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期间进行过600多次战斗,营以上干部牺牲了430多人,这些人的年龄都不到而立之年,经过艰难险阻,最终在陕北革命根据地顺利会师。

此后,红军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这样看来,当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长征选择去陕北,确实像看过副本一样。

所以很多人感慨教员早有先见之明,更有经天纬地之才能。

其实这种吹嘘是完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也是对教员的不尊重。

红军长征最终目的地在陕北,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真相往往更扎心。

先看下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为了摆脱国军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明面上说是长征,说的难听点就是为了活命。

既然是为了活命,肯定要有目标,有计划。

当时的中央红军实际领导人并非教员,而是博古和李德,这两人的微操还不如蒋介石。

一、第一次确定目的地

随着红军屡战屡败,苏区范围日渐缩小,所以他们将下一个目的地选在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也就是红2、红6军团创建的根据地。

选在这里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是距离中央苏区最近的根据地,况且红2军团由贺龙、周逸群指挥;红6军团则是由任弼时、萧克以及王震指挥。

红2、红6军团会师后,在任弼时和贺龙的领导下,也有5000多人。

而博古则率领7万余人(1.6万人留守中央苏区坚持战斗)与红2、红6军团会师。

要么说博古没有大才,还不如马谡,这么明显的战略意图能瞒得过光头吗?

蒋介石早就沿途埋伏好了。

教员此时又没有指挥权,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家羊入虎口。

博古、李德就这样带着仅剩的7万红军一步步落入敌人圈套,湘江一役,在国军飞机大炮的轰击下,红军最终只有3万多人渡过湘江,湘江东岸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红8军团直接被打到撤销番号。

要不是红军战士英勇奋战,蒋介石于湘江全歼红军的目标就达成了。

如此惨重的伤亡,高层将领肯定会复盘。

就在复盘的过程中,再次发现指挥异常:当时宜章至湘江之间地广人稀,国军兵力薄弱,派系矛盾也多,作战指挥不一。如此好的机会,博古李德并没有把握住,反而一味地逃跑,消极避战。

如此,二人的才能也被众高层质疑。

奈何两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掉泪,依旧坚持按照既定路线向湘西靠拢。

这一步又被蒋介石拿捏了,他早早调整部署,转移兵力,希望将北去湘西的红军一举歼灭。

如果红军还是按照博古等人的计划,在湘西和红2、红6军团会师,大概率是会全军覆没的。

就在此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