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2月,苏共代表团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国代表团也受邀出席。

对于这次出访,我国十分重视,由朱德亲自率领代表团前往。

同时邓公也在代表团之中,这是邓公第一次访问苏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次在苏联召开的大会,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会议上发生的一切,对苏联、对中国乃至对全世界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秘密文件

从苏联回来,邓公带回了一份机密文件,正是赫鲁晓夫的一次报告记录。

按理说,作为大会记录,这份报告应该迅速的公开,还应当在中央进行大范围的会议讨论。

但令人感到反常的是,邓公回国这一路,对文件严加看管,除了几位重要领导之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报告之事。

邓公本人则保持沉默,没有对这份报告的内容发表任何意见。

回国之后,邓公则是第一时间把文件呈交给了毛主席本人。

几天之后,毛主席、周总理、邓公等几位中央领导,针对这份报告召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会议。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为何邓公对这份文件如此慎重呢?里面到底记录了什么呢?

一切还是要从这次复杂的会议说起。

苏共二十大,被后人称之为社会主义的一场大地震,被视为苏联命运的转折点。

人们认为,正是从这场会议之后,曾经的红色巨人苏联开始了变质,逐渐忘记了社会主义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乃至于站到了第三世界的对立面,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为突发脑溢血,在莫斯科病逝。

当年的9月3日,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新一届的领导人。

赫鲁晓夫的上位背后,必然有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而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算不上太平。

二战之后,世界势力已经重新洗牌,美苏两个大国开始了持续性的冷战,而局部地区也热战频发。

对外,苏联需要维护自己的大国地位,对内,苏联则需要快恢复经济,保障民生。

同时,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之下,社会主义阵营一直岌岌可危。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必须要肩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

但很遗憾的是,赫鲁晓夫算不上一个优秀的领导人。

赫鲁晓夫上位之后,首先想做的是排除异己,以稳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由此引发了苏联政局的动荡,苏联的诸多官员都被牵涉其中。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赫鲁晓夫还在筹划着一个针对斯大林的阴谋。

1956年2月14日,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为苏联的领导人,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这场会议的绝对主角。

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党派,对苏联这次会议依然抱有美好的期望。

因此,这次会议共有55个代表团前来参会,人数众多,国际影响力自然巨大。

会议刚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察觉出不对。

因为,在开幕式上,赫鲁晓夫还十分正常的与诸多国家的代表一起,以默哀的方式纪念已经离世的斯大林。

在谈话中,赫鲁晓夫还称呼斯大林为苏联的父亲和导师。

政治阴谋

但很快,事情就变得不对了,赫鲁晓夫首先在大会上做了一份重要的报告,题目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份报告里,赫鲁晓夫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三和理论”,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这预示着,苏联对西方的政策将发生重大的转变。

众所周知,在斯大林时代,苏联和西方势力剑拔弩张,双方分别于1945年和1949年研制出了核武器,由此开启了残酷的核威慑时代。

在此后多年里,双方的军事竞赛从来都没有停止。

同时,美国联合欧洲组建了北约,意图实现对于苏联的包围。

这一切都昭示着两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事实上,以当时的时代观点,苏联在和美国的争霸行动之中是占据上风的。

因为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苏联以强硬而迅速的手段实现了工业化。

在二战之中,苏联虽然打的十分惨烈,但也成功完成了保家卫国的目标。

在战后,苏联也始终在积极的恢复经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当时的苏联体现的淋漓尽致。

从美国的反应也能看出来,那一阶段,美国对苏联的进攻始终更加主动。

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感受到了来自苏联的强大威胁。

所以,1956年,绝大部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都认为,在己方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苏联是没有必要向美国谈和平的。

但赫鲁晓夫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所谓的三和政策,无非是要向美国求和。

在场代表们认为,这不仅不符合苏联一贯的行事风格,也不符合赫鲁晓夫之前的政治理念。

因为,就在一年前,赫鲁晓夫为了冲击美国的北约计划,联合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等国家成立了华约组织。

可为什么仅仅一年之后,赫鲁晓夫对于西方的态度就从针锋相对转变为了合作呢?

人们猜测,赫鲁晓夫当初组建华约,可能也并非为了对抗西方,而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如今,他的地位已经无人可以撼动,所以想用一种成本更低的方式来和西方相处。

但赫鲁晓夫提出的这番理论,令台下不少代表都眉头紧皱。

邓公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更是敏锐的意识到,赫鲁晓夫对西方采取如此暧昧不明的态度,很有可能引起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

但可能连邓公也没想到,更严重的事情还在后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6年2月25日,在会议即将结束的凌晨,赫鲁晓夫突然又召集了苏共的骨干成员关起门来,开了一个秘密会议。

这次会议,赫鲁晓夫没有邀请任何外国代表团的成员参加。

赫鲁晓夫在这场会议上,了一次重要报告。

报告的题目是《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矛头直指前任领导人斯大林。

斯大林的确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很多人都说他专制残暴。

但不可否认的是,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赢得了二战,也是斯大林在战后带领苏联走向复兴。

所以纵然斯大林在执政上有一些缺陷,但当时,苏联乃至全体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众,对斯大林还是十分爱戴和敬畏的。

但赫鲁晓夫要推翻的,就是人民对于斯大林的爱戴。

引发动荡

在报告的过程中,赫鲁晓夫甚至拿出了此前一份机密的信件,这封信是列宁当初写给党代表大会的。

在这封信里,列宁也指出斯大林执政粗暴,并希望能够换一个更加温和的人,来接替总书记的位置。

其实,一封信并不能说明什么,列宁对于斯大林的评价也是几经变化的。

但此时,这封信的政治意味却不一样。

因为,过去人们一直将斯大林视为列宁的接班人以及亲密的学生,但赫鲁晓夫通过这封信否定了斯大林和列宁之间的联系,也就间接否定了斯大林接班的合法性。

随后,赫鲁晓夫更是对斯大林提出了一系列的严重指控。

包括指责斯大林在任期间滥用权力、滥杀无辜,以及二战之中指挥的各项失误。

最后,赫鲁晓夫又提出,斯大林在任期间一直在推行个人崇拜,进行造神运动,他义正辞严的说,今后苏联要推翻这种错误的个人崇拜。

客观来说,赫鲁晓夫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斯大林当政期间,自然也是存在的。

只不过,报告中有诸多夸大其词的成分。

而且,许多人想不通的是,赫鲁晓夫为何要大加批判一个对苏联有着重大贡献的领导人?

要知道,如此批判下来,赫鲁晓夫几乎把斯大林说成了苏联的千古罪人,否定了关于斯大林的一切。

答案或许并不复杂,在当时的苏联,民众对斯大林仍是深刻怀念。

但苏共高层却已经想要挣脱斯大林的影子,因为只有这样,新一代的领导层才能真正的掌握核心权力。

赫鲁晓夫想要用这套办法,来团结苏共高层,以保障自己的地位。

虽然这是一次秘密的会议,不过,出于种种目的,赫鲁晓夫还是选择将这份报告公开了。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中苏尚在蜜月期。

所以,赫鲁晓夫在结束后第一时间,就派人将翻译之后的报告,送到了中国代表团手中。

而在看到报告内容之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邓公当时就给这份报告下了两个字的评语——“胡来”。

同时邓公也预感到,这份报告,恐怕不久之后就会传遍全世界,引发世界格局的异变。

那么,对于这份报告,中国该作何态度呢?

邓公与朱德等人商量过后,一致认为,中国暂时不能发表任何意见。

因为,这是苏联的内政,中国此刻任何过度的表现,都会被认为是站队。

由于会议结束之后,朱德还需到苏联南部访问,所以,众人决定这份报告交由邓公带回国内,再做处置。

在飞机上,许多代表情绪激动,认为回国之后应该向民众公开这份报告,而且,还应该在国内进行抗议活动。

但邓公却坚持,关于这份报告的事情,要秘密处理。

有惊无险

很快,报告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中。

而毛主席的想法和邓公是一样的,召开秘密会议,研究这份报告,但绝不可让报告的影响力在中国扩大。

邓公和毛主席的做法,有很多人并不理解。

因为,赫鲁晓夫已经如此明确的针对斯大林,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为何我们却不做出反应?

但是,看到之后社会主义阵营所发生的一系列动荡,人们才不得不赞叹这一举动的高明之处。

如邓公所料,几天之后,从东方到西方,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份报告的内容。

各国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游行,并公开举行对于斯大林的悼念活动。

而西方势力则趁机下场,煽动民众反对政府的情绪,酿成了无数的流血冲突。

这份报告,堪称是后来苏联解体的导火索之一。

因为,正是这份报告后续引发的一系列事件,让美国看到了机会。

他们发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并非坚不可摧,高层和民众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分歧。

如果进一步把思想上的矛盾扩大化,那么,就必然会动摇苏联政府的统治。

赫鲁晓夫想要让民众怀疑斯大林,那么,西方通过媒体喉舌不断的宣传,也可以让民众不仅怀疑斯大林,也怀疑以斯大林为代表的整个红色阵营。

当然,赫鲁晓夫这个始作俑者,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他作为苏联的新任领导人,也会成为民众不信任的对象。

这份报告掀起的声浪越大,苏联的统治就越脆弱,社会主义也就越危险。

在那段时期,如波兰等本身和苏联就存在意识形态分歧的国家,就产生了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的念头。

而几十年后,苏联早已经不复存在。

赫鲁晓夫的一份报告,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惊涛骇浪。

在无数次的游行抗议争执流血之后,留给众人的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而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沉默的可贵。

邓公的沉默,让这份报告在中国的影响力,仅限于政府内部。

纵然也有西方资本下场挑唆,但由于事先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所以,西方的龌龊手段在中国并没有起到足够的效果。

在整个社会主义世界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国稳住了脚步,一步步的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比于诸多已经消失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当时所呈现出来的这份冷静,是一份莫大的智慧。

参考资料:

百科阅览《苏共二十大:社会主义阵营地震》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