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时候省心,长大后变得优秀,其实是因为孩子幼年成长阶段,父母在引导和教育孩子方面,抓住了孩子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关键期。

3岁给予孩子安全感,6岁立规矩,12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俗话说,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省心又不费力,其实养育孩子也是一个道理。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为人父母没有正确地去引导和教育孩子。

到他叛逆不听话时,我们再去后悔和管教,已经为时已晚,因为已经错过了管教和引导孩子的关键期。

1

0-3岁

安全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石

我家大宝小时候特别爱哭闹,第一次做妈妈,所以什么都不懂,问朋友孩子哭闹了怎么办。

朋友说,那就让她哭,不要她一哭你就抱她,如果她一哭就抱她,就会把孩子惯坏。

那时的我,就真的傻傻地不管孩子了!

以致孩子2岁前,只要睡醒发现身边没有人,就哭得特别厉害,后面我才明白,原来是孩子缺乏安全感。

后面读书时才发现,我用的这个方法,原来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信奉的冷处理训练方法。

这种冷处理法就是在孩子哭闹时,不要去抱和安抚孩子,因为抱和安抚会导致孩子变本加厉,越发娇纵。

但在心理学家华生的严苛训练下,孩子们无一例外都是以悲剧收场。

无论是父母袖手旁观,还是不理不睬,对于孩子而言,其实都是精神上的无视和冷暴力。

这种被父母忽视和抛弃的感觉,会让幼小的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对养育者的信任感,更是孩子对他人和自己的信任。

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如果我需要你,你就要立马出现在我身边。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

“家庭的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就是孩子心理健康,生活中和精神上给予孩子安全感,是给予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步。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3岁之前,多拥抱孩子,不管是孩子伤心、难过还是快乐时,我们都要多去拥抱孩子。

多亲吻我们的孩子,平时可以亲亲孩子的小脸颊或者额头,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温暖和爱意。

多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例如陪孩子一起说说话、玩玩具,而不是一边陪孩子一边玩手机。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多用言语向孩子表达爱意,每天睡觉前,可以亲吻着孩子的额头,轻轻地说一句,宝贝妈妈爱你!

梁启超家书中曾说:把对孩子的爱全部说出来,给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平时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要和孩子长时间分离,特别是抚养孩子的养育者。

因为幼小的孩子心灵是比较脆弱的,对外界还没产生安全感。

突然间和养育者产生分离,内心就会生出一种遗弃感,从而会导致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缺乏安全感。

所以,尽量把孩子带到身边养育,钱没有了可以再赚,但孩子的养育只有一次,错过了孩子的童年,就再也弥补不回来了。

2

3-6岁

立规矩的黄金时期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前几天和店里的小姐姐聊天,她说起了她二宝看手机的话题,说着就一脸苦恼。

她说孩子才5岁,超级喜欢看手机,不让看就撒泼打滚,真不知道怎么管才好。

6岁前若还不给孩子立规矩,后面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这让我想起我家老大,3岁时她对手机和平板也产生了热爱,但我知道电子产品看多了,容易影响孩子的视力。

从她3岁时,我就树立了规矩,午饭后和晚饭后看2分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时间上我们可以递增,像我家老大现在4岁多了,也是看5-10分钟左右。

平时说看5分钟,我说时间到了,她看完自己就主动把手机关了。

我很庆幸在老大小时候给她树立好了规矩,长大了后我也能省点心。

我们不仅要做有温度的父母,也要做有规则有底线的父母,有规则有底线是父母对孩子最远见的爱。

耶鲁哈佛大学研究指出:

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树立规矩的关键期,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例如几点睡觉,什么时间去刷牙,什么时间读书,看手机多长时间。

当我们把握住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时,你会发现带孩子真的很省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管教。

但父母需要注意的是,树立规矩时,不要孩子一哭闹一撒泼我们就立马妥协,如果这样我们永远教不出有底线有规矩的孩子。

孩子年龄小,没有时间观念,作为父母我们要记得提醒孩子。

父母不提醒,孩子难免会看手机的时间长。

若孩子看手机5分钟后就关了,我们记得表扬孩子,例如夸她很讲信用,特别有时间观念,妈妈为你这么讲信用而感到骄傲。

不过教育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教育家李子勋一直强调:“亲子关系,大于亲子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12岁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孩子终身成长的目标导航系统、动力生成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孩子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它们。

孩子12岁前,作为父母我们要教会孩子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尊重,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

孩子长大后目中无人不负责任,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我们为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为孩子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才导致的。

我朋友前段时间跟我吐槽,说孩子都13岁了,一点也不听话。

问她怎么了,她说孩子放假回来,啥也不弄,就知道看手机。

平时她也没觉得什么,但这周末她头痛得厉害,就让她儿子中午自己煮点饭吃,衣服就放洗衣机里洗洗。

哪知她儿子反应大得很:

“啥都让我弄,要你干嘛呢?

我忙得很,我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写呢?我不弄,你自己起来煮饭洗衣服。”

她哭着说,我怎么养出这么一个自私自利的白眼狼,还想指望他养老呢?就这态度,我看老了也指望不上了。

听完朋友诉苦,我就在思考,平时我们省吃俭用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留给孩子,为什么到最后,孩子还不知道感恩。

其实就是帮他们做的太多了,平时该他们自己做和承担责任的时候,我们都以爱他的名义替他做了。

他们潜意识里觉得,我们是应该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爱他,因为没有做过承担过,所以他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和责任照顾和帮助我们。

爱孩子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但教孩子学会爱传递爱更是我们为人父母最大的责任和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淑敏说过: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

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一个合格的父母,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生病时照顾他,而是让他拥有健康的心理,懂得爱与尊重以及拥有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家冯那斯基说,孩子成为什么样,全靠父母塑造。

一个好老师,可能会影响孩子三五年,但优秀的父母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父母的格局,将决定孩子未来人生的宽度和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