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伊能静从“管管你儿子”变成了“互联网妈妈”

而这仅仅需要一个人,伊能静的儿子恩利。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恩利的定义就是“伊能静那个异装癖的儿子”。

他会穿女装,带长发,像个“女孩”一样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

因为太过于特立独行,常常有人认为这就是离异家庭的负面影响。

父母离婚、再婚,导致孩子缺爱。

这样的舆论观念跟随了恩利好几年,即便伊能静说了再多儿子的优秀,也无济于事。

直到近期恩利的一段采访曝光,网友才发现不止“误解”看恩利,也“误解”了伊能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谈穿衣:

“美的衣服我都想穿,女装对于我来说就是演出一场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谈男性对女性处境的了解:

“这种同理心的问题,我觉得身为人类是很重要的。”

恩利的思想成熟、情绪稳定、表达能力被大众所看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深入了解,又会发现他在多个领域的表现都很优异:

雅思8分,成绩多次拿A,会作词、作曲、绘画、跳舞……

今年22岁的他,已经提前从纽约大学毕业。

人们惊叹于不讨喜的伊能静能养出讨喜的恩利,却忘了恩利的优秀离不开伊能静的精心养育。

成为妈妈的伊能静告诉我们:

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的孩子,也能成长为一个幸福的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的妈妈

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很多人都了解过伊能静的童年。

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父母生了7个女儿。

伊能静是第7个孩子。

然而,早在这之前,父亲在外已经有了新的家庭。

她的出生,让父亲有了最好的理由提出离婚。

家里全是女儿,而伊能静的妈妈不能再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亲的离去让妈妈耿耿于怀,她一个人带着7个孩子,苦苦维持着一个家的经营。

她想过拿着一笔钱讨一个丈夫在外面生的孩子,却被人奚落:

“你生不出儿子,你就别想了吧。”

也时常认为是女儿拖累了她,总是告诉伊能静:

“如果没有你,妈妈就会过得好一点。”

伊能静就是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是不被期待的女儿,是家里不被爱的孩子。

母亲的偏执传递到她的身上,让她总觉得自己的出生有一种罪恶感。

她缺钱,因为妈妈说她不去赚钱,追债的人就会上门泼油漆,把她们锁起来。

她只能把自己当做是家里的“长子”,14岁开始打工洗盘子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也缺爱,选择了庾澄庆,与之爱情长跑多年。

但她却始终难以在家庭中获得满足感。

因为庾澄庆需要一个妻子,他的家庭需要一个贤良优秀的儿媳妇。

而她希望,丈夫是她的“医生”,能疗愈她的过去,支撑她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她发现这段婚姻只是在“挖空她”的时候,她选择离开,自己治愈自己。

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和过去和解。

去了印度,丢掉了自己穿了很多年的名牌羽绒服,跟过去的缺憾告别。

她告诉自己:

“从现在开始,我不需要的东西,我都不要带在我的身上,我要简化我的人生。”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才有机会改变自己。

因为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的,往往属于那些能够自愈自己的人。

当伊能静选择母亲绑缚在她身上的罪恶感割断,也就避免将这种不健康的情感传递给下一代。

而她也将和自己的孩子形成新的连接。

《原生家庭》一书中写道:

“当你自己从内疚、自我仇视和愤怒的家庭遗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拯救了自己的子女。”

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拥有改变子女的力量。

当你去做自己的父母,才能懂得如何当别人的爸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育就是:

让自己变成孩子,让孩子变成自己

伊能静和恩利曾经有过一段对话。

这是一场孩子与父母的对话,恩利站在孩子视角询问大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是什么样。

伊能静给出了与众不同的回答。

恩利问妈妈自己做过令她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伊能静不吝啬自己的夸赞:

“你有太多令我骄傲的时刻,比如你为我画的每一幅画,你替我写的每一首歌。”

恩利问妈妈会不会觉得自己很任性。

“你一直是一个自由跟任性的灵魂,我所做的选择就是接受我所不同的世代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能静把“任性”视为孩子的独特性,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

她不需要指责评点,她只选择接受她的孩子会是这样的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肯定一个孩子,要比否定一个孩子困难。

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过:

“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无法成长开花。”

再好的教育,都抵不过一个会捧场的父母。

当父母学会捧场,蹲下身子,才能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

在恩利因为穿女装被外界定义为异装癖时,媒体采访伊能静的看法。

她没有在人前否定孩子,只是说:

我喜欢儿子的穿搭,喜欢他的审美、喜欢他的笑容和眼睛。

我会给他所有的自由,他在我的世界里,可以成为他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只是口头上的肯定,她亦有行动上的支持。

在伊能静的镜头下,恩利可以随意打扮自己。

他得到了母亲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尊重与爱护,培养了自己对艺术的认知。

而对于伊能静来说,正是这样的孩子,唤醒了她的“青春期”。

她可以透过恩利的视角,来重新感悟这个世界。

在这段历程里,没有原生家庭的不堪,也没有被迫辍学的遗憾。

“知道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学生生活,什么是大学同学,那都是我向往的,儿子圆满得替我完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了解孩子的世界,最终也会让自己变成孩子。

治愈过去,与孩子一路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的爱,

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伊能静与恩利的相处,并不是时时都能当一个完美父母。

恩利上学的时候,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

伊能静跟所有担心孩子沉溺于玩手机的父母一样,直言拒绝。

她用以往的经历来否定孩子的需求。

“要这个有什么用啊,我们上学那时候都没有。”

因为她当初没有,所以孩子也不需要。

在父母尊重教育成长14年的恩利没有气馁,态度温和而坚定。

“我的未来你没有去过,你不要用你以前四十年的经验,来报告我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亲子冲突并不是关系破裂的信号,相反,它意味着亲子双方将步入人生的新阶段。

每次母子冲突过后,是恩利对自己未来越来越清晰的规划。

也是伊能静不断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好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像每一个妈妈一样,面对孩子会无条件的付出,全身心的陪伴。

但在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她也理解了爱是给予自由。

在恩利成年生日的时候,每年生日都不曾缺席的伊能静来到孩子的生日派对。

但这次聚会,孩子的身边站满了他的同龄朋友。

他们一起说说笑笑,伊能静不再大包大揽。

切完蛋糕之后,她带着女儿离开了现场,把空间留给孩子和他们的朋友。

“得体的退出,是我对你最大的爱,但你要记得,只要你回头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孩子要懂得放手,让自己在关系中成长,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都说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那么孩子的性格则是父母教育的具象化。

一路在尊重与爱成长之下的恩利不会沉溺于负面舆论之中。

他会告诉妈妈,如今的他们可以让更多的孩子灵魂自由。

最好的亲子关系,永远是互相成就。

孩子找到自己的路,父母重修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像伊能静在56岁时和自己的对话。

“56岁的自己回头去看26岁的自己,才发现真真要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与过去和解。

现在的自己能给自己自由,也能放手让他人自由。

人生真是柳暗花明,只要你不放弃向内生长,不放弃自己。”