大的帮助,只能好言相劝,缓解一下杜致仁的心情。杜致仁表面上没有什么悲伤,但心里已彻底绝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正值暑假,杜致仁寄住在姐姐家中,一天晚饭过后他如往常一样回到自己卧室,第二天杜致礼叫他吃早饭也没人回应。当时杜致礼只以为弟弟心中烦闷,就没有多想。

但直到中饭,杜致仁房内还是没有丝毫动静,杜致礼这才推门进入卧室,结果一看弟弟已经吃下了整瓶安眠药,就这样安静地躺在了那里。

至亲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在眼前离去,那种悲痛让杜致礼放声大哭。此事在很多人心里都造成了影响,杜聿明后来得知此事,对老蒋生出了几分怨恨。而杨振宁后来也不止一次说过:如果我能早一年得诺贝尔奖就好了。

让银行发放贷款,对蒋介石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但老蒋偏偏就是不愿意,很难说先前停款有没有他的授意。想当初解放战争杜聿明是强撑着病体为他卖命,跑到东北又跑到徐州,本来能突围又听从命令折了回去,如此种种就换来家人这样的待遇,可叹啊。

而杨振宁说的那句话,也是老蒋势利的一个体现,在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后,台湾省方面又开始进行宣传,说杨是台湾省的女婿,是他们支持培养出来的云云。假如杨振宁能早一年获奖,不说奖金那些,台湾方面是肯定不会给杜致仁刁难的。

弟弟的死对杜致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生活毕竟还要继续,她消沉一阵后还是振作起来继续操持家业,让丈夫能安心工作。

幸运的是,他们这番努力终于有了回报,杨振宁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晚会上,杜致礼也陪同丈夫出席,她落落大方的样子也成了那天一道靓丽的风景。

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夫唱妇随十分恩爱,也曾多次共同回到国内。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杜致礼其实是见过翁帆的。

1999年,杨振宁受邀去往汕头大学讲座,结束后校方就请了学生为他们夫妻做导游,那个导游就是23岁的翁帆。杜致礼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杨振宁也仿佛见到了当年的妻子。她们年轻时的模样,还真的有几分相似。

2003年,杜致礼病逝,结束了50多年的陪伴。杨振宁在这年年底回国定居,翁帆获悉他的丧妻之痛,多次给予鼓励,双方的书信往来渐渐频繁,最终也走到了一起。

杨振宁在给翁方的一封信上说过:你对于我来说,就是上帝给予的最后一份礼物。那么杜致礼呢?是否为第一份,或者早几份礼物?

53年的陪伴,或许很多事情都已经成了习惯,人生又有几个53年呢?

虽然杜致礼没有陪伴杨振宁到最后,但携手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这样的人生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