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艘英国的海神号潜艇的残骸被发现,这艘自1931年以来沉睡海底的潜艇,其命运与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紧密相连,却在长达四十年后被中国秘密打捞上岸,悄无声息地揭开了历史的一角。

这个消息直到2011年才被披露给公众,英国首相卡梅伦以一种几乎是命令的口吻公开要求:“还给我们。”

这一刻,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这艘沉寂多年的潜艇和两个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海军在刘公岛的历史

从1898年起,刘公岛的命运被彻底改写,成为英国海军在远东的重要军事据点。英国殖民者精心设计,将这座岛屿建设成了一座军事要塞,不仅具备了防御外敌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对周边海域进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岛上建立了多个军事设施,包括炮台、兵营、仓库等,确保了英国海军在此能够长期驻扎,并对附近海域实施军事训练和巡逻。刘公岛地处黄海北部,东临韩国,西接中国山东半岛,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岛上天然良港,为英国皇家海军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补给站和避风港。英国海军的舰艇在此可以轻松补给燃料和物资,同时对船只进行必要的维修。此外,刘公岛作为英国海军在远东的重要基地,成为了英国实施远东政策和维护其海上霸权的重要支点。

英国海军在刘公岛的驻扎,使得该岛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军事要地。英国不仅在岛上部署了大量海军人员,还引进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经常在附近海域进行各种军事演习,以提高战斗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这些演习不仅包括舰艇间的战术协同训练,也涉及到新兵种、新武器的试验和使用,如潜艇和航空兵力的配合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海军的黄海演习

在1931年6月的一个清晨,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黄海的浩瀚水域中整齐列阵,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不仅是对舰队协同作战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新近服役装备的实战测试。

参与此次演习的,有来自远东各地的英国海军精锐力量,包括潜水母舰、航空母舰、数艘大型战舰,以及最新加入的“海神号”潜艇。天空虽然略显阴沉,但海面上的气氛却异常紧张,每一名船员都在为即将开始的演习做着最后的准备。

“海神号”潜艇,作为英国海军新一代的潜艇之一,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武装。它的参与,无疑是这次演习的一大亮点。随着命令的下达,海神号悄然潜入海底,开始了它在演习中的任务。

然而,就在这次演习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浓雾迅速覆盖了黄海海域,能见度骤降,使得海面上的舰艇和潜艇的通信和定位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海神号在雾中航行,依靠着先进的导航设备和船员的经验继续执行任务。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它这边。就在雾气最为浓重时,海神号因为导航误差,偏离了预定航线。与此同时,一艘载满煤炭,正从山东沿海向南方航行的运煤船,也在这片雾中迷失了方向。两艘船在几乎零能见度的环境下,悲剧地在海面上相撞。

这场意外的冲击,对于设计用于潜行和偷袭的海神号来说,是致命的。损伤严重的潜艇很快失去了浮力,开始缓缓沉向海底。

海神号沉没及其后果

在海神号悲剧性的沉没事件后,英国海军迅速而又低调地处理了这起事故。在当时,尽管这起事故在技术和操作层面引起了内部的广泛关注,英国海军却决定不对外公开详细情况,以避免引发外界对其海军实力和安全管理的质疑。

英国海军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评估,试图从技术和操作两个层面来分析事故的原因,希望通过这次教训来防止未来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尽管海神号的技术装备在当时属于先进水平,但事故的发生还是暴露出了英国海军在远海操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航行安全问题。然而,面对沉没的海神号,英国海军最终决定放弃打捞。

这一决定并非轻率,而是基于一系列实际考量。首先,打捞作业的成本非常高昂。考虑到海神号沉没的地点位于深海区域,且当时的打捞技术和设备有限,进行深海打捞作业所需的经济投入和技术难度都极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事发地点远离英国本土,当地缺乏支持大型打捞作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此外,考虑到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地区安全局势,进行大规模的打捞作业还可能引起不必要的政治和军事关注。

因此,海神号最终被留在了黄海的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尽管海神号曾是英国海军的骄傲,它的失事对于英国海军来说是一次沉痛的教训,但随着新的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海军战略的调整,海神号的故事最终被新的历史篇章所覆盖。

年复一年,海神号沉没的海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海浪不断拍打着海面,太阳在这片海域上升起又落下,仿佛从未发生过那场令人唏嘘的灾难。而海神号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海底,成为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除了少数知情的英国海军官员和历史学家,几乎没人记得这艘曾经英姿飒爽、驰骋海疆的潜艇。

海神号的打捞

在1972年的一个春日里,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派遣一支专业的打捞队伍前往山东烟台,其任务是打捞自1931年以来一直沉睡在黄海深处的海神号潜艇残骸。

这项任务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海难救助和打捞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随着打捞队的成立,顾先生等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被选派参与此次行动,他们携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水下搜索和打捞设备,踏上了寻找和打捞海神号的征程。

在烟台设立的救助站成为了打捞行动的前进基地。在那里,团队成员们对海神号可能的位置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利用声纳探测、水下摄影以及历史资料回溯等多种手段,最终确定了海神号的大致沉没区域。

考虑到海神号的残骸可能对周围的渔业和航行安全构成威胁,这次打捞行动被赋予了更高的紧迫性。渔民们曾报告说,在某些天气条件下,渔网经常会被未知的障碍物缠绕,而军事用船也担心在该区域航行时可能会遭遇潜在的危险。

经过数周紧张而详细的搜索,顾先生和他的团队终于在黄海的一个较浅水域中发现了海神号的残骸。随后,团队使用了一系列复杂的水下打捞设备,包括大型起重机和特制的打捞网,开始了实际的打捞作业。

这项作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包括复杂的海底地形、不稳定的海流以及残骸本身的破损程度。每一步操作都必须精确到位,以确保打捞过程的安全和高效。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打捞队伍在艰苦的条件下持续工作,最终成功将海神号的主要残骸打捞出水。

打捞上来的残骸让人震撼,那些经历了四十年海底腐蚀的钢铁构件,讲述着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根据中国政府的指示,打捞上来的海神号残骸被仔细拆解。

钢铁被送往附近的省份,供再利用,而那些可能还存在的弹药和敏感装备,则在严格的安全措施下原地销毁,以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英关于海神号的争议

在2011年,随着海神号打捞行动的消息被媒体广泛报道,这一历史事件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在英国,这则新闻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英国社会对于这艘属于自己国家、沉没于遥远海域数十年的潜艇的命运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特别是,当得知这艘潜艇已被成功打捞并拆解时,英国各界的反应更是激烈。英国政府,尤其是时任首相的卡梅伦,对这一消息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在他看来,海神号作为英国皇家海军的财产,即使沉没多年,其所有权仍然归英国所有。

因此,他公开要求中国政府将海神号的残骸归还给英国,这一要求很快通过外交渠道正式传达给了中国政府。然而,中国政府对于这一要求的回应是坚定且明确的拒绝。

中国政府的立场是,黄海海域属于中国的领海范围,海神号的残骸位于中国的领海内,根据国际法,沉船打捞属于沿海国的内政事务,不容外国干预。中国政府强调,打捞海神号的行动是出于维护海上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并非针对任何国家。

中国方面还表示,打捞行动已经完成,残骸已被拆解并妥善处理,不存在所谓的“归还”问题。这一立场的差异引发了一系列的外交争议。英国政府认为,海神号的残骸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当被保存而非拆解。

而中国政府则坚持认为,关于沉船的打捞和处理,应当遵循国际法和相关国际惯例,沿海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法律和规定进行处理。尽管双方就海神号的处理存在分歧,这一事件最终未能影响到中英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外交交流和媒体关注后,事件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参考资料:

  1. 潜艇生活大揭秘[J].军迷世界,2017,0(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