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两个王朝,它们对皇室宗亲的分配是完全不同的,明朝的藩王是“无诏书不入朝”,而清朝王爷们却是“无圣命不离京”。

而这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防范皇子们谋权篡位,但实际成效却有利有弊,很难分出一个高级与低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国是如何处理继承问题的?

在古代,皇室的子嗣一般都不止一个,所以朝廷基本会采用立嫡长子的模式来阻止争权,但这依然避免不了宫廷内斗。

当然了,皇室争权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比如骄横一世的奥斯曼帝国,他们在新旧王交替的时候就经常出意外。而为了稳固新王的统治,他们便搞出了一套很变态的玩法,那就是在新王登基时杀死所有血脉相连的同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延续至今,拥有2680年历史的日本菊花王朝。为了维系统治,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正,日本皇室一直都有近亲通婚的传统,历史上还出现过几位女天皇,但即便如此,菊花王朝的内斗依然是此起彼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这些简单粗暴的方式相比,中国各王朝就显得太正常了,但正常也有正常的代价。比如汉朝以“刘氏为王”,结果汉景帝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而带头那小子就是刘邦的亲侄,汉景帝的叔叔吴王刘濞

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的八王之乱、元帝位争夺战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明朝实行的是“封藩制”,就是将皇子们分封到各地称王,以此拱卫大明的安定。清朝则是“封爵固京制”,即把王爷、皇子们都留在京城,留在皇帝身边管控,这还是中国史上的第一次。

明朝“分封就藩制”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汲取了前面各朝的经验教训,最后还是决定将地方权力交到自家人手中,希望朱家人同心同德,共同捍卫大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北方边境局势,镇压元朝旧党,朱元璋在北边从东向西设了九大塞王,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熟悉的宁王、燕王还有晋王等九个皇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塞王镇边”同样是柄双刃剑,虽然它能在最大程度上钳制外敌,但却很难控制内部。后来建文帝推行了削藩政策,导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后皇位被亲叔叔朱棣抢了不说,还把自己玩失踪了。

可以说,靖难之役就是明朝“封藩制”的一大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朱棣夺得皇位之后,为了防止其他藩王又将历史重演一遍,便开始疯狂削减藩王们手中的兵权,还规定“无诏书不入朝”。所以从朱棣时起,分配到各地的藩王基本只能待在自己的地盘,成为一个锦衣玉食但没有梦想的废人。

但即便在如此高压的控制下,后来明武宗时期还是发生了宁王兵变事件(不到两个月就被平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封藩制”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会使皇室宗亲不断增多,朱家子孙坐食山空,各地供养皇亲贵族的耗资巨大。实际上,明朝灭亡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地方消耗太大,导致国库空虚,国家有心对敌却无力起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分封就藩制”也绝非无用之策,只是说它的上限和下限都很高,关键得看使用者是谁,比如在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一众狠人手中,“封藩制”就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但是在朱允炆、朱高炽等人手中,那就是一个烫手山芋。

所以,明朝的藩王禁令关键是在于皇帝个人的手段和秉性,其效果因人而异,利和弊都很极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的“封爵固京制”

和大明相比,大清的“封爵固京制”刚好是相反的,清朝的王爷们不但没有封地,称号也从原来的赵王、晋王之类的,变成了12位不降等的“铁帽子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朝皇帝深知宗亲众多的缺陷,除了12位“铁帽子王”外,剩下的所有王爷侯爵在承袭时都得降一个等级,而没有继承的儿子只有通过了考试,才能获得一个小爵位。

在这种制度下,皇室宗亲的资源得到了很好地管理,基本不会出现地方坐吃山空的情况。

其次,将一众亲王留在北京,能有效防止他们和叛党勾结,谋权篡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12家铁帽子之一:爱新觉罗·奕訢

然而王爷太多了也不见得是件好事,他们久居深宫,对朝政军情知之甚少,反应迟钝,成长缓慢,难以担起重任,甚至还在为争夺皇位手足相残。比如说满洲八旗。

最开始的时候,八旗的确是清朝的中坚力量,然而在“旗王住京不出旗”等政策的影响下,中央对地方将领的约束不断涣散,导致这支精锐之师的战力一日不如一日,留名吃空饷、领俸禄养老的人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京师2.1万余名人的步兵营中,有超过一半是吃空饷的,再除去那些老人,真正有战力的将士所剩无几。

要不是有淮军、湘军这样的地方军在,满洲八旗早已成了天下人的笑柄。

在清朝末期,英国出动几百人就能打得清军屁滚尿流,开几艘舰船就能进入长江腹地飞扬跋扈。可以说当时全地球的人都知道,清朝的军队没有任何战斗力,所以任谁都敢进来抢地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的“封藩制”和清朝的“封爵固京制”相比,两者都有优劣之处。总体而言,明朝的制度是对外猛,对内弱,还极易被反噬,清朝是对内猛,但是对外弱爆了。

那么,你觉得明朝和清朝的制度哪个更高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