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伊能静从“管管你儿子”变成了“互联网妈妈”

而这仅仅需要一个人,伊能静的儿子恩利。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恩利的定义就是“伊能静那个异装癖的儿子”。

他会穿女装,带长发,像个“女孩”一样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

因为太过于特立独行,常常有人认为这就是离异家庭的负面影响。

父母离婚、再婚,导致孩子缺爱。

这样的舆论观念跟随了恩利好几年,即便伊能静说了再多儿子的优秀,也无济于事。

直到近期恩利的一段采访曝光,网友才发现不止“误解”看恩利,也“误解”了伊能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谈穿衣:

“美的衣服我都想穿,女装对于我来说就是演出一场秀。”

他谈男性对女性处境的了解:

“这种同理心的问题,我觉得身为人类是很重要的。”

恩利的思想成熟、情绪稳定、表达能力被大众所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深入了解,又会发现他在多个领域的表现都很优异:

雅思8分,成绩多次拿A,会作词、作曲、绘画、跳舞……

今年22岁的他,已经提前从纽约大学毕业。

人们惊叹于不讨喜的伊能静能养出讨喜的恩利,却忘了恩利的优秀离不开伊能静的精心养育。

成为妈妈的伊能静告诉我们:

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的孩子,也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妈妈。

好的妈妈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很多人都了解过伊能静的童年。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父母生了7个女儿。

伊能静是第7个孩子。

然而,早在这之前,父亲在外已经有了新的家庭。

她的出生,让父亲有了最好的理由提出离婚。

家里全是女儿,而伊能静的妈妈不能再生。

父亲的离去让妈妈耿耿于怀,她一个人带着7个孩子,苦苦维持着一个家的经营。

她想过拿着一笔钱讨一个丈夫在外面生的孩子,却被人奚落:

“你生不出儿子,你就别想了吧。”

也时常认为是女儿拖累了她,总是告诉伊能静:

“如果没有你,妈妈就会过得好一点。”

伊能静就是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是不被期待的女儿,是家里不被爱的孩子。

母亲的偏执传递到她的身上,让她总觉得自己的出生有一种罪恶感。

她缺钱,因为妈妈说她不去赚钱,追债的人就会上门泼油漆,把她们锁起来。

她只能把自己当做是家里的“长子”,14岁开始打工洗盘子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也缺爱,选择了庾澄庆,与之爱情长跑多年。

但她却始终难以在家庭中获得满足感。

因为庾澄庆需要一个妻子,他的家庭需要一个贤良优秀的儿媳妇。

而她希望,丈夫是她的“医生”,能疗愈她的过去,支撑她的未来。

所以当她发现这段婚姻只是在“挖空她”的时候,她选择离开,自己治愈自己。

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和过去和解。

去了印度,丢掉了自己穿了很多年的名牌羽绒服,跟过去的缺憾告别。

她告诉自己:

“从现在开始,我不需要的东西,我都不要带在我的身上,我要简化我的人生。”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才有机会改变自己。

因为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的,往往属于那些能够自愈自己的人。

当伊能静选择母亲绑缚在她身上的罪恶感割断,也就避免将这种不健康的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而她也将和自己的孩子形成新的连接。

《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

“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拯救了自己的子女。”

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拥有改变子女的力量。

当你去做自己的父母,才能懂得如何当别人的爸妈。

教育就是:

让自己变成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

伊能静和恩利曾经有过一段对话。

这是一场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恩利站在孩子视角询问大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

伊能静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

恩利问妈妈自己做过令她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伊能静不吝啬自己的夸赞:

“你有太多令我骄傲的时刻,比如你为我画的每一幅画,你替我写的每一首歌。”

恩利问妈妈会不会觉得自己很任性。

“你一直是一个自由跟任性的灵魂,我所做的选择就是接受我所不同的世代的孩子。”

伊能静把“任性”视为孩子的独特性,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

她不需要指责评点,她只选择接受她的孩子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肯定一个孩子,要比否定一个孩子困难。

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过:

“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无法成长开花。”

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一个会捧场的父母。

当父母学会捧场,蹲下身子,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恩利因为穿女装被外界定义为异装癖时,媒体采访伊能静的看法。

她没有在人前否定孩子,只是说:

我喜欢儿子的穿搭,喜欢他的审美、喜欢他的笑容和眼睛。

我会给他所有的自由,他在我的世界里,可以成为他自己。

不只是口头上的肯定,她亦有行动上的支持。

在伊能静的镜头下,恩利可以随意打扮自己。

他得到了母亲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尊重与爱护,培养了自己对艺术的认知。

而对于伊能静来说,正是这样的孩子,唤醒了她的“青春期”。

她可以透过恩利的视角,来重新感悟这个世界。

在这段历程里,没有原生家庭的不堪,也没有被迫辍学的遗憾。

“知道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学生生活,什么是大学同学,那都是我向往的,儿子圆满得替我完成了。”

了解孩子的世界,最终也会让自己变成孩子。

治愈过去,与孩子一路同行。

父母的爱,

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伊能静与恩利的相处,并不是时时都能当一个完美父母。

恩利上学的时候,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

伊能静跟所有担心孩子沉溺于玩手机的父母一样,直言拒绝。

她用以往的经历来否定孩子的需求。

“要这个有什么用啊,我们上学那时候都没有。”

因为她当初没有,所以孩子也不需要。

在父母尊重教育成长14年的恩利没有气馁,态度温和而坚定。

“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你不要用你以前四十年的经验,来报告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亲子冲突并不是关系破裂的信号,相反,它意味着亲子双方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

每次母子冲突过后,是恩利对自己未来越来越清晰的规划。

也是伊能静不断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好方式。

她像每一个妈妈一样,面对孩子会无条件的付出,全身心的陪伴。

但在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她也理解了爱是给予自由。

在恩利成年生日的时候,每年生日都不曾缺席的伊能静来到孩子的生日派对。

但这次聚会,孩子的身边站满了他的同龄朋友。

他们一起说说笑笑,伊能静不再大包大揽。

切完蛋糕之后,她带着女儿离开了现场,把空间留给孩子和他们的朋友。

“得体的退出,是我对你最大的爱,但你要记得,只要你回头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

爱孩子要懂得放手,让自己在关系中成长,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都说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那么孩子的性格则是父母教育的具象化。

一路在尊重与爱成长之下的恩利不会沉溺于负面舆论之中。

他会告诉妈妈,如今的他们可以让更多的孩子灵魂自由。

最好的亲子关系,永远是互相成就。

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父母重修自己的人生。

就像伊能静在56岁时和自己的对话。

“56岁的自己回头去看26岁的自己,才发现真真要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与过去和解。

现在的自己能给自己自由,也能放手让他人自由。

人生真是柳暗花明,只要你不放弃向内生长,不放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